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T EDUCATION

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如何普及中华文化与艺术已经成为一个课题
制作理念
艺术课件
作为上海重要的美术文化机构之一,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一直致力于创新艺术教育传播方式,让广大观众通过更通俗易懂的内容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艺术。
随着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借助这些新技术进行学习,线上教育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既有丰富权威的内容资料,又有趣味的人机交互,能够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学习中华文化。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围绕藏品资源,从“作者、技法、流派”不同角度切入,针对不同年龄观众需求,设计制作系列专题课件,结合每期主题策划内容,设计视觉元素与交互模块,以满足不同平台的应用需求,为大家带来有趣生动的艺术科普内容。

与大家分享海上画派产生的原因
与中西画法融合的历史必然
本期解析晚清海上画派发源的历史与社会环境
让观众更好理解国画与水彩画融合的原因
通过海派四大家的技法、生平简介
着重介绍任伯年水彩画、中国画融合技法由来
并从材料、媒介、技法等多方面
阐述水彩画和中国画融合的必然性
海上画派✦
知识点1:海派无派,雅俗共赏

海上画派诞生于上世纪19世纪中后叶。当时的上海是中西方文明的交融点,各地画坛高手云集,画家之多为全国之冠。这些画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大胆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破格创新,流派自由,并形成了一股艺术潮流,形成雅俗共赏的新画风,同时加进了新兴时代的商业性的市民趣味。
海派画家群是中国古典绘画向现代绘画过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海派名家程十发曾说:“海派无派”,此话反映了海派的真实状况。
任伯年的绘画兼工带写,雅俗共赏;虚谷的动物虚实相间、情趣动人;蒲华的绘画笔意奔放、风韵清隽;吴昌硕的花卉以书入画、气势雄强……海派画家创作自由,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具特色。
商业性较强的海派 ✦
知识点2:开放多元, 适应时代风气

吴昌硕与巨商王一亭
海派艺术能有突破性的发展,与当时的市场追捧关系密切。海派画家从诞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大多都是靠卖画为生,许多老一辈画家的作品很早就在市场上流通。
社会被崇商的风气笼罩,商人阶层的赞助让画家走上绘画商品化的道路,使得许多人成为真正以画为业的职业画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大千、吴昌硕、吴湖帆、冯超然、溥儒、陶冷月的画价飙高,动辄用黄金计。
海上画派因其商业性备受争议,却也以其开放、包容、多元的特性适应了时代风气的需要,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全国画家。
谁是海上四杰?✦
知识点4: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

“海上画派”的主要画家,也被称为“清末海派四杰”,即虚谷、任伯年、吴昌硕和蒲华。四位画家擅长不同,各有特色,用作品印证了“海派无派”。
「吴昌硕」诗、书、画、印无一不精,大写意花卉笔力沉雄,力能扛鼎,色彩浓丽,水墨淋漓,在日本颇有影响,国内学者甚众,遍及大江南北。吴氏篆刻熔铸秦汉,自创新貌,流风历久未衰,沙孟海、陈师曾、潘天寿、陈半丁、王个簃等均出其门下。
「虚谷」的绘画是在现代城市文明和传统相激荡中而产生的“新逸品”,其顿挫行笔,生涩古朴,冷逸虚静,大块灰色调中充盈俊雅高洁、冷香清逸的意趣。
「蒲华」以一介平民步入画坛,历经坎坷,自强不息,作品墨花淋漓,幻化无穷,造化取气,纯任天然。仅凭墨竹就足可跻身大师行列,有“蒲竹”之誉。
「任伯年」是全才型的天才画家,所作情趣相谐,雅俗共赏,尤以人物画最为胜场,对后世影响极大。
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与水彩技巧、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
《玉兰》吴昌硕 1983
中华艺术宫馆藏
《鹤梅图》虚谷 清末
中华艺术宫馆藏
任伯年 融水彩于国画 ✦
知识点4:“一笔蘸两色”画法由来

1842年后,天主教会在上海开办画馆,系统传授西洋绘画技法,为我国培养了最早的西洋画人才和最早的水彩画家。
任伯年于传统的笔墨之中掺以水彩画法,淡墨与色彩相交溶,率先在中国画中采用一笔蘸取两种颜色的手法,让两个颜色在画面上自然融合渗透,使得他创作的中国画的色彩变得更加丰富,变化多样。
在当时卖画为生的环境下,画家们开始用更加便捷快速的方式来画画,需要进行大量、快速的创作。而水彩画一笔蘸取两种颜色,让两个颜色在画面上自然融合渗透,这种“一笔蘸两色”的画法既能产生灵动活泼的变化,又减少了画画的用时,能够帮助画家们创作更多作品来售卖。
中国画与水彩画✦
知识点5:意图手段、透视方法各有异同
中西画法的融合 ✦
知识点6:中西融合具有历史必然性
中国画和水彩画有着许多不同,但它们都是以水为颜料调和剂的,且都是在纸上作画,故而又有许多相同之处或相似之处,中国画所表现的空灵淡远的艺术效果与清新透明的水彩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西洋画传入,以任伯年为代表的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吸收水彩画技法,大大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巧,使中国画出现了新的生机。
《设色雀梅》任伯年 1864
中华艺术宫馆藏
20世纪初叶至今
现代“中国水彩”经过百年之久的演变
已在创新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融入“水墨元素”的水彩画
成为了绘画艺术“中西融合”的典范
下
期
预
告

油画布上的秘密花园
下期来看看源于欧洲文化传统的具象油画
在描绘花卉植物时的特色
我们将从几位中国著名油画家切入
走进他们在画布上创造的美丽瞬间
敬请期待
温 馨 提 示
所有来馆观众,包括同行者中的每一位且不论年龄,都必须持有绿色“随申码”及72小时内(从采样时间起算)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经在线预约后,方可进馆参观。
根据政府部门对场馆的防疫要求,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是一项必须要求,因此仅持有24小时内核酸采样证明的观众将谢绝入馆。
无智能手机的观众(包括老年人和儿童)请通过同行亲属展示“亲属随申码”。
编辑:王璐 | 主任编辑:吴雯雯
多次点击掉落后展开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