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往复的时间
Time Loop
三尚系列收藏展
第三季
2022.07.28 — 2022.09.16
(逢周一馆休)
循环往复的时间
三十年,三分之一世纪。从印象画廊到三尚当代艺术馆。
2001年,印象画廊位于西湖边清波门一个印刷厂三楼的空间里,展出了一个题为《附体》的影像艺术展,第二天,杭州颇为时尚前沿的媒体“都市快报”用一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一篇报道,时任快报编委朱建用笔名雨门激情四溢地还原了开幕式现场,这大概是杭城最早的当代艺术展。
2002年10月18日至10月21日,“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会议的学术策划人和组织者孙周兴教授在活动后记中写道:“本次会议在杭州印象画廊举行。在一个半地下画廊里搞一个艺术与哲学的学术会议,以后会不会有我不敢说,但至少在我们这里是前所未有的。会议主办者在画廊里做了一个名为“大地上•具象表现绘画艺术展”的展览。华裔法籍著名艺术家司徒立先生甚至专门从巴黎弄来了一批法国艺术家的作品予以展出,加上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的几位艺术家的一此作品,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画展。置身于绘画艺术的背景里讨论艺术现象学的问题,味道自然有点特别。”
2004年,中国杭州·不完整世界之“纪念诗歌”活动,三十多位中国最重要的诗人出席了这次诗会,在诗歌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活动策划人之一黄石在会上致辞:“多年来,没有哪一次比今天的诗人聚会更让这个城市在此刻显得如此非同寻常。无论从哪一种角度上看,这都是一次诗歌界质朴、庄严、罕见的聚会。我宁可不把它看成是一次艺术策划事件。它不是一次类似官方举行的艺术双年展、不是一次对诗人论资排辈、树碑立传徒劳无益的声明或颁奖活动。这样类似的闹哄哄争先恐后的活动到头来被时间证明是自慰式的宣泄。当我被邀作为一个非诗歌界权威站在这里发表致辞,足可证明,今天的诗人聚会在其文化上的开放性和包容度与以往有着显著区别。同样,今天的活动的发起者并不是某个所谓权威机构、或者某个诗歌流派急于要向诗歌界或大众表明他们的一种姿态,或者作为一个社会政治对抗性游戏中的一个文化附庸,或者带有某种商业利益企图的时尚沙龙等等;今天诗人们到场----恰恰是因为在这个城市中热爱诗歌的两位名不经传女士的心愿,她们此举的理由非常简单:诗歌是重要的。”
“去了解哪些力量,使世界变成一个整体。”
----歌德《浮士德》
是这个活动的副标题,在今天依然具有如此的现实意义。
2006年,“意象武夷—中德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 活动自11月20日开始,至11月29日结束,历时10天。共有100多位艺术家、批评家、翻译参加,规模空前。
中国艺术家:苏天赐、夏阳、沈行工、周长江、苏笑柏、黄阿忠、俞晓夫、郑在东、周一清、洪凌、曹力、王克举、于彭、谢东明、丁方、王辉、邓国源、王琨、朝戈、段正渠、施本铭、刘彦、夏小万、罗发辉、井士剑、段建伟、刘大鸿、刘曼文、殷雄、陈淑霞、任小林、王小松、杨述、李磊、马轲。
德国艺术家:戈特哈德∙格劳伯乐、马克斯∙伍里克、哈特维克∙艾伯斯巴哈、德特罗夫∙冯∙勃里斯伊士伯爵、杰瑞∙切柳客、吕笛格乐∙拉斯特、HD ∙司拉德。
中德两国学者:叶廷芳、龚云表、尚辉、陈嘉映、树才、克劳斯∙佳尔维茨。
特邀著名翻译家李逵六担任活动首席翻译。
……
……
三十年,三尚当代艺术馆深刻地介入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我们无法在这里一一罗列所有的展览和发生的事件(请参阅展览纪事年表)。此刻,2022年春天,世界战火纷飞、瘟疫肆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间不是循环往复的,时间是更深的未知。回顾也许是一种最真实的存在,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收藏展,计划用二年时间,分十季来完成这个系列,根据我们的空间结构,每季由四位艺术家组成。
这是一个民营美术馆的成长史,也是二十一世纪当代艺术背景下这个城市的集体记忆。
三尚当代艺术馆 2022年春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关于艺术家
井上有一
1945年3月10日在横川国民学校值班时遭美机轰炸昏死,经抢救7小时后苏醒。12月于东京都本所小梅国民学校任教。
1946年于神奈川县高座郡茅琦町第一国民学校任教。
1948年3月以上田桑鸠为首的《书之美》创刊(编辑发行人:森田子龙)。有一以该杂志为依托学习书法。11月与平井喜久江结婚。
1949年10月19日父荣治逝世(72岁);书《自我偈》。
1950年1月18日参展“第三届书法艺术院展”,作品《自我偈》受上田桑鸠、大泽雅休赞赏。2月参展“第一届书之美展”。8月任教于茅琦市立第一中学。
1951年参展“第四届书法艺术院展”、“第二届书之美展”、“第三节每日书法展”。4月长女花子出生。
1952年1月井上有一、森田子龙、江口草玄、中村木子、关谷义道于京都龙安寺创建墨人会;发行机关杂志《墨人》,有一担任编辑(至第49期)。
1953年10月长子彻出生。
1954年参展“现代日本书法展”(纽约近代美术馆)、“第一届墨人会展”。
1955年参展在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举行的“日美抽象画美术展”;4月开始创作瓷漆作品;参展欧洲巡回“现代日本书法展”。
1956年2月《周刊朝日》刊登有一专集“前卫书法”。5月迁居茅琦市菱沼海岸。8月下旬决心回归文字作品创作。
1957年参展“第四届圣保罗国际美术展”。其后作品《禹彻》被收入赫伯特.里德著《近代绘画史》。
1958年参展布鲁塞尔纪念世博会“近代美术50年”展。
1959年参展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西德)。
1960年参展中南美巡回“日本绘画展”;7月参展“日本书法展”(西德.弗赖堡)。作品《骨》为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收藏。
1961年4月27日,母亲登美去世(84岁)。参展第六届圣保罗国际美术展。
1962年参展“现代日本书法<意味与符号>展”(西德.达姆施塔特)。
1963年参展在巴登巴登(德)国立美术馆、阿姆斯特丹(荷兰)市立美术馆举行的“书法与形象”展。
1966年参展在美国举行的“日本艺术节”;9月任神奈川县高座郡寒川中学教务主任。
1969年参展为纪念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新馆落成而举办的“现代世界美术展”。
1971年刊行《花之书帖》(海上雅臣编),壹番馆画廊举行“《花之书帖》刊行纪念展”。
9月任寒川町立旭小学校长。
1972年于壹番馆画廊举行个人展。参展“第六届日本现代书法展”。
1973年参展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举行的“战后美术展”。
1975年5月迁入寒川町仓见的新居。
1976年参展西德巡回“日本书法展”。8月末于寒川町立寒川小学退休,结束了41年的教育生涯。
1977年《井上有一书法(1949—1977)》(海上雅臣编)刊行,收录147幅作品。“井上有一书法(1949—1977)》刊行纪念展”(5月东京/11月大阪)。
1979年2月初至5月末在东海大学医院住院治疗食道静脉瘤;5月辞退“墨人会”;7月“井上有一书法展——墙报”(东京和光会馆)
1980年作品《禹彻》为国立国际美术馆收藏。7月举办个人展(京都、朝日画廊)。8月开始整理作品。
1981年作品集《俎》(海上雅臣编)刊行。
1982年作品集《鹰》刊行(策划:海上雅臣;装帧设计:杉浦康平)。7月“井上有一展——1955年,还有现在”(东京和光会馆)
1983年原寸通临颜氏家庙碑,完成第一、第二稿(82年12月—83年2月)。因劳累过度,住院治疗。8月开始用铅笔、碳棒书写。
1984年4月NHK电视台放映纪录片“心灵的时代.书禹彻”。
1985年4月新作《上》参展“未来的亚当”展(策划:高桥睦郎);5月用碳棒书写宫泽贤治通话《滑床上的熊》;20日开始食欲不振,中途停止书写。6月4日出现黄疸住院治疗。7日因急性肝炎陷入昏睡状态。15日病逝。18日于藤泽市妙善寺举行葬礼。受戒名“成就院禹彻日有居士”。
1986年1月—2月举行“井上有一绝笔展”。3月62幅代表作为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收藏。6月举行“井上有一绝笔展”、“井上有一小品展”、“活着的井上有一展”。图录《活着的井上有一》刊行。6月15日一周祭时刊行《井上有一绝笔行》。7月举行“井上有一与颜真卿”展(东京六本木NEWZ)。9月纪录片《活着的井上有一》完成。
1987年5月纪录片《活着的井上有一》英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完成。6—7月“花丛中的井上有一”展;作品集《寻花:刊行。
1988年3月—12月“花丛中的井上有一”展(熊本、松本、滨松);12月纪录片《活着的井上有一》中文版(李建华、杨晶译)完成。
1989年2月—3月“巨匠 井上有一”展(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3月艺术新闻社出版井上有一全文集《每日的绝笔》(海上雅臣编)。
1991年“巨匠 井上有一”巡回展(埼玉县立近代美术馆、福冈县立美术馆、新泻市美术馆、山口县立美术馆)。
1992年11月中文版《井上有一临颜氏家庙碑》(李建华、杨晶译)出版(学林出版社)。
1993年3月—4月“贫”展(麻布美术工艺馆);9月—10月“巨匠 井上有一”展(爱媛县立美术馆)。
1994年1—2月“巨匠 井上有一”展(郡山市立美术馆);2—3月参展“战后日本前卫美术”展(横滨美术馆);《啊!横川国民学校》和《无我》参加“1945年以后的日本美术——向空中怒吼”美国巡回展(纽约古根海姆.苏荷美术馆会场)。
1995年2月书画集《井上有一 东京太空袭》出版(岩波书店);3月“井上有一 东京太空袭”展(东京隅田川畔会馆)。4月中文版纪录片《井上有一 守贫挥毫三十年》(配音:李默然/李建华、杨晶译)完成(UNAC TOKYO)。9月中文版《井上有一书法》(策划责编:车永仁/李建华、杨晶译)出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9—10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举办“井上有一书法展”。
1998年国际美术评论家联盟日本大会纪念展《贫》展(東京);《贫 井上有一》(海上雅臣)出版(岩崎美术社)。
1999年6月在韩国艺术殿堂书艺馆举办“井上有一 书法是万人的艺术”展。
2000年《井上有一作品总目》(海上雅臣/全三卷)出版;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日本文化艺术财团在京都、东京举办“井上有一研究国际研讨会”。
2002年NHK教育电视频道放映专题片《愿燃尽我的生命——书家井上有一 ——64幅“贫”》。
2004年作品《东京大空袭》30件和《啊!横川国民学校》参加“战争与美术”展(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
2005年2月《日本人物传纪 井上有一》(海上雅臣著)出版(MINERVA书房);杭州国际书法艺术节举办“井上有一展”(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2008年“井上有一自画像+书业”展(长野县东御市梅野纪念绘画馆);3月在中国郑州举办“井上有一 汉字艺术”展(十方艺术馆);9月在中国北京举办“日日绝笔行——井上有一作品展”(今日美术馆)。
2009年8月—10月《爱》 《花》 《风》 《宁》4幅作品参加对比窗艺廊举办的“水墨 书法 第三种抽象”展览(中国上海);10月中文版《日本人物传记 井上有一》(海上雅臣著/杨晶、李建华译)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10月—12月于浙江三尚当代艺术馆举办“井上有一艺术展”(中国杭州)。
2010年11—12月于皇城艺术馆举办“井上有一艺术展”(中国北京)
2013年8月“始于青萍 不止井上”李青萍&井上有一艺术展宁波美术馆(中国宁波)
2015年9月于西安美术馆举办“生成!井上有一特别展”(中国西安)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関》222×145cm 纸本水墨 1966
《乃》123×180cm 纸本水墨 1970
《野》126.5×213cm 纸本水墨
《塔》97×142.5cm 纸本水墨
《滑床山的熊(宮沢賢治童話》43.5×95cm 纸本碳棒 1985
书法的解放
井上有一
那是去看毕加索展时,我在神田的一家店里淘到三件弥生式土器。看毕加索当然收获巨大,但是这几件土器更让我心喜。回到家里马上把两三枝野菊插入其中一只置于壁龛,另一只置于佛坛做香台。我琢磨着剩下的这一只做什么呢?这家伙怪诞憨拙,左思右想完全派不上用场,也许勉强可以当只烟缸,但我几乎不碰烟,也没这个必要。无奈,只好置于桌上的砚台旁边,每天不经意地看着它。看着看着,奇了怪了,这个无用的怪东西格外打动我的心。虽然插着野菊那只和佛坛那只各有情趣可人,然而这个无用之物也有撞击心灵的力量。原始人的心,顽强地活现在那里。
为什么,这类不起眼的土器,能催人心动呢?
如在老子所说的理想境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本真的原始社会,美一词恐怕是不需要的吧。因为生活原本就是美的。它就像水之于鱼。
二十世纪的前卫人,憧憬这个原始社会,并在理想中描绘生活即美的社会。
“我们创造新的美。美学不断嬗变。它将无休止地拓展,直到‘美’一词泯灭”(宫泽贤治)。
“艺术,只不过生活中缺乏美的时代一个代用品而已。随着生活取得进一步均衡,艺术行将灭亡”(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 Piet Cornelies Mondrian)
当这个时代到来时,一切暴力才会从地球上消失吧。也许那时,人可以成为纯真的童心不泯的大人吧。但是,那样的世界,要到对产业革命以来迷失方向的近代物质文明痛定思痛、在否定暴力疾呼绝对和平的先觉们的累累尸骨上终将成就之伟大的人性革命后到来。
期冀人类以及天地万物的、真正福祉而激情燃烧的人,哪怕只能是追随伟大先驱者之后人微言轻的一个,也必须竭尽全力坚持不使用武力的战斗,迈向人性革命,迈向第二次文艺复兴。
我们必须,在这个地球上重新找回,那个土器的世界。
恰似原始人造的土器打动我们的心,古代无名氏的笔迹—木简,也抓住我们的心。
传世的伟大艺术,不见得总是出自名家之手。出自无名氏的土器和木简,较毕加索的陶器和王羲之的尺牍有过之无不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做木简的人们,不是书法家。并非书法家但是人。因为不是书法家,所以没必要必须写好。只是写了而已。只不过是人写了,所以才能纯粹。
书法家即使想变得纯粹,也是枉然。只要不打破书法家的外壳,变成赤裸裸的人,就不可能变得纯粹。我认为,现代书法艺术要作为真正的现代艺术,被改革成为得到世界有识之士承认的一流艺术,其根本症结即在于此。
否定“书法家”!回到赤裸裸的人!只有这时,才能产生土器、木简那样纯粹的东西。
无论中国日本,看古往今来的好书法,难道不能说书法家色彩越淡薄者的书法越纯粹吗?就书法家明显成为职业性存在的近世思之,这一点应该看得更清楚。例如菘翁和良宽,良宽更纯粹,更出色。诚然,菘翁也不错。但还是嫌他有太多累赘,舍得不够彻底。良宽的字上赤裸裸地投映着他的生活、他的心。这个心,是真实的、纯粹的心。这最是难能可贵。到了离我们更近的明治以后,这一点愈发明了。鸣鹤、天来都很优秀,但都无法摆脱书家的矫揉造作。有无法进入自由的纯粹的世界之憾。铁斋和芋钱却不然,能于自由之天地逍遥,和盘托出真实的自己。
即使现代,非书法家的书法比书法家更胜一筹的屡见不鲜。书法家的书法,难免书家臭。有匠气。即使以莫名其妙的、所谓新倾向名之的部分相对进步的书法家,其书法也不能外。非书法家的书法,就没有这个匠气。只是将自己原原本本地亮出来了。传世的书法,不是书法家的作品,而是这些非书法家的优秀作品吧。
书法家称非书法家的书法,是外行的字。而且说“外行的字再好,也是外行。不合乎法。”书法家有外行无法企及的传统技术,而没有技术可言的外行的字,无论怎样了得,都不想承认。这是技术主义。日展(日本美术展览会)上一排排作品,都是典型的技术主义。这种东西不是艺术,是技艺。
不仅以日展的作品代表的保守作品是技术主义的,连有所谓新倾向的一系列作品,多数也可以看成技术主义。艺术,本来常变常新是理所当然的,而新倾向一词意味的却不是货真价实的东西,给人感觉是沿袭某种倾向而兴的时髦式样。我想起长谷川三郎先生的话:“新艺术的模仿,与旧艺术的模仿一样陈旧”。
古来有“书如其人”的说法。也许是陈辞滥调,但我觉得无非如此。不仅书法。绘画、雕刻、音乐,何尝不是精神的表露?我们于书法不是观其形和线,是透过形和线观其深层的作者精神。洞穿精神。
池大雅有一方印,曰“前身相马方九皋”。而小川芋钱的印,也有一方“牝牡骊黄之外”。都出自列子九方皋的典故。九方皋相名马,而且看错了牝牡骊黄,说的是当下洞悉技术深处的精神,不为技术所惑。大雅和芋钱的态度,即在于此,正因为如此,其作品才堪称真品。
我们通过书法的特殊造型,表现自己的人性足矣。其人性无论高下,总之除非呈现其人性,别无艺术之路。而要更提升其人性,只有在艺术上砥砺。除此之外,别无艺术上的修习。
既然如此,给书法立下内行和外行之别,贻笑大方。不分内行外行。除了个人精神的表现以外,别无一物。宫泽贤治在《农民艺术概论》中指出:“职业艺术家必须死一次。人人都要找为艺术家的感受”。
没有比书法家自以为垄断着书法更滑稽可笑的事。书法是万人的艺术。在通过日常使用的文字谁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这一点上,书法在艺术中也是一枝独秀的。它好比原始人之与土器的关系。
世上再也找不到像书法这样,可以融入生活的极简洁、直截了当、且内涵丰富的艺术了。
书法是万人的!
解放书法!
书法家,放下你的幌子吧。人人必须是书法家。
书法家,赤条条来吧。豁出去摈弃一切,作一个人重新起步吧。我首先,要向我自己这样大吼。
抛弃一切技术,变一回纯朴的人吧!以原始人那样的态度创造原始艺术那样朴素纯真的东西吧!像土器那样、土偶那样、殷墟文字那样、木简那样的……
果敢地彻底剥掉在不知不觉之间、层层相加的虚伪外衣吧!
“直溯原始”。“返归孩童”。这也是今天世界上前卫美术家的口号。原始,才是被机械奴役的现代文明人强烈的乡愁。第二次文艺复兴、人性革命,将由此开启。
如果,书法家活在现代、是企盼造福人类的真诚艺术家,理应参加这场人性革命。扔掉所有虚伪的外衣,拿出大无畏的精神向人性革命前进吧!
我们要在表现层面获得这个解放,必须首先铲除书道界淤积的一切封建性。
书道界难道就没有一位,从根本上否定封建的当今书道界,昂首阔步在康庄大道上的真正勇者吗!
或向导师谄媚,或对评审员阿谀,陷入眼前区区名利、可怜兮兮的书法家们!被众门徒前呼后拥、于斯界不可一世的大家先生们!
从世界艺术界的、追求真实的大潮望去,那又是多么低级趣味的、可悲的存在啊。
砸烂戴着装模作样的面具、横行霸道的一切虚伪!
不屈不挠、燃烧追索真实的热情,愿献身书法艺术的年轻人!站起来叛逆现代书道界吧!
叛逆。只有从叛逆中,才能产生新的现代书法艺术。
年轻人,燃烧你的满腔激情吧!书道史上,前所未有的革新时机已经成熟。
革命刻不容缓。革命必须由年轻人完成。你没听到吗?书法界的大门,已经从外面被敲得山响。(1951 年)
(杨晶 译)

张 浩
1962年11月12日生于天津市。河北高阳人。
198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舒传熹教授工作室,获文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展览年表
2019
张浩的三个平面,人可艺术中心,杭州
水墨是一种哲学,艺画廊无用空间,上海
书·非书2019杭州国际现代书法艺术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图像检验”水墨展,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南通
2018
“新现代水墨艺术宣言”群展,贵点艺术空间,北京
“抽象日常”群展,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香港
“有形”两岸艺术高校艺术家作品联展,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7
“筏”,杭州最天使文创书城,杭州
Open Books:艺术家与他们的中国册页,美国康州学院查尔斯·E·辛恩图书馆,美国
互渗-共生: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实践,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
墨生四象,波兰克拉科夫Manggha博物馆,波兰
开放的天空,杭州人可艺术中心,杭州
两宋书画传习与研究学术论坛,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纸质的次元空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迭代与交融-第四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北京电影学院四度空间美术馆,北京
2016
空间被赋予精神,人可艺术中心,杭州
当代书写的呈现,水墨艺博,香港
全球中国当代艺术展,郑东绿地中心,郑州
水墨的解构与解放——意与象,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四川
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威海市美术馆,山东
书写世界,人可艺术中心,杭州
中国线当代研究展,温州年代美术馆,温州
2015
时空书写——抽象艺术在中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中国墨线艺术,南京国际美术展 ,南京
我思 我在——纪念“85美术新潮”30周年展,南京更斯艺术馆,南京
书非书——国际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2014
张浩水墨与创设空间:上海当代国际艺术博览会特殊项目,上海展览馆,上海
探索水墨:ARTEFIERA特别项目,博洛尼亚展览中心,意大利
书写与默化,明圆美术馆,上海
2013
旅行的形状,汉雅轩,香港
艺术给我——张浩当代艺术文集、作品、空间展,人可艺术中心 ,杭州
图与词:马格利特以来,中国美术馆,北京
水墨文章/文脉创化:当代水墨研究展,武汉美术馆,武汉
又在途中,人可艺术中心 ,杭州
水墨档案——中韩当代水墨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2
心灵之旅,三尚当代艺术馆,杭州
跨年展,三尚当代艺术馆,杭州
过园,中日当代艺术交流展,人可艺术中心,杭州
可见——不可见,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上海
汇墨高升:2012国际水墨大展,国父纪念馆,台北
水墨原形,三川当代美术馆 、高名璐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南京、天津
2011
伟大的天上的抽象,罗马当代美术馆,意大利
道法自然——中国抽象艺术展,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
2010
化合作用——张浩的精神之旅,对比窗艺廊,上海
大象无形——中国抽象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抽象之道——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
水墨大展:第三种抽象,多伦多现代美术馆,上海
2009
水墨的力量,伯乐画廊,上海
开显与时变——创新水墨艺术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湾
意派——世纪思维,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
2008
FOUR LINES:1950-1962-1965-1972,99画廊,上海
意派:中国“抽象”三十年,La Caixa Forum美术馆,帕尔马、马德里、巴塞罗那,西班牙
走向后抽象,偏峰新艺术空间,北京
五谷杂粮——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2007
筑·张浩水墨画展,三尚艺术,北京
意派:中国“抽象”三十年北京观摩展,墙美术馆,北京
墨缘100——中国宋庄水墨同盟第二届名家邀请展,北京
丹山碧水——中德当代艺术家作品巡回展 吕贝克美术馆 德国
线——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展;苏河艺术;上海
回转——融合——前瞻:中国当代美术展,对比窗艺廊,上海
东西对话,梅特涅艺术博物馆,德国
文脉当代:中国版本综合艺术展 ,今日美术馆,北京
2006
水墨中国系列个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新水墨大展,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
60视线文献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中韩当代水墨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2005
实验水墨回顾展,深圳画院,深圳
2004
超现代水墨,印象画廊,杭州
2003
中国版本——超写意新艺术展,深圳雕塑院,深圳
2002
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关山月美术馆 ,深圳
张浩现代水墨画展,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国
2001
重新洗牌·当代水墨艺术展,深圳雕塑院,深圳
2000
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2000
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1998
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1997
中国艺术大展·当代水墨艺术展,上海图书馆,上海
1995
张力与表现水墨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4
张浩探索水墨展,当代美术馆,北京
1991
第一届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中国画研究院,北京
张浩绘画展,四川美术学院陈列馆,重庆
1990
张浩作品展,浙江美术学院陈列馆,杭州
出版个人作品集:《心灵图》、《张浩画集》、《水墨中国》
文集:《艺术给我》、《筑》、《形式生命与精神视觉——现代水墨创作日记》。
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画廊、会所、私人美术馆以及个人收藏。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幻想未来西湖(二)》145.5×144cm 纸本水墨 2004
《春茶三》210×160cm 纸本水墨 2004
《无题》124×157cm 纸本水墨
《茶园春三》145×145cm 纸本水墨 2003
《无题》244×220cm 纸本水墨
张浩-平面构造的心灵史
黄石
艺术即是对于固有程序的逃逸,
艺术本身是它呈现的存余。
但仍然可以捕猎到基层:平面。
这个平面被错觉重重包围。
这些错觉不是抽象的曲解,
而是思维的海市蜃楼。
心灵的展开必须借助白色的空虚,
它得以在上面绘制它的符号及其冗余;
那些黑色犹如黑洞的凝视
或悬置的构筑物,
它将意识、激情及其剩余
吸纳其中并表达。
这是一个平面划开另一个平面,
一个无限中的有限。
这是领土、部落、城堡、教堂、街道
或黑色闪电,折叠、展开,
每一块领土都包容不同类别的领土。
没有相似性,平面是拟造的,
是心灵的聚块与综迹,
这是前哲学的边界,
不仅是空间体块的型构,
也是时间、思维与感觉的平面叠合。
一个平面化的雕塑
或雕塑化的平面,
一个平面覆盖另一个平面的隐匿结构,
这是思维中的非思维图景,
它是思维最为内在之处,
又是一种绝对的外在。
这种外在比任何外部世界还要遥远,
恰恰因为它比任何内部世界还要内在。
这不是汉字的异化或拆解,
这不是书写的平面,
这是纯粹的绘画生成。
这是关于材料、感觉与心灵的组合体,
这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一场绞杀与重逢,
它将概念统统裹卷起来,再将其展开。
这并非极简或抽象的归档,
这是心灵符号的化约艺术。

何灿波
何灿波,男,1966年12月13日生。
1989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
1999年,应日本文化部出资邀请,日本海外艺术家特聘,到东京访学。
1999年至2000年在日其间,特聘为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美术学部大学院艺术研究员。
200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MFA研究生班。
主要展览 :
1988年,《云南省首届中国画展》 (云南美术馆)
1993年,《第三届云南省中国画展》 (云南美术馆)
1999年,《互动时代邀请展》 (重庆)
2000年,《告别孤独—何灿波水墨作品展》 (日本东京UNAC画廊)
2002年,《中国实验水墨艺术展》 (山东青岛展览中心)
2003年,《印象中国》 (法国巴黎IMPRESSIONS画廊)
《今日中国美术展》 (北京中华世纪坛)
2004年,《点•辐射与深入
—来自纸墨的视觉表达”中国当代艺术展》(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 )
《第19届亚洲国际艺术展》 (日本福岗亚洲美术馆 )
2005年,《视觉惊艳-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2006年,《水墨中国-何灿波作品展》(上海美术馆、宁波美术馆)
2007年,《中德当代12艺术家作品联展》(德国科布伦茨)
2007年,《不是东西--水墨的精神第一回展》 成都K画廊
2007年,《戒色-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 郑州十方艺术馆
2008年,《中国当代美术文献展》 北京歌华美术馆 墙美术馆
2008年,《中国水墨年度汇展》 北京环铁时代美术馆
2008年,《上上国际艺术年展-水墨主义专题展》 北京宋庄上上美术馆
2008年,《第23届亚洲国际艺术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8年,《方位--水墨展》 北京文津国际艺术中心
2008年,《21世纪水墨学术邀请展》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2009年,《水墨》 北京798 9空间画廊
2009年,《水墨当下--上海新水墨大展》 上海朱屹?E美术馆、正大美术馆
2009年,《中国当代纸本水墨艺术展》 白俄罗斯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格鲁吉亚国家历史博物馆
2009年,《中日韩当代水墨艺术联展》 韩国首尔 物波画廊
2009年,《领升2009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 北京当代艺术馆
2009年,《水墨聚焦国际艺术展---走进印度》 印度新德里泰姬马哈酒店
2010年,《水墨方式与空间》 中国北京 宋庄东区艺术中心
2010年,《“蓝•波”何灿波作品展》在3画廊
2013年,《“纸度”当代水墨学术展I》 中国北京 绘通当代画廊七棵树
2013年,《“平静的力量”李耘燕、何灿波作品展》 中国北京 树下画廊
2014年,《“改造水墨:新的历史观”群展》中国南京 金陵美术馆
2015年,《“水墨绘画的文人与人文之辩”群展》中国香港 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会展广场阁楼
2016年,《“始象”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中国香港 湾仔画廊
2018年,《“纸 艺 墨”中日艺术家学术交流展》中国上海
上海半岛1919创意园区
作品发表出版:
刊载介绍于《艺术家》(1999)《艺术界》(2004)
《江苏画刊》(2004)《美术文献》(2004)杂志
个人画集 《何灿波水墨作品选》日本UNAC TOKYO/2000年出版
作品刊载画集 :
《今日中国美术》2002北京出版社
《今日中国美术》2003(展览卷)北京出版社
《开放的中国实验水墨艺术》2003香港银河出版社
《1993-2003中国实验水墨》2004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5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作品集》2005上海画报出版社
作品评论:
1999年〈稻草人的期待---何灿波水墨作品说略〉王林/文
2000年〈告别孤独—何灿波〉海上雅臣(日本)/文
2003年〈何灿波---一位包罗万象的中国画家〉
Alain Jouffroy 阿兰.儒弗瓦(法国)/文
2004年〈论何灿波的水墨立场和类象方法〉陈孝信/文
〈生存的意象---何灿波作品印象与解析〉殷双喜/文
美术文献〈何灿波推介词〉陈孝信/文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无题》90×113cm 纸本矿物颜料
《无题》90×97cm 纸本矿物颜料
《无题》123.5×123.5cm 纸本矿物颜料
《无题》118.5×90cm 纸本矿物颜料
《无题》118.5×90cm 纸本矿物颜料

曾艺踪
《无题》70×137cm 纸本水墨 2003
《无题》70×137cm 纸本水墨 2003
《基因人类》26.5×38cm 卡纸素描 2008
《基因人类》26.5×38cm 卡纸素描 2008
《没有基因》79×110cm 卡纸水墨 2009
《没有基因》79×110cm 卡纸水墨 2009
曾艺踪-基因人类
当一个人自称是大师的时候,一般会给人两种印象:他盲目自信,或者,他疯了。但是看完曾艺踪的作品你又会感觉,他完全是个理智的人,理智地甚至让人感觉可爱,因为他在试图制造人类。当年的曾艺踪是中国美术学院里的“小名人”,是大家公认的才子,但是有一天他忽然人间蒸发,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他究竟何去何从,大家甚至都认为他已经死了。其实这些年来,他流变在深圳街头,日复一日拿着纸笔捕捉人流的变幻赋形;他隐匿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小房间里,沉默地营造着自己的“基因人类”~~这一切只因他看见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演算草稿,他被那种智慧之光深深折服,他认为那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
曾艺踪说:既然世界是构建的世界,那么艺术也应该是构建的艺术。仅凭视觉而言,实际上是没有仅凭视觉,因为视觉作为一种感知,在把信息传递给大脑时已经经过了自己的加工处理,就是说,已是经过经验制约的感知了。当我坐在东门步行街那条椅子上注视着眼前12米处的行人时,能够看见那儿人头攒动,相异的脸型在不断地“切换和变化”,微微颤动的脸庞在奇妙的嘈杂的移动的空间中变形。当然,我能够游离地看清这一切,看见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嘴巴是嘴巴。同时我也在思考:应该如何来捕捉它们那些如此不可确定性的变化呢?并使它们有所造型。这时,如果让我来描摹所看见的脸庞,明确地说是脸庞的变化,就绝对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我每秒钟能够捕捉到600万次变化,并能够加以确定,才能够客观地描摹变化中的脸庞,而这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我的视觉感知此时就得依据大脑的经验了。也就是说,已是一种幻想的主动思维,表现在画面上的是一种融合了许多因素的综合性构建,视觉感知只是其中之一。
就是我坐在这里是看着眼前的行人,可是我却在寻找和演绎变化中脸部的一些相对奇特的东西。在开始时我几乎是根据大脑里的经验也有视觉因素得出的一种由几位行人组合的颇为意味的整体构图,同时用尽可能巧妙的网格把他们网格起来,此时我主要注意的是网格结果的奇妙,期间也会有些行人的感觉。逐渐地我会让这些随时变动的网格切合行人的脸部结构,以及各脸部之间的意趣连接。直到这时,我并没有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脸部结构上,而是在不断的修正网格的结构,使它们越来越灵巧,当然在大的感觉里它们要往脸部结构聚集,使它们融合地具有某些行人的意味。在行人明显具有了奇特的意味时,我就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脸部结构上,着力于脸部结构的画面需要的奇特意味的变异变形,以及其加强、减弱、混乱、秩序、变异及变通。其实,所谓的网格在我大脑里和画面上都是一种企图突破被经验分类、解释和制约的假设,在智慧求证的过程中形成的多重观看、捕捉、分析、推理和创意的构建,在行人复杂的流变的存在感,促成了种种人类智趣的重构……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往期链接:「循环往复的时间」 三尚系列收藏展
更多信息,关注我们
中国 ∙ 杭州市延安路52-2号 吴山综合楼
SANSHANG ART
NO.52-2,Yan’an Rd. Hangzhou.310002.China
开放时间:9:30-17:00/周一休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