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摊计划”由拜德雅图书工作室发起,致力于人文社科新书联动宣推。同时,我们在微店专门辟出用于分销相应图书的“PAI书摊”,旨在让读者与书更好地相遇。目前,已有25家出版机构加入:大雅、鹿书、三辉、六点、精神译丛、光启书局、新民说、我思、鹦鹉螺、湖岸、斯坦威、领读文化、艺文志、薄荷实验、后浪、重庆大学出版社、万有引力、东方出版中心、文化发展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微言、乐府、纸上造物、长江文艺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十分欢迎更多出版机构一起来玩,详情请加微信lonzr25咨询(添加时请务必注明“书摊+出版机构名”)。
今日推送#书摊计划#第64期:后浪新书《弗朗西斯·培根:肖像习作》(迈克尔·佩皮亚特著,李思璟译)。
弗朗西斯·培根是20世纪艺术史上极具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艺术创造持续吸引着艺术评论家、哲学家和艺术爱好者。本书是一部关于培根的访谈、艺术批评和回忆散文合集,收录的文章从不同的切入点着手刻画培根的“肖像”,共同汇聚成一个关于这位多面艺术家的综合印象。这些文章或情感真挚,或评判犀利,从不同侧面为我们了解培根的性格、人生际遇、创作理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本书作者迈克尔·佩皮亚特是著名的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也是培根的好友兼传记作者,本书收录的文章是他一生思索培根艺术的精华之作。
“佩皮亚特敏锐地写出了培根无尽的矛盾天性,他的慷慨与残忍,他的暴力与温柔,他的花花公子风和对肮脏环境的热爱,他惊人的挥霍与钢铁般的自律,以及他自称的‘绝望的亢奋’。作为培根的传记作者,佩皮亚特在处理他的写作对象时,心态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同艺术家本人的断言,认为培根的画作是无法解释、没有意指的;另一方面,他又自然地尽最大努力去解释这些画作的意义。”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节选自本书作者与培根的三则对话。
01
我们可以试着享受生活——希望能持续以不同方式刺激自己。还有什么呢?要找到这种刺激,人应该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才能四处漂泊。保罗·瓦莱里说得很明确:“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感觉,但要剔除掉感觉传达时的无聊。”很精确,对吧?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生与死的间隔之间观察自己的腐烂。
你还记得我们刚才吃的那块牛排吗?嗯,就是这样。我们靠它们为生。死肉的阴影从我们一出生就已经投下了。我看到一块牛排就会想到死亡,这听起来可能很浮夸……
02
作为一个赌徒,培根深信数字的重要性,而且他特别喜欢广受欢迎的质数7。这不仅影响了他在赌场玩轮盘赌时的选择,也影响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因此,他住在伦敦SW7的里斯米尤斯7号和巴黎的比拉格街14号(7+7)并不是偶然。我相信,他喜欢到访我们杂志社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杂志社位于档案街77号。
03
德加谈到真正有成就的艺术是“完美的犯罪”。我觉得这意味着画家要掩盖作品中的痕迹。
我很喜欢德加。我认为他的粉彩画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远远优于他的油画。相比之下,他有些油画什么都不是,这让人很好奇。但在我看来,凡·高非常接近艺术的真谛。他在写给他弟弟的那些优美信件中说过一句话,我把这些信件重读过好几遍,但不记得原话了。“我画出来的东西也许是谎言,”凡·高说,“却能更准确地传达现实。”这是很复杂的概念。毕竟,能够最好地传达现实的并不是所谓的“现实主义”画家。我的意思是,前几天我在伦敦的一场艺术展览中看到一幅莫奈的杰作。我以前从未见过那幅画,连复制品也没见过。那幅画是他对泰晤士河的描绘之一,但第一眼看不清任何东西,因为画面中都是海鸥。那是一幅最具创造性的作品,但又非常真实,描绘了泰晤士河上由海鸥翅膀组成的雾。
04
当然像毕加索这样的伟大艺术家,也是非常非常有文化的。
他甚至自己写了一部剧本。实际上,我很难想到哪位伟大的艺术家是没文化的。也许只有那种大男子主义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们不讨论书籍和想法,只会喝酒和在画布上泼洒颜料。毕竟,我相信马蒂斯也很有文化。
我不是很了解马蒂斯,因为我一直不喜欢他的作品,除了他非常非常早期的画作。
真的吗?我觉得很多毕加索的作品已经被淡忘,但马蒂斯的更多作品会保留下来。
我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确实有很多毕加索的作品被淡忘了,我觉得他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但他所做的比马蒂斯多得多。
有时候,马蒂斯的作品中会散发一种非凡的、令人回味的氛围。我喜欢《钢琴课》这样的作品。
我讨厌这些作品。我一直不知道它们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那些形式主义的肮脏装饰。我也不能忍受他的素描,我非常讨厌他的线条。我觉得他的线条很病态。
那些长发披肩的巨型雕塑的线条就不病态。我以为你喜欢他的雕像?
我喜欢那些雕塑。但我们现在聊的是他的画作,不是吗?我喜欢他的那些背部和头部雕塑,模特是珍妮,对吧?但整体来说,我也不喜欢他的雕塑。
05
好吧,但奇怪的是,人们似乎对绘画非常着迷。否则,我觉得博物馆外就不会出现大排长龙和高价票的现象了。
正是因为高价,所以人们才对此着迷。这是原因之一。我并不是说这是画家着迷于绘画的原因,而是公众。
也许价格是某些事物的结果。也许这种着迷是真实的。我不认为人们去博物馆,仅仅是因为他们知道某些画作价值数百万美元。我觉得迷恋是真的,就像是足球比赛中的球迷一样。画作吸引着他们。
不过我觉得也有人是为了打发时间。我是说,我感觉球迷去看比赛比人们去画廊要热情得多。
去画廊的人们不会欢呼,也没理由打一架。
至少目前还没有。
他们在等着艺术家打起来。
06
但我的意思是,你的肖像画中有这个人的外表,但也有关于这个人的各种感觉。
我不知道这在多大程度上是关于另一个人的感觉的问题。这是自己内心的感觉。这是两个完全没有描述性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并出现在画布上所带来的震惊。但这都是文字的解释,都是粗略的判断。我总觉得讨论画作是肤浅的。我们已经失去了真正的直接性。如果你读过《俄瑞斯忒亚》的部分译文,就会发现里面有许多在某种程度上如此直接、暴力、让人们震惊的内容。但我们现在却在以一种沉闷的、资产阶级的方式交谈。没有什么是直说出来的。
07
但你的感觉依然会“受到冲击”吗?人们是否会对视觉冲击感到麻木?
我觉得不会,但现在的创作已经很少能给人带来冲击了。现在的一切创作都是为了出售、为了公众的消费、为了赚钱,一切都变得如此平淡无奇。人们让创作中具有一点点震惊的元素,足以让大众想要看它,就能多赚一点钱。现在一切似乎都是这样运作的了。这很像英国现在这个可怕的政府。一切都变成了平淡无奇的赚钱方式。
08
那些会改变你的事物,总是具有破坏性吗?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了凡尔赛宫。我猜是因为它代表着非常不同的体验顺序吧。
当你想到凡尔赛宫时,你肯定会想到日常生活——人们起床、洗漱、上厕所之类——中蕴藏的宏伟,而生活的所有平庸会被建筑的宏伟和规模抵消。
09
你就会变成工匠?
艺术家永远都是工匠。这就是问题所在。一旦你成为所谓的艺术家,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怕了,就像那些糟糕的人创作出来的糟糕画作一样,你或多或少知道它们是什么样。你真正想要的是一种复杂的简单性——你想要的是简单性,但其中必定包含着各种其他含义。一种简化,一种压缩。多年前有人说过,“现代人想要的是感觉,而不是传达这种感觉所带来的无聊感”。这句话没错。人们想要的是比以往任何事物都要更集中的东西。但是,这种情况当然几乎从未发生过。
为什么我们对缓慢的积累没有任何容忍度?
这是我们对时间的意识。毕竟,以前的人们没有完全意识到——我们出生,我们死亡,仅此而已。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