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横断山脉与北极冰盖之间: 行星基建的媒介化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please click "Read more".
“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是无空间WU SPACE推出的艺术家共学系列,由瑞士文化基金会全程支持。该系列由研究者、策展人于渺策划,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和研究者从各自的田野经验出发深入地方历史,围绕自然认知、能源基建、采矿业造成的生态变迁、后工业的重新野化、工业废弃物等议题展开对话和共学,试图在中国东北与世界其它区域之间建立比较性的关联, 并探讨那些被忽视的、非经典的全球南方视角。“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将于2022年7月末至10月末举行,包括四期线上研讨会、闭门工作坊和东北的实地考察。四位瑞士艺术家——尤利・奥罗(Uriel Orlow)、安娜塔西娅·米图科娃(Anastasia Mityukova)、保林 · 尤利尔(Pauline Julier)和瓦妮莎·比利(Vanessa Billy)受邀参加该系列。第一期线上研讨会(7月27日)的主题为“东北、横断山脉与北极冰盖之间:行星基建的媒介化”。于渺、艺术家陈萧伊和现居日内瓦的艺术家安娜塔西娅·米图科娃将分别聚焦东北铁路-煤矿复合体、散落于横断山脉的矿洞和格陵兰岛的美军基地等嵌入地球的大型基建,并探究其背后的地缘政治、生态变迁、图像机制以及个体叙事。化石燃料的排放与北极冰盖的融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因果,冷战所造成的生态问题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显现于当下和未来。人类掠攫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改写着人类的命运。在深层的地质时间与二十世纪历史的交织中,煤、矿物、地壳、冰和人之间有着哪些复杂的纠缠?艺术家如何利用绘画、摄影和影像等媒介来中介对于行星基建的宏观研究和微观感知?与此同时,艺术家的工作是否也提示着某些非经典的另类全球南方视角的存在?于渺 | 行星尺度与个人视角之间:煤炭图像的媒介机制 作为一个复杂的机器集成系统,铁路割裂了森林、水体、山脉和土地等自然体,并将其纳入大型基建的网络空间。19世纪的铁路热潮正是人类大规模将自然转化为可攫取的资源的开始。在中国东北,20世纪初期到来的跨国铁路和沿线大型煤矿共同构成了具有地缘政治属性的基建复合体。这种复合体不仅中介着煤炭这一地质物的资源化,同时也将煤炭的图像整合进现代视觉系统。于渺的演讲将梳理20世纪与东北煤矿有关的图像(包括沙俄的铁路纪念画册、铁路地图、伪满洲国的旅游鸟瞰图、新中国宣传画、人民币设计、体制内画家的东北写生等),并探究图像背后的种种媒介机制。在东北工业区部分成为锈带的今天,艺术家将如何通过当代艺术的媒介和手段来中介已经成为行星废墟的矿坑和尾矿,并注入面向未来的想象?横断山脉是中国西南典型的南北向褶皱山系。它的垂直地貌重叠着各族群与生物间的流动;山脉中有着众多交通阻隔、人迹罕至的无名之地,蕴储着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陈萧伊的分享以横断山脉为进入西南的切口,以隐秘于山中的现代废弃矿区为散点式的观察场域。 艺术家试图将地质构造的时间与历史叙事相交织,在多重时间体系的孔隙中重新反思历史他者的视角。陈萧伊的这一努力既是去回溯中国西南作为资源区的前身与现在,也是探讨建立非均质的生态框架的多重可能。1957年开始,美军开始以北极研究实验室为掩护,在格陵兰岛北部的冰盖下挖掘大型隧道。这个名为“冰虫计划”的项目是为了建造一个能够隐藏并且传送数百多枚核弹头的地下基地,足以把苏联囊括在打击范围之内。由于冰盖并不稳定,雪和冰开始缓慢地挤压下面隧道内的建筑物,迫使美军在1966年放弃了这一项目。但是带有核辐射的生化垃圾依然被遗留在冰盖之下。 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和北极冰盖的融化,包括核废弃物在内的有毒物质正逐渐暴露于天日,预计未来将很快污染周边的北极区域。2018年,摄影艺术家安娜塔西娅 ·米图科娃开始对于“冰虫计划”进行调查。因为“冰虫计划”没有解密,艺术家诉诸于社交媒体、因纽特人的访谈、个人记忆等其它建档方式,逐渐建立了包括六千多张图片的半虚构、碎片化的档案。围绕“不可被拍摄”的北极地区以及未来的生态灾难,米图科娃没有回避证据的缺失,而是强调了这种缺失所制造的挑战。她在引入虚构作为艺术策略的同时不断调停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张力。ZOOM会议号: 971 2286 0042
ZOOM会议链接: https://zoom.us/j/97122860042B站直播间ID: 25514162
B站直播间链接: http://live.bilibili.com/25514162于渺是一位生活在北京、活跃于全球的艺术史研究者和策展人,研究兴趣包括九十年代展览史、当代艺术中的生态政治、能源基建、人类世在中国的在地叙事和亚洲地缘。她近期策划的展览包括“三个争议的场域——漫长的九十年代及其寓言”(与蔡影茜联合策展)、“百物之息”(OCAT双年展2021)、“从海参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2020)、“写真伦理:中非影集”、“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等。于渺曾获得2019年第十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提名奖、 2018年YISHU当代艺术批评奖、2017年泰特美术馆亚洲研究奖和2015年CCAA当代艺术批评奖。她参与写作的英文专著《Uncooperative Contemporaries: Shanghai Art Exhibitions in 2000》于2020年由Afterall展览研究中心和巴德学院联合出版。于渺的录像散文曾在时代艺术柏林、广东时代美术馆、德国Wolfsburg美术馆、巴黎Villa Vassilieff艺术机构、香港亚洲艺术协会、深圳博物馆展出。2021年,于渺发起了长期研究策展项目“北方x人类世:从边缘出发的生态感知”。来自瑞士的安娜塔西娅·米图科娃是一位视觉艺术家,生于1992年,现居住及工作于日内瓦。她于2018年在洛桑设计艺术大学(ECAL)获得摄影学士学位,于2021年在日内瓦艺术及设计学院(HEAD)获得当代艺术实践硕士学位。米图科娃的艺术实践致力于探索摄影媒介的矛盾态。她接纳摄影的模糊不定性,并以不断审视我们是如何被训练成将摄影视作证据为核心展开研究。她以近乎纪录片的方式来挑战摄影媒介,利用收集、比较、实地研究等方法,试图解构我们对某些故事和事件的认识。安娜塔西娅·米图科娃,《冰虫计划》(Project Iceworm), 弗柯望博物馆, 2019, 图片来源: anastasiamityukova.ch陈萧伊,伦敦艺术大学纯艺术摄影硕士学位。她的作品基于摄影,并不局限在具体的媒介当中,通过生产图像的方式,关注于生命体的微妙感知。在近年来持续进展的项目中,她关注过往历史中西部作为资源区,聚焦于横断山脉区域的矿山与开采遗迹为切口,持续地打捞那些失落的时间,自然与大地的迷团。她的作品曾获得中国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入选福布斯2017“30 UNDER30(Art)”亚洲榜单,并参与诸多国内外展览。陈萧伊,《横断地星图》, 屏风装置, 2022, 图片来源: 艺术家本人提供
“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是在“北方x人类世:从边缘出发的生态感知”(简称:北方x人类世)框架下发展出的阶段性项目。“北方x人类世”是于渺在无空间WU SPACE的平台上发起的合作式的研究框架,包括艺术家共学、集体行走、研讨、展览、委任创作和出版等多种形式。这一框架试图从东北出发,探寻能源、矿产、工业基建、生态变迁与个体感知之间的深层叙事。20世纪初期在东北建立的煤矿、铁矿、水电站、石油基地和大型机械化农垦区使东北成为现代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基础,东北的自然也成为大规模资源化的战场。具有行星尺度的基建糅杂着殖民现代性和社会主义工业现代性,也深深刻画着冷战遗产。现代的技术手段实现了新中国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同时也给当地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和局部气候带来深远的影响。“北方x人类世”将东北大型基建的生态变迁放置在深层地质时间、20世纪的历史流变、个体感知和未来想象的时空堆叠之中。通过共学和合作,参与者们去观察煤炭、原油、水体、地壳、土壤、动植物和人之间的复杂纠缠,从北方的在地经验中发展出跨物种联盟的生态智慧,并且在科技主导的新生态实践中展开对于未来的想象。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