

“
华·美术馆将在8月推出全新的线上专栏:
「不……谈设计」
这是一个多变的栏目名称,因应不同的讨论话题,有着不同的表情:
不止谈设计
不!谈设计
不谈设计
......
我们希望从现实的话题切入,深入生活日常,去探讨设计如何作为一种更开放的、去说教的、有想象空间的跨学科实践,介入社会,面向未来。在华·美术馆发生的展览、公教、出版与收藏,无不是在试探“设计的边界”;透过在此发声的策展人、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和学者的视野、实践和分享,“设计的形状”正在逐渐显现。
”



设计是什么
设计,是一种想象力,或者说应该不断被想象力激活而生长着,而不只是一个行业或一种技能。但长久以来,人们对设计产生了深深的误解。这种误解与繁荣的消费文化和物欲关联,低端的“设计”成为复制物质,刺激消费欲望和经济增长的工具,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展览、公教、出版和收藏,逐渐消除这种误解,让公众重新认识和思考设计和生活的本质。
作为中国第一家设计美术馆,“设计”是华·美术馆一直关切的主题,也是我们一直希望超越的主题。在此,我们无意给设计一个固化的定义,无论是设计本身,还是我们对设计的观察、认识、理解和实践的方式,都应跟随时代的更迭而生长出新的形态。


自2015年起,“衣、食、住、行、用 + X”成为华·美术馆展览方向的中轴线,我们希望紧扣生活日常,去观察“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却重要的渗透,探究无形的设计如何切实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持续地让生活发生变化。
在华·美术馆的展览实验中,“衣、食、住、行、用”坚持与生活接轨和充满活性的展览方向,同时力图打破边界,通过多变的展览作品和形式,最大限度地增加展览的纵深维度,为观众接入通往“设计”的不同路径。而“X”则是指向未来的充满未知和无限可能的一个展览板块,它以交叉多样的语言,在设计和艺术的领域里展开对于人类未来生活的探讨,也让设计在这种讨论中得以最大程度的延伸和生长,从而呈现鲜活的形态。






华·美术馆历年实验性展览:
以“衣、食、住、行、用+x”为线索,
突破设计作为行业的壁垒,
连接设计与当代艺术等前沿创作行动。
👔
衣
衣,是人类用以蔽体之物,是一种自我表达,也是最生动的时空表情。不同时代、地域各有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与历史、人文关联比照,当中隐含着独特的、永不磨灭的文化印记,也呈现出跟随语境变换而不断生长的鲜活的时代特征,充满生命力。
而气质是灵动的,衣物穿戴在身上摇曳生姿,瞬间拥有了情绪、性格和好恶,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景,成为地域气质的亲合载体。
“时尚,当下即未来”,2015
▶️左滑查看更多展览图片
🍚
食
食物,兴许是这世上唯一能如此完整地传承着世代记忆的载体。它超越时间和空间,兼具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甚至感觉等多重感知特性,因丰富的形态质感积淀着记忆的厚度,也因多样的烹煮方式和味道、口感传递着记忆的温度。
因此,人类的“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吃,除了意味着美食,也是人与人社交的方式,还蕴含着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吃是人类探险的想象力的体现;吃是艺术,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通道。
“吃设计”,2017
▶️左滑查看更多展览图片
🏠
住
住,是一种行为,或长期驻留或短暂歇息,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想象与实践,是以建筑和空间为载体。
建筑,给我们提供生命的庇护之所,有时它是私密的,是我们与自我相处对话的空间;有时它是公开的,我们在其中与他人分享不同的生活乐趣和表达多样的心理情感;有时它是具体的物理形态,是时空的标本,见证着时间的存在和流逝;有时它又是抽象的美学表征,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无限的想象。
“重构乌托邦”,2017
▶️滑动查看更多展览图片
🚶♀️
行
行,道也,表行走、通行、品行、执行、行为之义。而我们之“行”,即是“打破”的实验——打破那些固化的概念和边界。
藉由此“行”,引起公众的关注,并复苏其自我意识,从而建立双向对话的机制。

“用我们的红包,换你喜欢的蓝色”,2015-2016

“家庭影院”,2016-2017

“记忆宫殿”,2021

“策展课”,2019/2020-2021
🔧
用
万物皆“用”,或“有用之用”,或“无用之用”——两者都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还有介于这两者之间未知的可能。
“德意志制造联盟——100年的德国建筑与设计”,2017
▶️左滑查看更多展览图片
“长效设计:思考与实践(2000-2020)”,2021
▶️左滑查看更多展览图片
♾️
X
X作为英文字母时,表未知和无限;作为运算符号x(乘号)时,表倍增积数,暗含着巨大能量;在生物学基因图中表示两种物种的杂交;而其简洁的形象,更指涉一种交叉的涵义,常用以表示两种原本不想干的人物、概念、作品和学科等的交集。
在此,我们借用这个复合多义的符号来设定和开拓一个全新的展览板块,它将呈现那些由新世纪人类生活所催生和进化而来的新的艺术和设计形态,以此参与到人类所面临的种种新议题的讨论当中。

“新物种”,2016

“超景观”,2018-2019

“下一代自然”,2019

“缪晓春:变量循环”,2019

“机器·人·艺术·时代”,2020
栏目策划:余敏玲
撰文:余敏玲
编辑:冉孟欣
审定:谢安宇

延伸阅读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