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崇威耀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153件展品中,有5件与著名历史事件——土尔扈特回归有着密切联系,在欣赏精美展品前,先来了解一下背景知识。


点击图片购买展览门票

土尔扈特是我国西北的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长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一带,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明朝末年漠西蒙古逐渐产生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出现了人多地少的情况。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劳动生息,创立起游牧部落的封建汗庭并维持了一百多年。当时,俄国为了把土尔扈特部的居住地据为己有,企图利用蒙古内部之间的矛盾,诱骗准噶尔部会同俄国出兵进攻土尔扈特部,但遭到了准噶尔部的拒绝。尽管如此,俄国人一直处心积虑地想要吞并土尔扈特部,不断对其造成威胁。

到了18世纪60年代,随着沙俄不断崛起,对土尔扈特部的压迫也与日俱增。他们征用土尔扈特部的青壮年上战场,充当对外扩张的牺牲品。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在其首领渥巴锡率领下,率领部众十六万余人,历时半年,人员伤亡过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终于实现了回归故土的愿望。乾隆皇帝对于土尔扈特的归来十分重视,先解决了土尔扈特归来后的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生活困境,然后为其划定游牧地区,安置土尔扈特部落的管理问题,编立旗盟制度。
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等人到承德进觐乾隆皇帝,受到了乾隆皇帝的隆重接待。同时,乾隆皇帝还特意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刊刻于石碑,立于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内。乾隆皇帝每次接见和宴请渥巴锡等人,都有大批赏赐,而渥巴锡也向乾隆阜帝进献贡品。


清 木柄皮鞘番属刀 长8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钢刀。木刀柄,外缠铜、银金属丝,末包饰银片并呈圆形,錾花叶纹,中镶红珊瑚珠一颗。护手银质,錾花叶纹。刀鞘木质,外蒙绿、黑皮。横束银箍两道,系皮带一根,上饰珊瑚珠一颗。附皮签,墨书满、蒙、藏、汉文“……土尔扈特渥巴锡进……”。



清乾隆 青玉刘秉恬书《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册 长12.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册,共八片,配以锦套和紫檀木匣。《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载于乾隆《御制文集二集》卷十一,记录了土尔扈特部族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历经险阻,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到清王朝的经过。乾隆皇帝在文中分析了土尔扈特族回归的前因后果,并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称其为“不可不记之事”。



清乾隆 青玉刘秉恬书《御制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册 长11.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质地,八片,制作成书籍形式,一面为玉片,一面为对应墨拓。外裹织金锦套,以紫檀木匣盛放。册文内容为乾隆皇帝《御制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清 铁盔 高2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盔,炼铁为之,顶上置镀金缨管,管末承镀金镂花草纹嵌宝石装饰。盔及盔沿上有镀金阿拉伯文。护耳、护颈为黑色貂绒,蓝色布里,红缘,上系铜扣。盔上系一皮签,满、蒙、藏、汉四文墨书“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初一日,土尔扈特部贝子沙拉扣肯,进白铁盔一顶”。

1979年复制 银满文“忠诚的旧土尔扈特部英勇之王”印 印高9.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原件系新疆博物馆所藏,银质虎纽方形印,边镌“乾隆四十年玖月口日”,“礼部造”字样。印文为阳文篆刻,满文,译作“乌讷恩苏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之印”,意为:“忠诚的旧土尔扈特部英勇之王印”。乾隆三十六年,牧居伏尔加河下游一个半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回归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乾隆在热河接见该部首领,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其余首领也都受到封赏。此印为清廷颁发给土尔扈特首领官印,连同其他银印都入藏于新疆博物馆。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嘉德艺术中心发布,图片版权由故宫博物院所有,转载需授权,如需转载或媒体报道请联系:artcenter@cguardian.com
美好之约
#我们一起去看展#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嘉德艺术中心发布转载需授权,如需转载或媒体报道请联系:artcenter@cguardian.com


点击图片查看展览详情

点击图片查看展览详情

点击图片查看展览详情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崇威耀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展品图录

《中国武备志·典籍里的旗帜之美》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