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书法:陈量
张文心,岩穴真形•010,2022
三维建模图像微喷,40 x 170 cm
地籁·寒灰槁木
《庄子·齐物论》云,“地籁,则众窍是已"。当风穿过山石窍穴,不同的声音便在孔洞中发生。人也是多孔的生物,我们通过身体上的孔洞与世界发生关系,与信息一同在时间中流转。这个过程被称为生命。
“知昼则知夜”,洞穴与枯木是无生命之物,人会在每日的死亡时间与它们相遇:闭上眼睛,你进入一个叫做梦境的洞穴,神经树突释放电信号,在视觉皮层中绘制出岩穴壁画。
构成岩溶洞穴的石灰岩来自前人类时间,其中大部分是古代海洋生物残骸的产物。梅亚苏就古生物化石提出了极古性(ancestrality)的观念,他认为偶然性(contigency)是世间唯一必然的存在,人需要认识到有“无法认识”这一事实本身。
枯木是静止的身体,在作为树木的生命消失后,它们迷宫般蜿蜒的形态留存下来。当隐者的身体进入枯木之中,凝固的植物纤维转化为观想通道,召唤意识在其中上升和下潜。在路径的深处,枯木邀请观看者走出物种的隧道。
地籁·生命游戏
“一层层岩层间,保留着蠕虫在未干的海泥中爬行的痕迹。”——列奥纳多·达·芬奇
康威“生命游戏”片段,来自 https://towardsdatascience.com/
如果说洞穴与枯木是生命走向非生命的旅程,那么生命游戏则是非生命攀向生命的尝试。在白色的房间中,一个玻璃珠矩阵正显示着约翰·康威“生命游戏”中的一帧,绿色的点阵图形就像就像原始海洋中的微生物。这是一个零玩家游戏,在它被发明的五十余年间,无数细胞集群在像素矩阵中演化和生灭。
此刻,人类文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击穿知识的迷宫,雕刻出愈发复杂的结构,也留下了体量巨大的尘堆。当人类不得不将有限的生命注入无机智能的迭代进程,身体的时空经验即被转译为数字,以有机的生命信息孕育无机的新世界。
人自然无法变成石或木,我们的肉身柔软又脆弱,但当周遭世界一次次坍塌,人又会凭记忆走出死亡,与万物在时间的寒灰中穿行,潜入无数槁木般的身体,在窍穴中共同等待重生之风的到来。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