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冬季,布鲁诺·加丹纳(Bruno Gadenne, 1990年出生)重走了探险家斯蒂芬斯(John Lloyd Stephens, 1805-1852)和卡瑟伍德(Frederick Catherwood, 1799-1854)的旅行路线,深入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的丛林。加丹纳的父亲是一位研究昆虫的神经生物学家,让加丹纳从小就学会亲近大自然,也让他懂得自然万物的生命平等。
热带不眠夜展览现场,杜梦堂(上海),2022,摄影:Andi
他的旅行装备非常轻便——一个装满水粉画材的小背包、一把砍刀和一张吊床——他以速写和影像收集原始森林的图景,以便在回到巴黎的工作室后创作大尺幅油画作品。
在斯特拉斯堡上大学时,加丹纳就开始描绘自己旅行中的风景,当时是用摄影的方式。如今,他越来越多地尝试在现场作画。他称之为“实地考察”或“研究性考察期”。而在此次中美洲的旅行中,加丹纳在100天内画了100多幅水粉画,记录他在丛林里经历丰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热带不眠夜展览现场,杜梦堂(上海),2022,摄影:Andi
本次杜梦堂(上海)新展“热带不眠夜”,呈现的就是加丹纳在长达数月的中美洲丛林之旅后,通过二十多件作品引导我们在数字时代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自然的神秘力量。
加丹纳认为自己作品中描绘的是“气氛”而不是“风景”,使得他对光线的渲染总是耐人寻味。我们无法真正分辨眼前所见是白天还是黑夜:各种场景时而被笼罩在蓝调的水洗中;时而被营造成耐人寻味的猩红色,眼前之景如同宇宙异象,一部分是末世,另一部分是救赎。这些独特的色调是艺术家别出心裁的利用古典油画中的透明覆色法——这一在文艺复兴时代高度发展的绘画技巧,通过我们的双眼完成的光学游戏,在成就作品“情绪”的同时加强了景深和渲染的层次。
热带不眠夜展览现场,杜梦堂(上海),2022,摄影:Andi
“在绘画技巧方面,我是相当老派的。我把画布绷好,涂上一层兔皮胶,打磨,然后涂上第一层底料,打磨,第二层底料,再次打磨,使之平滑。然后我用几个星期的时间作画,让油画颜料在层与层之间干透。我经常使用清漆,尤其是深色的,它使黑色的色调更有深度。我的黑色也从来都不是用黑色颜料完成的,而是将透明的深绿色、红色和蓝色以分层叠加的方式,在光学上形成了非常深的紫黑色。”
沿着小径往上走了一个多小时,很累人。美丽的瀑布不时出现在这条小径的两侧。一半的跋涉是在山顶森林被云雾环绕的时候完成的,为雨林罩上了一种奇特的氛围,模糊了它的藤蔓、棕榈和蕨类。
2020年2月3日,洪都拉斯《旅行日记》,布鲁诺·加丹纳
在媒介发达的当下,油画创作或许被看作是一种非常倒退的行为,但在艺术家看来,它依然是一种与物体、其物质性、材质感等重新联系的方式。通过旅行绘画,加丹纳试图在人造世界和野生世界之间重新架起沟通的桥梁。艺术家就像一个当代萨满,把原始森林的景象带回我们繁忙的城市。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