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尽丹青无尽意
万里江水万里情
“长江·汉水——
湖北美术馆馆藏地域题材美术作品展”
公共教育项目回顾

▲活动合影
酷暑江城,骄阳似火,而位于东湖之滨的湖北美术馆却让人倍感清凉:“长江·汉水——湖北美术馆馆藏地域题材美术作品展”系列公教活动于8月18日举办,近百幅描摹长江之滨、汉水之畔的优秀美术作品,让观众们跃入记忆中的碧波汪洋……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大家对长江有着深厚的情结,尤其是来自武汉三镇的朋友们,对于这片融入血脉的水域,更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和记忆。也正因如此,“长江·汉水——湖北美术馆馆藏地域题材美术作品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对于梳理地域美术、弘扬长江文化,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
01
策展人与您同行
本次“策展人与您同行”活动,由湖北美术馆副馆长、“长江·汉水”展览策展人胡莺导览,公教部主任雷雅婷主持。展览围绕“长江·汉水”这一主题,分别从“江湖人城”、“天堑通途”和“和谐相融”三部分呈现了不同艺术家对于城中的江、江上的桥、桥边的人等风物进行了风格鲜明的刻画与塑造。策展人精炼而通俗的介绍,不仅让在场观众对展览有了基本的认识,更勾起大家各自对于“长江”“汉水”的诸多记忆。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胡莺为观众讲解展览作品
进入展厅第一幅画作《阳光下的湖面》,也是此次展览年代最早的一幅作品,来自湖北籍油画家刘依闻。胡莺副馆长从作品的形成背景到作者的生活轨迹再到画面的布局技巧,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刘依闻《阳光下的湖面》 布面油画 50cm×63cm
20世纪40年代 湖北美术馆藏
而最令人见之难忘的,莫过于周韶华的《九龙奔江》。“九龙奔江”是长江三峡秭归县段的景观,九道石梁犹如巨龙,从江岸蜿蜒直至江心,周韶华八十年代长江之旅得此灵感而作。作品运用大写意的水墨手法,把青铜器的饕餮纹和九龙奔江的明丽融合到一起,赋予楚文化红与黑的强烈色彩对比,给人一种联想和怀古的感觉,将大开大合的长江雄魂铺满画纸。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胡莺为观众讲解

▲周韶华 《九龙奔江之二 》 纸本水墨
144cm×365cm 1998年 湖北美术馆藏
还有崔炳良《长江水》、辛克靖《南北天堑变通途》等作品,无论水墨水彩还是油画版画,无论大气雄浑或者瑰奇壮丽,每幅画卷无不浸润着创作者对长江汉水的依恋、对辛勤劳作的讴歌,同时也让闻诸见诸者油然而生一股誓为祖国大好河山开疆辟壤的壮志豪情。

▲崔炳良《长江水》 油画 160cm×360cm 1983年 中国美术馆藏

▲辛克靖 《南北天堑变通途》 纸本设色
146cm×372cm 1957年 湖北美术馆藏

▲萧采洲 《夔峡晨曦图》 纸本设色
96cm×180cm 2011年 湖北美术馆藏
李斛的纸本水墨《长江大桥钻探工程》别具新意:这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极为少见的夜景作品。平静的江面上灯光点点,船只丛丛,观众却能从静止的画面上领略到半个多世纪前夜以继日、往来穿梭的工人们在江上建设大桥的繁忙。明暗对比,虚实交辉,一抬眼,就是一轮崭新的日月。

▲李斛 《长江大桥钻探工程》 纸本水墨 50.5cm×153.6cm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在“天堑通途”部分,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关山月创作于1954年的作品《汉水大桥在建设中》。关山月先生的作品色彩素雅,造型却刚劲有力。几幅写生,寥寥数笔,就展现出汉水边、铁桥下,一幕幕和谐、隽永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工地景象及汉水流水解冻的景观。

▲关山月 《汉水大桥在建设中》 32.5cm×43.5cm
1954年 关山月美术馆藏

▲关山月 《汉水流水解冻》 纸本 35cm×47cm
1954年 关山月美术馆藏
“战士画家”武石在1957年创作的套色木刻版画《最后一根钢梁》,因其“气魄大而有感染力”引起强烈反响。

▲武石《最后一根钢梁》 套色木刻 81cm×53cm 1957年 湖北美术馆藏
除了策展人,“小小志愿导览员”陈以夕和王昱苏也用生动的语言和流畅的解说为美术馆的观众们提供了精彩纷呈的导览,通过游戏与互动让现场的小朋友们听得兴致勃勃,同时也对“万里长江第一桥”的建造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小志愿者陈以夕为参与观众导览

▲小志愿者王昱苏为参与观众导览
最后一个部分“和谐相融”中,谢珍珠的《奠基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上世纪70年代,湖北艺术学院教师谢珍珠带领师生住在三峡大坝工地体验生活、实践教学,大坝工程的壮观激起作者的创作热情。为表现大坝建设开挖的场景,作品采用直幅油画构图,拉开人物与现场空间比例,以写实手法,体现电钻工人在长江底层几十米深坑中为大坝奠基工程作业的场景。

▲谢珍珠《奠基人》 布面油画 160cm×110cm
1976年 湖北美术馆藏
02
大桥记忆——水彩初体验
下半场的“大桥记忆——水彩初体验”活动在美术馆一楼大厅拉开了序幕。

▲湖北美术馆志愿者为小朋友进行活动讲解
湖北美术馆文化志愿者罗晓萱老师首先用生动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历史、现状和特点,还有关于长江大桥的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一个比一个举得更高的小手,和一双双明亮又带着微笑的眼睛,说明小朋友们已经被老师带入了知识和欢乐的海洋。


▲志愿者协助小朋友们进行水彩创作
在小朋友们倍加期待的“私人定制”环节中,大家争先恐后地拿起画笔,从线稿描绘到调色、上色,最后笔端在明信片上晕开一大片绿色:“这是长江大桥上的灯光秀的颜色!”


▲小朋友们开始在水彩明信片上描绘长江大桥
经过几位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一幅幅“大作”相继问世:有在漫天晚霞的映照下诗意伸向远方的平行钢架,也有在湛蓝天空和粼粼碧波之间呈S形蜿蜒的钢铁巨龙,还有在粉紫柔光包裹下闪着银灰的冷酷“怪兽”……一桥飞架南北,同时也飞进了孩子们的无尽想象空间,成为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人间长虹。


▲作品展示
长江淡淡吞天去,甲子随波日日流。此次公教活动虽然在大小观众们的依依不舍中落下帷幕,但在展览中感受到的故土之恋、人性之光、艺术之美,却终将凝成火种,点燃心中热望,照亮风雨前程。

▲活动结束后小朋友拿着自己的水彩作品与志愿者们合影
- End -
撰稿 | 刘 喆(志愿者)
编辑 | 公教部
审核 | 胡 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