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从现实、诗意到涌现——李天元的艺术理路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从现实、诗意到涌现——李天元的艺术理路 崇真艺客从现实、诗意到涌现——李天元的艺术理路 崇真艺客

从现实、诗意到涌现——李天元的艺术理路 崇真艺客


李天元在过去四十年来,在不同时期创作了不同类型、题材、观念的作品,形成了一条艺术思考演进与呈现的路径。我们知道,美术史确认的现代艺术理论是:艺术是追求创新与变革的视觉思想方式,它呈现为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活跃和先锋性。


从孩童时代算起,李天元已经走过了五十余年的艺术实践历程。这个时间段也是中国开放至今的写照,是大历史下的个体的艺术生命史。我们研究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如果不把他们放到大历史中,则无以还原他们的艺术的真实含义与历史价值。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艺术家来说,他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生活变化、意识思想变化以及个体心理的重塑,等等,而生活于其间的艺术家不可能不受到这种大历史变局的影响。艺术自现代主义以来,虽然说是不断追求艺术纯粹性的一种努力,但它与社会的关联不是疏离,相反是更加紧密,以一种史无前例的方式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产生着互动互为的关系。李天元自不例外,纵览他的艺术历程,很清晰地反映出他是如何学习艺术、如何从开放中理解艺术、又如何从变革中感受艺术,以及如何不断探索、改变、生成自己的艺术方式、艺术创作。


正像中国的四十年的开放进程经历过几个阶段,李天元的创作也经历了几个时期,以此来整体地观看他的艺术实践就非常清楚、清晰、明了,同时也更理解他的艺术。近代中国的美术史是努力学习、引进欧洲古典写实绘画的历史,每个时期都有杰出的代表性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吴作人、董希文等一辈都是留学欧洲,把欧洲的绘画艺术引入国内;之后由苏派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也是有一代人成长于其中。李天元初入中央美院附中读书,正是中国的社会转型期,那时的教学也是处在转型中;紧接着他入读中央美院,正是中国艺术全面步入现代主义变革探索的时候,各种现代主义的画册、展览、讲座都影响着美院的教学,作为年轻的李天元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钟情于德拉克洛瓦、印象派等等,但他还是起步于经典的写实绘画,将现代主义艺术的精神熔铸于创作中。


从现实、诗意到涌现——李天元的艺术理路 崇真艺客

《无题》 80cm×100cm 画布油画 2022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李天元在1991年的《首届中国油画年展》中,凭着精湛的写实绘画作品《冶子》一举获得了金奖。这幅绘画透露着典雅、细腻、丰富,具有欧洲古典绘画的韵致,也颇得东方美学的神态。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李天元的古典绘画时期。


1993年,李天元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这是一次引发北京的艺术批评家热议的一次展览和创作。这可以说是李天元的第二阶段,他的画风与之前的写实绘画大为不同,笔触走向流畅的表现性绘画,深得现代绘画的表现意趣和笔法,但题材恰恰是北京都市转型的魔幻般的图景与想象。邵大箴对此的评论是富有波普风的轻喜剧,其他的批评家也都对李天元的转型给予肯定,评述其为中国在进行现代化的发展中,社会急速变化,视觉与观感经验都受到都市化的影响,内心深处的不适应与不确定性都历历在目。所以,李天元在艺术语言的表现上,增加重叠画法,用胶带粘贴,形成不同形状的空间关系,使得两层绘画的图像被重叠在一起,既有视觉上的错觉,也构成了文化学意义上的时空交错。实际上,它们是中国90年代的经济大发展、消费社会出现、意识观念冲突、生活方式改变的一种反映,是艺术家内心波澜壮阔的超现实与超想象的混合。


从现实、诗意到涌现——李天元的艺术理路 崇真艺客

《彼岸》 150cm×220cm 画布油画 2022


这一时期,年轻富有朝气、充满实验精神的李天元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频频受邀参加国内外的当代艺术展,成为中国青年先锋艺术的代表之一。到了2000年,李天元并没有沉浸在已有的语言样式上,而是进一步思考艺术与人与社会的关系,他的思考不再仅仅是此在的人文,而是借助于高科技来思索后现代社会的自然、人与社会的深层关系,他利用卫星扫描拍照的图片加上人在现场的照片再加上人的泪水或头发的三十万倍的显微图像,创作了形成宏观-中观-微观的世界关系的《李天元肖像系列》。它们不啻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关系的重新阐释,它不再是一种微观自然,而是将视野和思考放在当代的语境里进行反思。人之存在与宏阔的宇宙相比,是一种微不足道,但与微观的世界相比,又是巨无霸、不可测绘的世界,其复杂性无可比拟,它们之间并不仅仅是相合的关系,也是充满张力与冲突的关系,合一并不是唯一的定律。它折射了一种后工业革命带来的现实迷离感。


从现实、诗意到涌现——李天元的艺术理路 崇真艺客

《丛》 50cm×60cm 画布油画 2022


李天元在2000年以后的作品,除了这批“李天元肖像系列”作品外,还包括了《空气》系列摄影。后者将一块玻璃悬置空中,以其背景的四季变化来进行拍摄,获得了一系列四季气候不同的景象。它们既是无形的,也是单纯的背景中千变万化的,看似平静,实则曲尽其妙,足令人思绪绵绵。这批摄影与经典摄影不同,与社会景观摄影不同,它们含而不露,却直观显现一种后人类社会下的姿态:无所住、无所不住。其实,这是作为艺术家的李天元的一种思考的递进,他不是以图像自造为目的,而是挣脱了为图像而图像的景观设计,他追求的或想达到的终极是:人在其中却无影,人去物在而亘古不变。这是一种静穆沉思的道场显现,一切的一切都消弭于其中,但作为主体存在的位置却成了一个疑问。


从现实、诗意到涌现——李天元的艺术理路 崇真艺客

《杨先生》 27cm×9.5cm 纸上水彩 2021


在这一时期,李天元创作了一批绿色系列,与90年代的“魔幻轻喜剧”不同,它们以绿色为基调和背景,前景不断演化出各种人物,显示了一种景观的统一性和内心的思绪流淌,甚至不乏某种原野的神圣,将之前的超现实叠加转化为近距离的直觉观察。这是李天元对绘画的进一步思考和表现。2008年之后,李天元更加沉静,他的脑海里总是萦绕着天地人之间的那种复杂关联,他名之为“涌现”。“涌现”是系统论、科学、哲学以及艺术中的不断探讨的概念,它指向复杂过程中或系统中的不断生成、不断变化,部分与整体的组合、变化、反复的关联,充满了既确定、又变动的行为。李天元之所以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近期绘画,指的是他创作的时间维度和绘画过程的交锋过程。如《肖像》(2008-2022)、《大爆炸》(2008-2022)等一批画,他时常面对画面,觉得哪里需要再增加什么,就画上几笔,所以画总是在变化,虽然十几年来,这些画参加过很多展览,但每次展完拉回工作室,李天元总是发现还需要增加什么,于是这些画呈现为动态的过程,作为艺术家和观众,都不知道它们最终的画面是什么,完全处在开放、不断涌向与生成的过程中。


从现实、诗意到涌现——李天元的艺术理路 崇真艺客

《森林2》 19.5cm×27cm 水彩 2020


因此,到目前为止,李天元也是处在“涌现”中,始终在静观、在思索,走过这几十年的艺术之路,可以说,李天元是在变与不变之间行动着,他穿越不同的媒介,思考着绘画、科技、思想之间的重叠矛盾关系,有时被情感裹挟着,为世间亲情抒怀;有时被现实纠葛着,超现实的图景重合闪现;有时陷入古往今来的时间中,质询天地间的不可名状,呈现其为图示。也许,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在坚守、在守候,也许一种不可期待的“涌现”将要来临。


王春辰

2022年8月27日于北京-龙门




从现实、诗意到涌现——李天元的艺术理路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