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下的生存现实中,在中国或者上海,我们面临的具体问题到底是什么?艺术家愿意去持续的关注,再用艺术的语言去呈现给公众,能够引起公众共鸣的问题是什么?这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始终坚持不懈的一个关注方向。“改造未来—第八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诞生的。
“改造未来—第八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展览现场
此次大展通过向社会公开征稿以及提名推荐的方式征集作品,最终由专家评委评选出了在立意、表达和价值取向上都与本次主题相符的共计18位/组艺术家的作品参展,作品形式涵盖绘画、装置、影像、行为表演等。
“历届‘青年美展’的主题是非常清晰的。比如2016年‘隐而未现’,2018年‘共振’,以及今年的‘改造未来’,每一件作品与主题都非常有关联。这种关联不是艺术家的刻意迎合,而是他们创作脉络中就有这条线索。我们的展览反而是把这些创作的脉络和线索发掘和串联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艺术家们思考的深度,以及和现实关联的力度。”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如是说。
虚拟与现实
本届青年美展所展出的艺术作品并非是艺术家们特别为本次展览创作的。所以该项目并非旨在向公众呈现艺术家最新的创作,而是更关注艺术语言中体现出的价值、活力及实验性。
在“艺术与科技”这一展览主题中,武子扬的《生态互联系统》、郭城的《风的验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在思考艺术与科技的问题,而是借用艺术与科技的联姻呈现更为复杂的AI智能的边界、媒体社会的真相等课题。
“改造未来—第八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展览现场
在关注虚拟与现实这个主题中,艺术家卓莹以天马行空的定格动画的形式,把现实和虚拟、生活和想象这些复杂的关系视觉化。而艺术家蔡宇潇通过动画,编织了一个元宇宙中的大洪水故事来反思元宇宙所引申出的诸多问题。
关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语言问题,何诚昊、詹硕宇、麻淞滔、叶冠云团队制作的《言++》作品,讨论随着这些语言的出现和变化,对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引发的巨大改变,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邀请观众参与其中。
生态与环境
本次展览中另一条主线对人与环境的关注。艺术家龙盼和童文敏围绕生态和环境的问题,创作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龙盼聚焦日常周遭中电子垃圾对环境的破坏,童文敏让自己置身福岛,用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环境污染的思考。艺术家们选择用一种诗意的方式,让观者缓缓地靠近它,直至当你真正进入作品理念时,会对它产生一种共鸣,进而带给人反思。
“改造未来—第八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展览现场
同样是女性艺术家的夏晶心作品《365》,对玻璃窗上一个10厘米半径的圆形所限定的天空进行了365天的记录,以此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关于未来的想象,在袁可如和潘子申的作品中被诠释的唯美又充满神秘感;她们的作品结合了科幻小说、星际旅行的想象元素,既有对当下现实的关联,也让我们对未来人类的方向既有忐忑也充满了期待。
自我与他者
在关于身份意识的探讨中,谭婧的祖父母一代是泰国华侨,50年代回到了国内。她的作品《阿雄出走了》讲述的是一种身份漂移。朱湘的作品《诗人的一天》中的民国“诗人”的名字也叫朱湘。这位民国诗人才华横溢而又短暂不幸的一生被艺术家重新书写。徐冠宇讨论外籍人口问题,关注在美国持有不同身份证件人的生存状态。杨迪的作品《安全词》来源于他自己在德国的经历,因感受到种族主义下遭遇到的强权。舒楚天的《咸嘉新村》系列摄影是关于个人成长的一种影像编织。
“改造未来—第八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展览现场
曹澍的作品《异地牢结》在探讨一个历史事件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这是一个传教士,当年明朝皇帝派他从中国出发去到罗马去搬救兵来挽救他们,结果他最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观众在展厅范围内的位置移动,会被立体摄像头捕捉,并转变成实际移动的距离数值,一路累积,直至未来展览的某一天,最终可以到达罗马。
第八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邀请艺术家们关注当下,通过艺术作品的思考和表达,重拾生命、生存的意义,重建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才可能对未来有所想象、有所作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