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具体而微地剖析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特征——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再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具体而微地剖析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特征——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再版 崇真艺客


松浦友久(1935—2002),1963年于早稻田大学修业期满后,于该校执教。专攻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在李白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树。


译者刘维治,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唐宋词研究》等。译有《终南山的变容》(合作)、《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等。



具体而微地剖析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特征——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再版 崇真艺客


松浦友久先生《李白研究 : 抒情の構造》由东京三省堂于1976年出版,经葛晓音先生推荐、刘维治先生翻译,我社在1996推出其中译本《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多年断版,现重获授权,推出再版,更新封面与版式设计,重加审校,订正局部讹误,以期给读者朋友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具体而微地剖析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特征——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再版 崇真艺客

中文版序

此书原版日文版《李白研究——抒情の构造》一书,作为笔者关于李白研究的成果之一,由东京三省堂出版。三省堂,正如其名所示,典出《论语》“吾日三省吾身”,是明治时代以来有悠久传统的出版社。研究中国具有代表性诗人李白的专著,能够由这样一个同中国有很深机缘的出版社来出版,对笔者的研究生涯来说,真是一件难以忘怀的喜事。而今,这种同中国的机缘又得以进一步深化,增加了新篇章的日文版《李白研究》的中译本《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由中国古典典籍权威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译者,是辽宁大学中文系刘维治先生。我同刘先生的学术交往之缘,乃是由我同他的导师李汉超先生互赠有关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专著开始的。正如日文版《前言》所叙,本书主要是从作品论的角度,即通过“内部征证”,来探讨李白诗歌的特色。关于其具体方法,在第一章《诗歌抒情结构特征》中已有较详论述。这里,不得不说,本书的着眼点和方法论,与中国早期学者以传记考证为中心的传统的李白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但对李白这样一位在世界文学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的优秀诗人,正应该拥有各种各样研究者,容许各种各样研究方法并存才是。我衷心希望中国广大读者能对本书,以及我的其他专著的中译本《中国诗歌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唐诗语汇意象论》(中华书局)、《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陕西人民出版社)等,坦率提出宝贵意见。此外,本书出版,还得到北京大学葛晓音先生、上海古籍出版社赵昌平先生等大力帮助,谨在此表示深深感谢。


松浦友久1995年3月1日于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


具体而微地剖析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特征——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再版 崇真艺客

中文版序

从文学史中可以看到,李白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以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语为首,继而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等,都是与李白同时代生活的人对李白及其作品的直接评论。另外,时代稍后的白乐天《与元九书》,以及白的朋友、收信一方的元稹所作《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等,对李白和杜甫作了意味深长的比较论述,成为后世所谓李、杜比较论的最早资料。自此而后近一千二百年中,诗人李白及其作品,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和研究者,这些读者和研究者以同李白一样使用中国语作母语的人为主,同时也包括近邻诸国和远离中国非汉语言文化圈的人。其中,有既是《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编者也是原注者宋人杨齐贤,有其补注者元代萧士赟,有《李诗通》编注者明人胡震亨,有以《李太白文集》集注者而闻名的清代王琦等等,他们的成就表明李白诗歌注释史的绵远悠长。另外,还有不少成于近人之手的各种译注和研究专著,由于以切实的读解与出色的考证为基础,因而成为理解李白的难得之作。

但是,在拥有漫长传统的李白研究史中,再广而言之,在唐诗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历史中,同日本文学史和其他各国文学史研究相比较,我认为还有某种方法上的偏颇。这就是尽管在探索诗语和诗句用例典故出处研究与作家生卒年考证的生平传记研究方面,做得远比其他国家文学史更为详尽,但对作品本身何以这样出色,几乎没有进行系统的作品内在肌理的评论。毫无疑问,中国古典诗的读者和研究者并不是对作品的这一方面不关心、无感觉。正如本书各章所引的为数很多的先行资料所表明的那样,以零碎的、片段的形式作出印象批评的发言简直可以说非常之多。虽然诸家之言在直观感觉方面都各有所得,但从用语到理论都还称不上是系统化、体系化的文艺批评。正因为如此,所以今后在具有漫长传统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这还应是重点探索领域。

由这一认识,以及基于这一认识的统一方法论出发,本书对李白生平事迹等传记方面的阐述与说明限于最必要程度,而对其作品,首先确定关于作品本体的批评标准,着重进行作品内在运作机制的批评。再具体说,本书的结构中心是:论述作品“素材”与“主题”问题的题材论和论述作品“形态”与“风格”问题的样式论。当然,不用说,诸多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的各种各样问题,绝非仅以题材问题与样式问题就可以涵盖的。但若从文学之所以存在的终极理由来说,就是作品“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问题。因此,应该承认与“表现什么”直接相关的“素材——主题”问题,与“如何表现”直接相关的“形态——风格”问题,即使在考察李白及其作品中,它也仍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察点。

本书各章大都可独立成篇,同时又在全书统一布局中构成相互关连的整体。绪论部分论述了关于研究观点、方法的设想与确立,本论部分主要从“题材及其心象构造”角度来论述李白诗歌的素材与主题问题,从“样式及其艺术表现功能”角度来论述李白诗歌诗型与风格问题。各有其立论中心课题,两个方面的基本观点既相互影响而又互相关连。如果由于这一系列探索,李白形象在某一方面得以进一步明了的话,那么本书所构想的批评方法的客观有效性或许会由李白形象的明了程度得以证明。

译后记

李白,属于中国,也属于东方,属于世界。他那傲岸不羁的性格,豪情满怀的放歌,千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读者,激动着读者的心。似天风海雨,似电闪雷鸣,似五岳凌空,似银河落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其独特的魅力,逾时不衰,历久弥新,具有永恒的生命和价值。可以说,李白,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在,属于未来。很难设想,如果没有李白,中国古代诗歌领域会呈现怎样一个局面。

与李白的地位和成就相应,关于李白的学术研究也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但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李白的鲜明个性容易被理解,其复杂的思想又容易被误解。其实,何止“个性”与“思想”,李白研究的诸多领域,也都有进行新探索的必要。日本著名学者松浦友久先生的专著《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就是一部具有新意的力作。作者首先从理论上辨析诗歌特质,探索诗歌抒情艺术的普遍规律,并以此为指针,具体而微地剖析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特征,从而揭示出李白之所以为李白的独特魅力所在。由于作者具有深厚的汉学素养,扎实的中国古典诗词功底,开阔的理论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所以,行文游刃有余,笔触所及,往往新见迭出,精彩纷呈。其价值不限于某些具体的独到见解,还在于取得这一见解的方法论,这对李白研究,乃至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迪。引起学术界注目和广大读者的兴趣,是可以想见的。

关于我同松浦友久先生交往,说来话长。早在八十年代初,我在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后撰写《唐诗比较研究》专题课教材时,就很注意海外有关比较研究的专著。后来,承蒙我的导师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汉超先生推荐,得见松浦友久先生赠与李先生的《诗语诸相——唐诗札记》一书。李先生学有素养,研究唐宋诗词,成果显著,造诣颇深,而且精通日语,同海外学者多有联系。在李先生悉心指导下,我研读松浦先生《诗语诸相》一书,获益匪浅,遂将全书译出,以备教学之需。其中疑难之处,曾写信向松浦先生求教,先生一一作复,答疑解难并慰勉有加。李先生则于北戴河疗养地抱病为我审校译稿,一丝不苟。两位先生奖掖后学之德,令我感佩不已,没齿难忘。译稿有三篇公开发表:《中国古诗与日本和歌中“断肠”比较》(《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3)、《中国古诗与日本和歌中“蛾眉”比较》(《东疆学刊》1989.3)、《中国古诗与日本和歌中“猿声”比较》(《铁岭师专学报》1989.3,《古典文学知识》1993.2)。这些篇章一直作为参考教材,提供给本科生、研究生,深受欢迎。自此而后,我同松浦先生书信往来频繁,彼此相知日深。先生遂赠以《李白研究》并以译事相托。受命以来,倾心尽力,未敢稍懈,只因水平所限,进展迟缓,历经数载,方克告成。其中部分译稿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学报》、《辽宁大学学报》、《景德镇教育学院学报》、《锦州师专学报》、《阜新师专学报》发表,引起一定的反响。这次出版,又统一作了修订。在翻译过程中,除了继续得到李汉超先生的关照外;还得到辽宁大学中文系高明阁先生、李承烈先生,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郭存爱先生、孟宪仁先生,辽宁大学外语系王润久先生、赵德裕先生帮助;还得到其他师友多方面的支持。这里,让我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俗语,向给予我关照、帮助、支持的师友,轻轻道一声:好人一生平安,来表达我内心由衷感激之情。

此外,在学术著作出版不景气,出书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情况下,上海古籍出版社肯接受此书,实在不易。在此,谨向出版社的诸位先生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敬意。

书中注解序号与原书不尽一致,因根据中国读者阅读习惯,作了适当调整。原书行文中有的地方,插有带*号的解说性文字,用小号字体排印,也根据具体情况,有的取消*号,排印如正文。原书还附有所引李白诗目录索引,也删掉。增加两篇论文为第四章、第七章。以上属技术性处理,无关大局。翻译方面,一定有不少疏漏和失误,敬请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改正。

刘维治   1995年11月8日于辽宁大学寓所


具体而微地剖析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特征——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再版 崇真艺客

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

海外汉学丛书

[日]松浦友久 著   刘维治 译

2022年3月   2版1次

68.00元

978-7-5732-0249-9


购买链接

点击购买纸质书(当当)

点击购买纸质书(世纪自营)



责编:彭华

排版:王曦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