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数字舞美:数智技术赋能舞台报告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本文转自:中国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报告


本文选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主编的《中国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报告(2021)——数智技术赋能新文旅的应用场景》,《数字舞美:数智技术赋能舞台报告》为其中收录一文。


摘要



数智技术区别于数字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数智技术对于表演舞台的作用,以限定时间内演出发生为核心,表现在丰富其发生过程、促进其发生等方面,以达到重组艺术形态、重构特定时空状态等不同效果。数智技术下,舞美的舞台范围可以对传统实地舞台、环境和媒介三个维度进行拓展,从单一感官调动到多感官调动,实现真实、沉浸、虚拟不同状态的体验。


2020年伊始,是数智技术螺旋式上升的关键节点。一方面,5G技术在2020年进入全面商用的阶段;另一方面,从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大部分行业都在运用数智技术开拓网络平台的相关业务。

对于表演舞台来说,数智技术的运用更是尤为重要: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现场表演艺术行业遭遇重创。因此,运用数智技术手段进行转型成为了当务之急。只是,由于表演艺术的特殊性,尤其对于舞美来说,数智技术的运用带来的并非是结构性变化,而是在各个环境进行了综合性的交叉变革。

第一节    数智技术赋能舞台表演的行业概览


在越来越多虚拟云上展演出现的今天,观众对线下演出的舞美硬件设施依然颇为关注。在2018年的一项调查中,观众对于表演场景的感知和理解,仍然以声、光、电技术在镜框式舞台的呈现为主(虽然这样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问卷制定与问题设置的引导)。根据2018年北京商报的一项调查显示,57.14%的观众把舞美技术(如装置道具、灯光设备等)作为选择剧目标准;85.71%的观众对各类舞台技术持“新奇、有看点”的态度;9.52%的观众认为部分舞台技术在演出中的使用较为多余,甚至影响观感;此外,还有4.76%的观众对于舞台技术的应用并无特别感受[1]。

从舞美的物质化发展开始,科技进步使得舞台技术从光学化迅速转变数字化。而数智技术覆盖下,舞台艺术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相关技术从以投影、数码技术为主的视觉技术,被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人工智能(AI)等智能技术覆盖,同步进行还有文化装备的硬件升级与设计升级。从以光学技术为基础的帕尼灯,数字影像技术的巴可投影仪,到全景体验、浸入体验的环幕剧场和球幕剧场(MIA),舞台场景的边界不断拓宽,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2]。

除了硬件升级外,技术手段支持下的渠道搭建同样在更迭:数智技术为现场演出的直播、录播、后期制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即时拍摄、即时摄影、瞬时导播、实时投屏、即时剪辑等方式不断在业态中投入运用。比如2019年,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成功实现全球首次“4K+5G”影院直播,拍摄制作全球首部8K全景声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20年,在北京5G通信基础网络工程建设下,国家大剧院5G网络于2020年8月建成,实现了全球范围内首次“8K+5G”的直播[3]。根据国家大剧院2017年度年报显示,高清歌剧电影的录制成本为70万元左右/部,后期制作费用为50万元左右/部。同时,根据国家大剧院2018年年报显示,为保障电视转播相关活动中较好的视觉效果,设备升级改造投入预算1634万元[4]。截至2021年8月23日,国家大剧院线上系列演出已播出84场,全网总点击量累计超25亿[5]。

同时,数智技术的影响是贯穿整个表演生产环境的。在智慧剧院的场景中,5G环境是相当重要的支持环境,一般承担了上行与下行两种角色:5G网络200Mbps的上行速率为现场拍摄、制作的超高清视频、数据,提供高码率、低延迟的云端传送。传输环境实现了云导播、云展演等提升生产效率、扩充产品多样性的应用场景。同时,除了传输端的提升,5G的下行带宽速度还提高了接收端的标准。观看标准的提升以及随之带来的观看形式的适应,提供了更多用户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消费可能性,实现与节目表演的实时互动。


2021年7月,工信部、文旅部等十部门共同发布了《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智慧剧场、云直播、线上演播等与5G高新音视频融合的应用,成为了重点推进的议题[6]。

2021年9月,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宣布签约,打造全国首个兼具创作能力和演出场地的院场一体化“5G智慧剧场”。VR球形摄像机带来的多视角、8K、VR、HDR Vivid、三维声等高新音视频技术,以及后续陆续落地的裸眼3D技术、骨骼跟踪技术、6Dof视频技术为表演产品消费不断创造新的体验[7]。

对于专业演出机构而言,数智技术不仅是指相关产品数字化资源的制作、线上渠道的搭建,还包括剧院内部的日常运营管理、会员系统、售票退票服务等,具有整合媒体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资源、安管资源等能力。因此,数智技术的区别于数字时代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在网络环境下的智能化特征。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文旅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于表演行业提出“培育云演艺业态”的表述,提出:加强与网络平台的合作;推动演出产品生产机制数字化转型;搭建相关消费交易平台等议题[8]。主要侧重点在于对于整个表演艺术产品消费环境的数字化转型上。

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其中,对于相关技术的覆盖,提出了智能化运用的相关议题:如构造舞台表演的综合设计仿真系统,研发各类创意生产的平台和工具。减少艺术创作中一些技术性的“内耗”工作,提高相关效率,降低参与门槛成为未来的方向。如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数字平台,利用数智技术建立围绕舞美制作所设计的布景、道具、服装、化装、灯光、多媒体等专业类目的管理库[9],分类管理文字、图片、音视频、CAD工程文件、三维等工作过程及成果数据,提供自主研发的数据采集方案与先进的资源存储工具,快速实现“观念艺术”的落地。

在5G全面商用时代,数智技术对于舞台表演艺术的赋能形式并非以结构性变化的形式,而是以增加各个技术的耦合度的形式——换言之,并非脱胎出一些全新的技术,而是各个技术的使用与结合更为流畅和紧密,也因此在各个技术的排列组合中诞生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节    数智技术赋能舞台表演的理论框架


数智技术对于舞台表演产业的作用体现在整个产业链上。对于数智技术带来的相应改变,需要进行相关特点的区别与界定。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容易感知到的环节是相关产品的传播与展示阶段,包括但不限于对相关产品获取的便捷度提升、获取产品的视听质量提升、产品种类增多等方面。

考虑到舞台艺术特征,结合2020年以来数智技术的发展特点,本文以消费者视角,构建了以下理论模型框架。
数字舞美:数智技术赋能舞台报告 崇真艺客

数智技术赋能舞台表演理论模型。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一、舞台范围


从舞台艺术场景的角度,以舞台范围作为衡量指标,形成Y轴。从舞台艺术发展的历程来看,舞台范围处于不断拓展的状态。舞台范围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代表了媒介运用的创新和扩大,另一方面也是受众在数量和范围上增加的体现。因此,在舞台范围的维度上,数智技术的赋能可以分为舞台场景、环境场景和媒介场景。


在“舞台”这一概念下,舞台场景泛指传统意义上的镜框式舞台。观众静止于某一点,通过创作者在面前视域范围内搭建起来的舞台上观赏表演,是在现实的“三堵墙”内窥探、凝视、旁观和鉴赏表演作品。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概念下,电视转播、互联网转播实际上也是数智技术在舞台场景作为实体场景意义上的技术赋能——不论是“大屏”或是“小屏”,观众的视域范围仍然仅限于舞台周围,“第四堵墙”的打破仍是艺术作品内容上的技巧,而非舞台范围的扩张。


随着数字影像、网络媒体在技术手段上的进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文旅产业的发展,戏剧演出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渗透:除了以剧院为核心的专业机构,文艺晚会、节日庆典、日常集会、文创园区、城市规划等,都与舞美息息相关。因此,舞台空间的概念需要从底层逻辑进行重新审视。


从“环境”这一维度上,环境场景的诞生从理论上给舞台表演艺术带来了更多启发,从市场经济效益上同样如此。环境场景泛指借助或结合表演所在地的环境特征,进而以此融入创作体验、作品内容与观赏体验中。街头艺术、咖啡馆戏剧等形式时至今日已经屡见不鲜。从这一概念出发,当下“环境场景”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形态旅游演艺——尤其是山水实景演出,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人文内容进行舞台创作和内容加工,甚至演职人员亦可为当地居民的实景演出实际上是将舞台艺术的“四面墙”拓展到整个环境之间。数智技术覆盖下,无人机、灯光秀等依托整个城市作为表演场景的相关演出屡见不鲜。


因此,舞美的范围随着舞台范围的扩充而扩充。2020年,因新冠疫情到来,全面停摆的表演艺术不得不将表演发生的场景放置于赛博空间,表演艺术正跟随着这场“媒介革命”进行艰难的转型:媒介并不是只是一种介质或平台,它可以成为表演的构成要素。在《集合啦!动物森友会》游戏中,一位秘鲁玩家利用游戏的内置摄影、特效、缩放与移动视角等功能,剪辑了一部卡通版音乐剧《汉密尔顿》,这为后疫情时代表演的发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二、感官调动


感官调动是观众在接受艺术作品时必然经历的过程,以观众通过官能感知艺术作品调动的器官为标准,作为X轴,分为单一感官、视听感官和多元感官。


单一感官实际上在以综合艺术为特征的舞台表演艺术中并不多见。仅凭借视觉、听觉进行欣赏的舞台表演艺术虽是少数,但从欣赏转化的角度上是可行的。例如,对于哑剧、相声、评书、曲艺、脱口秀等舞台表演艺术而言,观众可以通过视听达到欣赏效果最大化,但也不妨碍这些艺术形式仅仅通过听觉和视觉便可传递核心艺术体验。


视听感官是在数智技术赋能后,受到影响最为明显的硬件设施提升,作用的最明显的感官,也是受到数智化正外部性最为明显的感官。相比较而言,数智化技术作用之后,视听感官的元素也是能够实现最大程度传输的部分。


多元感官在当下舞台表演艺术中颇为流行。感官的多寡一方面强调了官能刺激能力,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器官交互能力。如果说,视听感官是眼睛和耳朵接受刺激,并与舞台表演信息进行互动,那么多元感官一方面强调了触觉、嗅觉乃至味觉的综合调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嗅觉和味觉在舞台表演中扽介入和互动。例如当下流行的沉浸式演出《不眠之夜》《阿波罗尼亚》等。


三、呈现效果


数智技术的赋能是多维、多元、立体化的。“赋能”既可帮助舞台表演达到之前所达不到的状态,也可使创作更为高效。以学科种类进行划分,舞美涉及领域广泛,要素综合多元。数智技术使得舞美的范围从镜框式舞台走向了“大舞美”的概念[10]——即,艺术视野更博大,艺术思维更广阔的舞台范围。


技术的桎梏,使得对舞美的感知在很长一段时间仅仅局限于装置、布景、道具等仅需单一感官感知的状态。同时,舞美达到的功能也十分有限。两者互为因果,也就使得这个时候舞美传递出的效果只能停留在无限接近于“现实主义”甚至是“自然主义”的层面。因此,在此阶段对舞美的状态为,利用有限的介质,尽可能真实地还原表演发生情境。


而当技术提升后,新媒体手段、音像手段的运用,使得舞台场景能够触发身体性的感知,进行相关联想,达到“身临其境”的状态,甚至可以在这种状态中,对所处环境进行反馈和互动。


相比于“真实”“沉浸”两种均建立在“在场”的状态,“虚拟”这一维度是在不同空间下对同一种氛围的体会。在数智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中,演出的效果并非依靠实体设备、现场感知提供,而是形成一种能够共通的氛围,在同一时间下共同经历。


第三节    数智技术赋能舞台表演的典型场景

随着近现代剧场观念的转变,舞台美术所涉及的议题也在拓展与深化。从形式上来说,由于剧场所具有的多元媒介属性,今天的舞台美术可以调用的艺术形式繁多,如舞台装置、舞台影像、舞台机械等。这些形式相互融合,构成以视觉为中心的舞台总体艺术。除形式以外,随着观演关系、舞台空间等领域的观念突破,舞台美术自身的理念也在主动或被动地发生变化,加速舞台艺术转型。


一、数智技术对特定表现形式的重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集中体现了新技术时代下大型文艺演出呈现方式、技术手段、感官效果的典型性转变。此次演出定性为“大型情景史诗”,一方面,宽30米、长170多米超高清大屏幕的高新科技承载海量的史料视频播放[11],同时,侧屏、地屏总面积规模高达8000平方米的电子屏幕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被使用,构成了多媒体的立体空间,奠定了演出“史诗”级的宏伟视觉效果;另一方面,除了超大电子屏幕,升降台、多功能台阶、推拉摇臂等多种设备有机融合,150台激光投影机多点位立体投射,实现电子画面展示、戏剧情景与广场行进表演迅速切换,呈现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综合艺术形态。

在传播展示上,《伟大征程》采用摄像机现场多机位多角度拍摄,成功实现即时拍摄、即时剪辑和现场投放播出。在演出中,技术设备、影像录播等形式使得演出空间进入了更加立体的环节。如,演出中情景大合唱《怒吼吧,黄河》呈现出裸眼 3D的视觉特效,高处的 LED屏幕和地面投影形成高低的落差,令瀑布的影像景观无限接近真实的物理空间[12]。

纵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奋斗吧中华儿女》,到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从以宏大叙述为目的的大型文艺演出时代性转变来看,数智技术带来的变化主要在舞美硬件的显性提升和舞美设计思维的隐性转变。对于硬件设施来说,无论是整个网络传输环境还是相关设备的使用,相比于20世纪60年代《东方红》通过十几台幻灯机拼接实现舞台效果的演出和相关影像制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从表现形式上看,在技术支撑下的大型文艺演出,已经超过了“音乐舞蹈史诗”的承载,变成了综合各类艺术形态的“大型情景史诗”。综合艺术形式的运用也从艺术品类的整合进阶到艺术语言的共生[13]。


二、数智技术对特定时间状态的多维度呈现


当数智技术介入舞台表演艺术时,往往为舞台艺术的呈现带来了另一个全新的维度。2020年8月7日,由湖南卫视制作竞技类综艺《舞蹈风暴》获第二十六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奖[14],成为了反映圈层文化的一款现象级综艺。在赛制设置中,对选手竞演段落中,瞬间发生的片段进行“风暴时刻”的展现,成为了赛事的亮点:“风暴时刻”是由舞者事先和节目组商定,能够最大程度呈现演员自身和表演段落的“高光片段”。这一环节,是节目公认的点睛之笔,也是备受争议的策划设置:一方面,对于以舞蹈为代表的艺术形式,通常用作品完成度、过程经过、演员动作呈现出的空间调度等整体性观赏维度来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这一时刻的抓取并非是随机抓取,而是演员事先敲定。但由于竞技类节目现场表演的特殊性,使得这一特定时间状态具有相当程度的偶然性。

在电影《黑客帝国》中,标志性经典片段“子弹时间”,利用视频技术手段将瞬间姿态定格,从不同角度进行观测。在综艺《舞蹈风暴》中,技术支持方华为通过“自由视角”媒体处理技术,使用了90台相机围绕着拍摄对象进行拍摄,采用了焦点对齐,经过前端、云端、随机插入帧等各项先进的媒体处理技术生成了当前在节目中呈现的全方位视角。据湖南卫视官方宣传,成品输出时间为14秒,定格模式生成时间为8秒。

在2020年《舞蹈风暴》第二季录制中,在“风暴时刻”的自由视角处理技术中,又引入了“AI多轴”技术,也是智能化的核心体现:拍摄实现了轴心跟随剧情,进行不同主人公视角的旋转与切换。达到了更有“戏剧性”冲突的画面展现,也突出了舞台表演的立体视角。

这种技术在2021年央视春晚中也有所运用。在武术表演《天地英雄》中,现场以 100 台高清摄像机组成圆环形拍摄阵列进行环绕拍摄,以实时拼接和实时渲染,形成某个精彩动作的“子弹时间”展示。在现场武术演员凌空腾挪翻转的瞬间,场外观众的屏幕显示的是瞬间动作突然静止,进而开始空间流转,观众得以进行全方位感受,实现“片刻永恒”的震撼效果[15]。


三、数智技术对特定空间状态的重构


2021年,以河南卫视为代表,对于传统文艺晚会的布局为技术手段的运用开启了全新道路。从春晚中,河南卫视利用抠像、三维、AR等虚拟技术,通过“5G+AR”的技术手段对唐代红陶女俑形象的演员的舞台录制与棚内的画面进行合成,通过电视化语言进行了再创作,实现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的结合。


在春晚技惊四座后,河南卫视在元宵晚会中通过电影机进行实景拍摄录制,在晚会中通过晚会实景与虚拟场景互相切换,在传统晚会中实现情节的呼应和串联。


因此,在常见的超高清分辨率、LED屏、虚拟植入技术等对于文艺晚会的加成基础上,数智技术对于限定性时间中发生的舞台表演,在空间上的重构成为了一种新思路。


结语


在表演艺术领域,无论是行业本身的发展所致,还是数智技术带来的新议题,当前的舞台美术更多成为了一种以“舞美设计”为出发点的综合性思维方式:熟悉当前的技术水平,对呈现效果有明确的掌握,善于运用设备、工具、环境实现对产品“氛围”的表述。

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本身并不是难事,如何充分理解技术,并利用技术为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消费赋能,才更为可贵。说到底,技术变革是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工具如何激活创意、提升效率需要靠思想来带动。



[1] 卢扬、王嘉敏:《舞台演出“技术控”的吸睛攻略》,《北京商报》,http://app.bbtnews.com.cn/?action=show&app=article&contentid=264821&controller=article,发文日期:2018年09月06日,检索日期:2021年10月05日。

[2] 韩生:《融入生活的舞台艺术观念和形态——数字媒体和文旅产业语境下的舞台美术思考》,《戏剧艺术》,2020年01期。 

[3]高倩、方非:《全球首次舞艺术“8K+5G”直播落地国大剧院》,《北京日报》,

http://ie.bjd.com.cn/5b165687a010550e5ddc0e6a/contentApp/5b21d73be4b02439500383f1/AP5f2cad01e4b0473e6c9f5d3b.html?isshare=1&contentType=0&isBjh=0,2020年08月07日。

[4] 《国家大剧院官年报·2020》,国家大剧院官网,https://www.chncpa.org/zxdtxlm/qtwz/202103/t20210303_226784.shtml, 2021年09月02日。

[5]李荣坤:《剧院的数字化创新走到了哪一步?》,《中国文化报》,2021年08月27日。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十部门关于引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7/13/content_5624610.htm, 2021年07月05日。

[7] 李晋荣:《国家话剧院将打造全国首个5G智慧剧场》,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1-09/10/35153048.html, 2021年09月10日。

[8] 《文旅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1/27/content_5565316.htm,2020年11月18日。

[9] 李荣坤:《剧院的数字化创新走到了哪一步?》,《中国文化报》,2021年08月27日。


[10] 曹林:《当代“大舞美”观念与“整体设计”未来趋势》,《戏剧》,2019年第1期。


[11] 欧建平:《百年沧桑 举世无双——热评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艺术评论》,2021年第7期。

[12] 刘春:《史诗性演出中艺术语言的共生与超越——浅谈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中的艺术观念与技术融合》,《艺术评论》,2021年7期。

[13]同上。

[14] 陈雯、吴琼、志玮、慧升、恩友、洪敏:《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在沪举行》,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年8月7日。

[15] 王金礼:《文艺晚会:数字技术媒介化新赋能》,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8976791948700926&wfr=spider&for=pc,2021年5月6日。

作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屈欣悦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吕佳

数字舞美:数智技术赋能舞台报告 崇真艺客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