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选读 | 尹吉男谈隋建国雕塑的「写空」之境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雕塑艺术家隋建国,隋建国工作室供图
中国当代雕塑界的领军人物隋建国在其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所理解和认识。艺术家近年创作的《云中花园》系列雕塑应用3D打印技术,把手捏物扫描到电脑,把作品的数字文件储存于云端,再用光敏树脂放大打印出来,甚至把作品放大至原型的数百倍至纪念碑的尺度。2021 年,由著名艺术史学者、艺术批评家尹吉男在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为隋建国策划了最新个展。他以“写空”描述隋建国的雕塑艺术本意,并围绕“写空”这概念分享其个人对隋建国的艺术实践的精辟见解 。在他看来,“空”是隋建国的主题或主体,“实”是隋建国的借体和手法,写实写空,得空忘体,“以写心中之空为至境”。

“隋建国:写空”展览现场,33当代艺术中心,2021.08.16 - 2021.12.31,33当代艺术中心供图
我说“写空”
尹吉男
最近我在思考隋建国的近期作品。今年元旦,我们在北京爱慕大厦相聚时,我说:“你的作品是在‘写空’。”隋建国击掌,一个概念脱口而出,因此有了这次展览的题目。艺术家常常困惑于在实践中业已完成而在话语中不能说出。这个展览就有了特殊意义。为什么以手捏泥,我不认为手在塑造泥这个实体,不认为手这个活动的实体在型塑泥这个实体,将其等同于其他雕塑家的工作?反而认为手与泥这两种实体运动的结果,是柔软的泥在描述手中之空,表现手中之空,以实写空呢?这基于隋建国的多年持续的思考和努力, 他尝试过具象中的写实和写意,以及抽象的多重可能。他研究过时间里的空间问题和空间里的时间问题。“写空”——将不可见的空状态用泥材料呈现出来,再用 3D 打印技术仿真泥材料的完成形态,达到最终仿真一种艺术之空的状态。这是一种“反雕塑”的雕塑、“反造型”的造型。其本意不在艺术的写实或写意、具象与抽象(凡此种种都是正向的造型表述)。实际上,当代艺术中“负形”的概念还是在描述一种形的实在,而不是“空”,落脚点在形不在空。隋建国的艺术其本意是“写空”,以实写空(非传统写意绘画中的“以实写虚”,基于虚实相生理论),以有生无,实空互因,有无一体。“无”不能表现“无”,“空”不能抒写“空”。在中国古代画论的“传神论”中有“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的否定性的批评语(顾恺之语),我借用“空其实对”的概念来表达“写空”另一种动力—— “实其空而见空”。“空”是隋建国的主题或主体,“实”是隋建国的借体和手法,实手而作,完成空手而得,得空忘体,以写心中之空为至境。我则以为这是艺术之空,而我以实在性的话语在表述“空论”。
“Chewing Gum V”展览现场图,2022年7月22日至9月8日,佩斯画廊,香港。攝影:Louise Lo佩斯画廊 · 香港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 12层佩斯香港空间举办的群展“Chewing Gum V”踏入最后一周,展出多位中西当代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其中隋建国的两个3D打印的《云中花园》雕塑系列作品——《云中花园—手迹—岛屿1号》及《云中花园—手迹—岛屿3号》正在展出,并持续展出至9月8日。
左,《云中花园—手迹—岛屿1号》,2014-2020; 右:路易斯・内维尔森,“无题”,1985 ,“Chewing Gum V”展览现场图,2022年7月22日至9月8日,佩斯画廊,香港。摄影:Louise Lo
云:“云雕塑”記者
尹:尹吉男
本文原载于“云雕塑”,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旗下学术平台
云:您在前言中提到的“手中之空”、“负形”和“具象中的写实和写意”, 这些都是很新的说法。“写空”是否可以理解为艺术家将“负形”作为写意的一种材料、一个手法或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呢?另外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实体和空是同时存在的?
尹:如果没有一个实体你就不知道那个空间。比如说,我这样的话,你怎么知道空?你不知道。“空”是实体印证出来的, 并且告诉你这是“空”。“空”是什么样的?这是“空”的形状,控制这样的一个形。“空”是人眼看不见的。“空”和 “实”是有一个时间差。假如我没有(捏)这个形体的话,“空”在前;我捏了泥以后,“实”在之后就出现了。它是一个时间的(过程),是后来出现的一个实体在描述前面的“空”,有一个时差的关系。
云:“写”是一种艺术创作中的特质吗?是中国艺术中独有的东西?
尹:至于我说的为什么用“写空”这个概念。因为从整体上讲,不论是在中国的批评语境下,还是在西方的语境下,至少在西方的汉学领域中,中国画的研究者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个被称作“写实”的阶段,还有一个被称作“写意”的阶段,它一直用的“写”。“写”是什么东西?“写”是“书写”,它不是制造的。当代艺术中很多是制作出来的,比如版画是制作出来的,版画不是画出来的,最后的通过拓印完成的。那么雕塑也是一样,雕塑它最后还是要先制作成石膏,再翻制成玻璃钢、铸造成金属或者其他材料。这也是一个制作的过程,一个准工业化过程生产出来的东西,它不是“写”出来的。我跟隋建国讨论过关于自然而然的问题。“自然而然”中的“自然”,不是英文Nature的意思。我这里说的“自然”, 就是“我的自由状态”叫“自然”。“自然”就是“你想怎么样你就怎么样”,这叫“自然而然”,对不对?自然就是一种状态,是这样一个东西。所以他(隋建国)的这种捏的过程是有“写”的成分在里边。
云:古典艺术中的“书写”与当代的“写空”是一种什么关系?
尹:一般来说,我们怎样界定一个手法是现代的,还是古典的,通常很简单。所有古典艺术都是有书写成分,有肌肉记忆。不论你国画书法,都是有这样的一个东西,它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版画的存活比较晚呢,它早在晚唐时期就出现了。印刷术是准工业性的,它不包含纯自然的肌肉(记忆)。所以它叫“印刷”。过去给人画肖像叫“写真”,画花鸟画山叫“写意”,它们都是“写”。其实(隋老师工作中)这种随意性和自然而然的状态,就是过去古典的“书写”部分。但是它完成的东西,是古典从来没有完成的,因为过去从来没有“写空”这样的艺术,都是写实或者写意,都是具象的。
云:“写空”在隋老师身上是怎样发生的?
尹:早期隋老师作品“盲人肖像”,尽管他通过蒙上双眼进行创作,但还是在塑造,并不是写空。后来尽管他用拳头打、踹、甚至把泥巴从楼上扔到楼下,但还是在造型,并没有反造型。塑造就意味着是按照人的意志,按他的理想,并用自己的眼睛来造一个东西。所以“盲人系列”是塑造的过渡阶段。但是从他开始捏泥之后,就发生了一个最大的变化,因为他不是在塑造这个泥。在艺术家“捏泥”的过程中,他是看不见自己所捏的东西的。但是,他继续维持了一个手感,这是一种不可见的“捏”的过程, 这也是相当于一个盲人在捏。
隋建国2008年的作品“盲人肖像”及其创作过程
隋建国,“盲人肖像”,2018但艺术家可以感觉到肉和泥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个互动关系是有生命的、可以被感觉到,虽然艺术家不知道它的形状到底是什么。但是为什么艺术家会说“有100个瞬间”或说“有40个瞬间”,而且每个瞬间都不一样?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每个瞬间之空是在被捏出来以后才看到的,才能展现出每个瞬间的“空”的不同形态。这就是我讲的—— “用一个实在表现一个非实在,就是‘空’”。如果没有这些实在,你就永远看不到“空”的样子。“空”是有形状的。

隋建国,“空中花园・40个瞬间” 3D光敏树脂打印及钢架结构,高12米,2021年;西海美术馆展览现场云:“空”的形状不好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
尹:在隋建国老师在广州美院讲座的时候,我参与了讨论,我提到过一个例子。我曾经学过考古的,很多人误以为人骨头在若干万年之后就可以变成石头。这是一个假的知识。骨头永远变不了石头。作为一个基本常识来说 , 有机物只能腐烂消亡。它不会变成一个无机物。只有无机物才能以无机物的方式存在,比如石头永远以石头的方式存在。比如,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头骨化石绝对不是头骨本身,它已经被无机物置换了,彻底改变了。是什么样的东西变就使得人的骨头变成了石头?是一个石化过程,因为原来的有机物它不断的被腐烂,它形成一个空壳。一般在喀斯特地质才有可能性形成空壳。但是, 如果在日本就不太可能, 因为它是酸性土质,它的腐烂的彻底性,是超出所有的土质的。那么在这个形成壳的过程中,你怎么知道曾经有“空”的状态呢?这种曾经“空”的状态跟隋老师的作品有关系。它是一种溶岩,不断的滴到里面,就像浇筑一样,一点一点的置换,需要几万年的时间才能填满。特别是溶岩,滴久了会形成一个一个钟乳般的形状。这其实就是不断地向“空”里面滴流的过程。这和骨头(化石)经历的过程有些相似。土质包裹下的骨头腐烂后,里面已经空了,这个空壳被一点一点地滴满。所以它是外来的物质的一个塑造过程。它填补了一个“空”,然后才显现出你看到的化石。所以,如果说“它是骨头消亡之后的一个状态”, 这样更准确。为什么我会想到“写空”这个概念?它跟前面说的这些个背景有关。你有过这样的学术经验,找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源头。那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一段漫长的,没有骨头的、空的时间。直到由石头替代这个空,这个形状才出现。云:“写空”这个名字非常特别,您是怎么把它和隋老师的雕塑联系在一起的呢?尹:如果我们把之前的东西切掉, 隋老师的作品如同这个石化过程。他加速了这个石化的过程,瞬间的“空”,在瞬间就被填补了,那么这个瞬间的“空”就被表达出来了。它再通过3D打印放大以后,这个巨大的原本很弱小的“空”,被通过高科技的手法展现出来了。 我们会注意到很多的批评家和学者在面对新作品的时候,特别容易把它归回到一个旧理论里面去,或者归于一个旧阐述里面去。这不是我的习惯,我永远会要找一种比较更新的说法,来描述这么一种新的状态。这样的一个“写空”的实践,的确是在隋老师那儿发生的。我真的没有在别的艺术家身上看到过。在一个元旦的晚宴上,我突然来了灵感, 想到“写空”这个名字。它把一个传统的手工肌肉经验,表达的随意性以及“空”的概念都体现出来了。虽然它不仅仅是一个只靠肌肉记忆,靠手感,靠书写的东西。就是说,用一种书写的方式,也可以做一个现代甚至是超现代的东西。因为大部分的当代艺术家都是在“制作”,通过制作来创造当代艺术,而不是通过书写的方式。
隋建国,《云中花园—手迹2号》,镀金属光敏树脂打印/铸铜,19.5 x 57 x 41.5 cm,2014-2018
隋建国,《云中花园—岛屿11号》,镀金属光敏树脂打印/铸铜,34.5 x 56 x 19.5 cm,2014-2018
隋建国,《云中花园—岛屿12号》,镀金属光敏树脂打印/铸铜,30 x 35 x 16 cm,2014-2018
关于艺术家

隋建国
1956年生于山东青岛,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一职多年。作为国际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雕塑艺术家之一,隋建国在自己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所理解和认识。隋建国曾多次参加国际艺术群展,其中近期的有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第四届广州双年展、第九届巴腾贝格雕塑双年展、罗丹百年大展等,个展曾在旧金山亚洲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纽约中央公园、OCAT(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纽约PACE画廊等重要艺术机构举行。2016年发起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并于同年联合中央美院雕塑系和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组成《现当代雕塑理论译丛》编委会,并于2016年至今每年在北京中央美院举行翻译新书发布与相关国际研讨会。
2021年,33当代艺术中心举办“隋建国:写空”个展现场,,33当代艺术中心供图2021年,隋建国作品参展西海美术馆开馆首展“超越”,西海美术馆供图2020年,隋建国作品于“全景:世界的因缘际会”展览现场,南京金鹰美术馆 © 隋建国2020年,“生灭与真如”隋建国雕塑展展览现场,壹美美术馆 © 隋建国2020年,“隋建国:停云”展览现场,合艺术中心,美术馆供图“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现场,民生美术馆供图“体系:隋建国 2008-2018”在OCAT深圳馆展出,OCAT供图2018年,隋建国与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双人展在洛杉矶 LA Louver 举办
欢迎致函了解艺术家作品收藏信息,
或关注佩斯微信获取更多现当代艺术资讯

pacegallery.com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当代艺术画廊,佩斯画廊自 1960 年创立以来,始终扮演着艺术界生力军的角色,代理了众多二十至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及艺术家基金会。在步入第七个十年之际,佩斯画廊将继续秉承其使命,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提供支持,并与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这些具有时代前瞻性的艺术创作。
New York 纽约
London 伦敦
Hong Kong 香港
Seoul 首尔
Geneva 日内瓦
Palo Alto 帕罗奥多
East Hampton 东汉普顿
Palm Beach 棕榈滩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