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梁远苇|线索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我在2008年的首次个展上呈现的作品系列,经过了在之后的五次个展,发展推演成了本次个展中的作品。2009年创作《双幅绘画》时所使用的布料蓝本,我在2018年再次使用,从此这条脉络分成了两条线索。


线索一 :关于笔法

2005年我首次展出“生活的片段”绘画系列,在2010年的个展《金色笔记》里发展到一个极致、完善的状态,这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作是我的代表性画作。

“在画布上从上到下、分段、趁湿、每段一次性地、不可覆盖地累加完成整体的画面”,这种工作方式是由我当时想要表达的“过程即结果”这一意图决定的。它与我当时还并不了解的湿壁画的传统绘制方式巧合了。这让我此后对湿壁画,及其承载的古文明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与此同时,作为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也始终驱使着我,自然而然地在世界范围的文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2011年以后,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原址看壁画、去美术馆看绘画原作,直观的经验逐渐取代了在文献中观看绘画图像的间接经验,这令我更深地体悟到材料性与物质性之于绘画的决定性。而无论湿壁画、干壁画,这些在架上绘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古文明载体;还是纸本、绢本绘画,它们的颜料都是水性、渗透性的,并不具备油画颜料的厚度、覆盖性,与表现力。这启发我在保持对油画媒介朴实的使用方式同时,进一步削薄颜料的厚度,并减低画布质地的复杂性,以接近墙面。同时,我收窄了工作课题,(在一个系列中不更换绘画的内容),用尽可能低限度的修辞来倒逼自己,阶段性地、分步地试验和历练,以期趋近我所认为的绘画的基本内核,映照出更为真实的自身。

通过2014年伦敦个展和2015年西安个展的几十件绘画,我实践了这个“简化”“极致化”的推演过程。在2015个展上呈现的16件作品,从第一件对花布的写生直至最后一幅,都在形与色上渐进式地不断缩减和提纯。最后的作品中色层薄如壁画,笔法学习了元代画家钱选,将花的图案结构重组成线段的构成,色彩则参考了早期文艺复兴大师安吉利科。我在自己的画中对他们笔下的纯真感发出回应,再现了我对纱裙在手中摩挲的声音和画面的童年记忆。

2016年我得到机会在罗马ISCR(高等修复与保护研究院)进修湿壁画技法。这期间我开始日常练习水彩画植物和人物肖像写生,并继续学习南宋以来的文人画笔法。我将这些经验综合地运用,形成了2017系列和2018系列的最初面貌。

2018年,我在为次年的长沙个展进行实地调研时受到了马王堆汉墓的帛画启发,在2017系列内部进行进一步的“简化”和“极致化”,将雅致的调和色改为极致的纯色,形成了在2019年长沙个展以及2022年个展中的红黑系列。

在这条线索中,我所设定的工作框架,是为了将个人体悟更加清晰地展现,让“如何画”明确地高于“画什么”,让“笔法”本身成为“内容”。这也回应着我对文人画的兴趣在于:人的观点如何在狭窄命题之下尽力得以展露。

十几年来的这条线索中,画面的结构和工作方式没有变化:都是分段完成的、整幅画平均分配笔触的、满幅的构成。不同的是,我将油画变薄之后,每一段的衔接就自然变得更清晰,我没有再像早期厚涂作品那样去弥合分段连接处的缝隙,这令“过程性”更为明确,笔法也因失去了油画材料厚度的物质性修饰而变得更加明澈。


线索二:“ 造法 ”

2018系列早期的若干幅与2017系列一样,是在画面的满幅重复性结构不变的框架下,表现“笔法”。相较于2015年之前的作品,这个时期我较多地受到后印象派与纳比派的影响,在色彩上做了一些实验,让颜料在变得稀薄的前提下,增强色彩的力量。

当花的形态放大,造型的课题就自然走到了前台。一块工业量产花布上简陋的图案所能提供的造型元素是匮乏的。我自然地向长期观察的文艺复兴传统求助,先是将花理解成天顶画上透视感强烈的天使,之后进一步将其想象为希腊的着色大理石雕塑,并在平面上再现出来。这一阶段的色彩脱离了后印象派的丰富色调,减少为东西方古文明中共同常用的基础色。在此之后,我又去掉了色彩,尝试使用炭笔素描来推演“造型”课题。

最初的几幅素描作品更像是2018系列后期油画作品的黑白版。在这一尝试过程中,我发现了炭笔材料独有的表现力以及局限性,由此发展出新的系列:“造法”。这是我将“营造法式”这一中国最早的建筑规范典籍之名拆解生造的词。我想在这个系列中侧重画面结构的搭建和造型的法度。

在“造法”系列中,我较多地参考了中国宋元的木雕,唐陵宋陵神道上的石刻造像,以及石窟造像,试图将花所承载的个人体验与那些辽阔风景中庞大造像的恒久和孤寂感进行连接。

其实画本身就能直接传达画者作为“人”的一切,是感官的、情绪的、认识的混杂。用文字描述画背后的线索和背景,倒是说不完又不必要说的东西。








出品 - 北京公社
制作 - 杨铮 
文案写作 - 梁远苇
协助 - 孙佳翎 席家佳
实习生 - 窦嘉桐 王子悦






关于艺术家 

梁远苇于1977出生,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作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开展创作的新一代,将个人放置在对文明历史和当代语境的体悟中进行不断的自我革新,是她一直以来的工作方法。






了解更多北京公社展览及艺术家信息,请访问:

官方网站:www.beijingcommune.com

微博:@北京公社

微信:北京公社

Instagram: beijingcommune

Facebook: beijingcommune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