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娜·迪尔曼》
©️1975-Olympic Films
推荐语:


《热室》
©️陈巧真
推荐语:
将《热室》放在“空间与精神疾病”的单元里进行推荐,不仅仅是因为它回应了这一单元讨论中的诸多问题,还因为它所反映的复杂现实能够承接整个论坛中的三场讨论。2003年非典大流行,病毒借助溶胶传播在条件恶劣的劏房中肆虐,由此,香港政府也再次将拆除这类老旧隔间建筑提上日程。《热室》所对准的正是一栋“死期将近”的建筑。
居住在劏房的被拍摄对象无疑都是社会边缘人,其中也不乏有得到诊断的精神病患者。劏房是他们在主流社会外的流放地,却也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我们是如何通过城市的分割,空间的塑造将某些不和谐因子隔绝在主流之外的。当我们要进步扩大这种和谐时,这些异类又将去往何方?影片不仅很好的回应了论坛中所讨论的诸多问题,同时也生动的连接了当下。同样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新冠显然会再一次进入这些尚未拆除的劏房,只是住所被拆除的人处境又会更好吗?
这部纪录片对于居住其中的人们有着极细致的描画,除了能提供宏观层面的思考,它的重要性还在于,让我们看到,这些个体是如何具体地与这样的空间共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或主动或被动的进入了这里,大多失去了离开它的能力,这些三五平米的小空间也渐渐演变成他们身体的外延,同时通过噪音相互交融。经历过大隔离后,如何重新理解和重塑空间是泰康发起这次论坛的初衷。从这些日常被隔离的人,以及他们与空间的关系中,我们或许也可以获得不少的启发。


《蓝波与绿廊之间》
©️HANS VAN HOUWELINGEN
推荐语:
关于这一主题,我们有整整一个季度的内容可以推荐。在此,我们先点出一部可以在网上自行观看的作为讨论的起点。这是一部艺术学院学生的创作,是我们的顾问,策展人向在荣推荐给“邻”主题展“纽带”部分的作品。 在关于巴西利亚的讨论中,广场被反复提及,因为缺乏集会的公共空间,这座城市成了现代主义失败的典型。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共空间,城市的公共空间是是为谁又是为何而建?这些全部都可以在《蓝波与绿廊之间》中被看到,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即便他们在同一阵营。
“蓝波“是艺术家 Peter Struycken于1977年为荷兰的城市阿纳姆所创作的户外公共艺术作品。一片位于河畔边的立交桥下的“巨浪”,起伏的地面配合蓝白条纹壮观至极,同时,它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公共停车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维护的不到位,这个昔日的地标,城市的骄傲,逐渐沦为人们所摈弃的对象。新的商业绿地已经规划就位,市民就是否保留,如何保留这一艺术品进行了一场严肃的辩论。它是真的无用吗?是什么造成了它的无用?艺术品需要被保护吗?这个区域适合修建绿地吗?它的维护成本究竟有多高?谁在负责城市的公共区域?年轻的学生们带着问题采访了他们所能联系到的各种人,包括普通市民,艺术家,政府工作人员,开发商等等,大家也都为了自己的立场积极地进行了辩护。
虽然影片的焦点是一件特殊的公共艺术作品,但因为其展示的立场和观点极为丰富,又是以同台竞技的方式一并铺开,观众们在以上帝视角经历过这样一次思考后,或许可以更有创造性的去面对一些类似的问题。

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
World Organization Of Video Culture Development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