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中国最大规模的展览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正式对公众亮相。作为早在2002年就来到中国开展实践,作品遍布全球30余个国家的著名建筑师,隈研吾的这次展览可谓姗姗来迟,却又恰逢其时。在经历过疫情带来的封闭与困顿之后,其反造型、负建筑等建筑哲学价值越发显现,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五感的建筑”。相似的生活经验也让他的种种思考更能引发国内观众的共鸣。正如他在展览前言中所说:“疫情让我们体会到困在混凝土盒子里,人的身体和精神会承受怎样的压力,因而变得虚弱。五感的建筑是让人的身体获得自由、精神获得解放的建筑。”


关于后疫情时代建筑如何发展的探索无疑让展览具备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和当代性。由于今年上半年北京突然爆发疫情,展览开幕时间被迫推迟一个月。后疫情时代的人们习惯限流、等待、取消,但更渴望等待后的相聚,好在展览如约而至。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本次展览为隈研吾在中国最大规模的展览,整个展览以模型、音乐、装置、多媒体、文献、书法、香氛、材料等多方面呈现建筑师的建筑理念,激活观者的五感



对于屡获国际建筑设计奖项的嘉德艺术中心而言,其建筑艺术的基因终于被策展团队与隈研吾重新激活。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与艺术中心展览部负责人夏璐坦言嘉德的第一次建筑展览挑战不小。“这是嘉德所有展览中图纸最多、搭建最复杂的一次。如何呈现策展的概念也很艰难,不可控性很大,但最终呈现了独一无二的体验性强的展览空间。”在展览筹备的一年间,策展团队与隈研吾及其东京和中国团队紧密配合,未来两年双方也将合作完成“五感的建筑”在中国的多地巡展,嘉德艺术中心作为其首站在本周迎来它的第一批观众。


本期,卷宗独家采访建筑师隈研吾与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在对话中逐层递进打开感官,潜入这场在五感上跳跃的,以建筑为载体的自由之旅。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竹涧’起始于释放想象力的‘五感之庭’,这里是展览之旅的序章,也是映射出后疫情时代生活方式的希望之路。”

——隈研吾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隈研吾手绘的竹涧概念草图与展览入口处的竹涧装置,亦曲亦直的视觉体验将大家逐步引入即将开始的建筑艺术世界



展览的开端,《竹涧》初现。纤细的竹条与疏松的结构为空间铺上一层柔软均匀的纹理。竹涧的起点摆放着隈研吾手绘的草图,耳畔的音乐和弥散在空气中的香味让人的感官从这一刻全面打开。


缓步其中,周身如烟似雾,如沐竹林细雨,轻盈透明。由超过一万根纤细柔韧的竹条搭建而成的通道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多面立体的空间结构使装置在身体两侧似乎产生一曲一直两种空间形态,并且随着行进过程不断变化。通道方向在末端稍作转折,避免视线一览无余的同时形成包裹感。竹涧位于展厅之外,严格意义上讲更像是过渡空间。然而“体验式展览”这一关键概念却被竹涧开宗明义地展现出来。在隧道中穿行的“体验”将观众拉进展厅,无形间消解建筑展览由于其专业性与大众之间产生的距离。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竹涧》装置对搭建的精细度要求极高,弯曲的木条因不同的视角呈现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流淌如波浪,纵深感极强的透视效果都在此处展现



隈研吾在策展之初也在深思熟虑,如何通过一场展览向大众拓展建筑文化。夏璐说:“目前观众对于建筑艺术展的认知相对较少,非专业观众进入展览并有效解读策展思路可能还是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不想做成小众的,只有业内人士,或者有一定基础的人去看的展览。隈老师的思考充满智慧。他给大众提供了一条容易解读的通道,创造大众进入专业建筑艺术展览的可能性。在进入展览后,其中蕴含的艺术性与哲思又能再次与观众形成共鸣。整个过程没有太多的刻意,温暖妥帖。


“建筑师所做的装置的确和雕塑家或画家不一样。你初看时有一种特别新颖奇妙的感觉,可是仔细看它的每一处都是那么规则,那么细致。”寇勤说道。建筑师的空间塑造与艺术表达来自精密严谨的计算和一丝不苟的制作,最终实现了《竹涧》的组建。一万多条竹片被逐个编号,这也是隈研吾团队第一次用竹子创造如此长度的通道。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我想在如今重现‘五感的建筑’,营造有人情味的建筑与城市,宛如我们的先祖用自己的双手搭建的房子那样,有素材的肌理,有风声水响,有叶绿花香。”

——隈研吾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进入展厅,白色的背景与青翠的幼竹带来轻松自然的气息。灰色地毯吸收了观众脚步的声音,避免干扰触发听觉的音乐,展厅内播放的七段作品均由隈研吾提供构思和指导、东京艺术大学波立裕矢及其团队创作完成。地面上大大小小的灰色砺石代替栏杆形成柔性边界,不着痕迹地划分展示区域与观众的游览通道,并且控制着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时而鼓励大家走近,亲手触摸材料样品感受其真实质感;时而拉开观众与竹子及布褶之间的距离。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左图:隈研吾为展览亲自创作的多幅书法作品之一

右图:从左到右依次为韩岭美术馆模型、梼原木桥博物馆模型与海口湾国家海洋公园建筑模型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达令交流中心模型



与常规大空间内相对自由的展品布置不同,该展览的流线具有强烈的引导性,每个篇章环环相扣。日常的五感,活跃的五感,开放的五感,享受的五感,探索的五感依次展开而后进入多媒体空间与冥想空间。单元主题文字由隈研吾亲自书写,这些是他的书法作品首次大规模出现在展览中,其团队为每个篇章选择与主题相关,且能直接传递出“五感”概念的建筑作品,整个展览共展示37个项目。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展览共展示37个项目均配有草图、施工图、照片(效果图)与模型,其中部分项目在现场特别制作1:1局部立面结构



其中,每个项目的展示由设计说明文字、草图、施工图、照片(效果图)与模型五部分构成。部分草图是隈研吾为本次展览特别绘制,他亲力亲为,甚至连展签都亲自撰写。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左图:隈研吾位于北京前门的办公室的建筑外立面局部还原

右图:船厂1862的外立面局部还原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左图:紫砂博物馆的外立面局部还原

右图:太宰府天满宫表参道星巴克店外立面局部还原



为了进一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隈研吾在每个展区都做了项目的1:1立面局部还原,详细展示材料的真实质感和节点工艺。前门办公室的铝幕并非焊接而是由两种铝制构件铰接在一起;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的瓦片由四个金属挂钩悬吊在两层金属网格之间,观众可以想象雨滴青瓦的声音和意境;太宰府天满宫表参道星巴克店的木结构由木材插接拼装而成,每根木条都被打磨得十分光滑;紫砂博物馆外立面的陶板则保留手作的痕迹。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上图:2020东京奥运会主场馆日本新国立竞技场模型

中图:V&A Dundee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邓迪分馆模型

下图:TAO道模型

展桌全部都由隈研吾团队亲自设计,以一种可延展的结构单元来解决各种展桌尺寸问题



本次展览隈研吾首次在空间中使用香气。空间内的每一块平板电脑都是对于香氛的提示,其味道类型与展览项目密切相关,船厂1862旁边皮革调的“蒸汽时代”让原本一直处于草木自然芬芳的空间突然涌动起工业的气息,而绕过转角来到“开放的五感”,茶香令人被调动起来的心绪逐渐平复。香味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塑造展览记忆。此外,模型展台亦是出自隈研吾团队之手,以三根木头插接在一起作为支撑结构单元,其数量根据桌面大小及模型重量而变化。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展览中的多媒体放映室,将建筑师的作品抽象为几何形式的多媒体艺术



多媒体放映室是观展流线的必经之地。观众被虚拟的影像包裹,仿佛置身建筑师的思维过程当中。岩浆熔石,凝固成为角川武藏野博物馆的外立面材料,内部的木质书架逐渐走向抽线的几何形状,最后回到具象的雨落森林。取诸自然的建筑材料经过建筑师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建立起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体验结束后,黑盒子外等待观众的是豁然开朗的展厅,疏密有致的竹林,以及展区中央以茶室为建筑原型的冥想庭院装置《竹曲》。在感受过虚拟影像之后,真实的物质具有更为强烈的冲击和力量。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在东方文化中,园林和茶室起源于文人墨客交流哲学与艺术的空间,我愿和过去的文人们一样,通过Oribe、Tee Haus、Casa Umbrella等茶室和极小建筑的设计不断在提炼自身的核心理念与哲学。


本次展览‘五感的建筑‘,我带着回归到原始‘五感’和‘东方诗情’的怀旧思绪,塑造了一个新作品茶室《竹曲》。”

——隈研吾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展览到这里仿佛乐章迎来最强音。与此前经历的游走观展体验不同,竹曲毫无疑问占据整个展览区域的核心位置,组织展览终章。从日常、活跃、开放、享受、探索到最终回归内心的冥想空间,茶室四周散落着织部茶室,“TAO道”等颇具代表性的装置作品。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茶室成为本次展览最大的一件装置,同样也是汇聚五感的高潮时刻。装置由超过一千根曲竹搭建而成,并且每一根都有编号,以便在未来在巡展中复原



6m的《竹曲》与该区域展出装置模型拉开一定的距离,并在尺度上形成鲜明对比。周边的碎石和成列的竹子为其营造一个相对独立而自然的环境,石板铺成的小路环绕茶室将人引至入口。整个装置由一千多根弯曲的竹条呈不规则的螺旋形划出一条入口通道和中间的停留区域。其设计建造过程与竹涧同样不易。竹条的尺寸、颜色和曲度等细节需要严格控制,3cm和5cm两种宽度的竹条在浙江制作,表面均经过细致的打磨。竹条与后方的金属支架由木块和极小的螺丝进行特殊连接,工艺细腻。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茶室内一张长桌上摆放着隈研吾的茶室设计手稿



置身其中,外部的展品展台几乎不可见,只有四周竖直挺拔的竹子与装置水平的竹条呈现某种空间的编织效果。远处渐暗的灯光让人忘记展厅边界的限制,将空间延伸至无限远处。装置内部设有一张茶几,几个蒲团,名为“梵音”的香氛为空间更添几分静谧,身后时而传来如心脏跳动般的声音。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展览流线尾声的装置是隈研吾的“五感的记忆”,冈博大先生拍摄的他的日常生活纪录片穿插其中



最后可以看见隈研吾先生为展览特别创作的书法作品,阐释其负建筑,粒子,点线面等思考过程。由冈博大先生拍摄的视频记录了隈研吾先生的日常状态:在东京国立美术馆材料实验室展览现场与恩师交流;在各种交通工具上补眠;攀登敦煌沙漠,在广场上起舞……共计八段短片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隈研吾。


在隈研吾近日出版的新书《点·线·面》开篇《方法叙说》中,他写道:


我最近在想,我做的事情用一句话说,就是把体块(volume)分解掉吧。把体块分解成点,线,面,才能通风透气。通风透气,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人才能重新建立联系。


这段话也许是对于展览本身以及展出项目的最好总结。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W*:您在本次展览中提出了“五感的建筑”,这会成为您的建筑思想中,继“反造型”“负建筑”等之后的又一重要概念吗?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隈研吾

1990年代我提出反造型是为了突破形式。那个时候大部分人对形式感兴趣,但我不喜欢形式主义。现在我想表达体验的重要性,也就是五感其实远比形式重要。形式只能刺激视觉,然而更深层次的感官则在视觉之外,这也是我想在展览当中表达的。



W*:这次展览当中展出了您的书法作品,请问您如何理解书法这一艺术形式?


隈研吾

我从高中开始接触书法,那时有一位老师教导我具体的方法和书法背后的哲学。对我而言书法不只是爱好,而是一种训练和对于材料关系的理性思考。书法是我的手、纸和墨的共同作用,展示出人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我们设计思考的主题。通过练习书法我可以体会这种关系。就像运动员需要体育锻炼一样,这也是我作为建筑师的训练。这次展览中有许多我的书法,我在上面花了很长的时间,对我而言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W*:您和东京艺术大学的团队为本次展览创作了音乐,请问在您看来音乐创作与艺术设计有何异同?


隈研吾

首先在展览当中,我不希望限制展陈手段,我想尽可能地拓展各种方法,希望大家也可以通过音乐了解我的建筑哲学。对我来说,音乐和建筑很像。它们都是节奏和旋律,二者的创作都需要工具来实现,乐器是由木头、纸张、弦等材料做成,建筑也是一样。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展览中的位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模型,以及在旁边1:1复刻的建筑外立面



W*:您在中国设计的很多项目当中,瓦似乎是很常见的材料,但是在不同的项目当中具体的使用方法有很大差别。请问您如何理解中国的瓦?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隈研吾

日本的瓦制造的很工业,很单调,所以在日本我不想用瓦。但是中国的瓦非常具有人体的尺度,非常自然,是我在中国最喜欢用的材料。瓦的颜色和这种材料本身都很有魔力。在做每个项目的时候,我都尽量寻找当地的材料,它们可以赋予建筑精神和生命。所以遇见中国的瓦片对于我们而言非常重要。材料有时和人相似,有很多不同的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展示材料的复杂和多样性。



W*:除了瓦片之外,坡屋顶似乎也是您偏爱的元素。请问您如何理解这一建筑形式,并将其转化成为您的设计语言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隈研吾

我认为对于亚洲建筑来说,屋顶是最重要的元素。亚洲气候多雨,有时日照强烈,屋顶让我们免于日晒雨淋。坡屋顶能够连接建筑和地面,而瓦又是由土烧制的。所以通过在坡屋顶上覆瓦,我们获得一种双重性,因此我常常在中国项目当中使用坡屋顶和瓦片。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Satoshi Asakawa



W*:早在2002年,您就来到中国进行建筑实践,20年过去了,请问您如何看待中国建筑行业在过去20年间的变化?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隈研吾

最初在设计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时,其实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接受这个项目。在得到积极的反馈之后我很肯定中国可以理解我的建筑哲学。过去20年间,我和中国客户共同向世界展示一种有别于20世纪西方建筑师确立的全新的建筑哲思。所以在我看来21世纪,亚洲要引领建筑行业。中国的业主、建筑师和我可以合作展示一种工业化之后的全新价值观。本次展览就是这样一次契机。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展览中的GC口腔科学博物馆研究中心模型



W*:请问嘉德最初选择建造嘉德艺术中心的原因是什么?展览对于以拍卖为主营业务的嘉德有怎样的意义?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寇勤

嘉德艺术中心大楼的设计师是奥雷·舍人。它的位置毗邻故宫,坐落在五四大街与王府井大街的十字路口,门牌号是王府井大街一号,在设计建造之初便备受瞩目。从设计施工到投入运营,历时10年之久。大楼的投入运营,这意味着嘉德从单一的拍卖模式,走向了一个集团化、全面多元的发展方向。嘉德30年的历史积累了各类丰厚的专业资源,随着展览、出版、教育、酒店、艺术品投融资等业务的开展,嘉德逐渐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在这个建筑里,我们希望以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去构建一个有价值的综合性艺术品交流平台。大楼的整体空间形态兼具灵活性与多功能性,一层为无柱空间的专业展厅,地下一层的两大多功能厅能满足展览、拍卖及宴会等多用途的需求。在56000 平方米的空间里,集合了艺术展览、拍卖、教育、书店、艺术品保管库、 酒店等多重功能,并由此连接了博物馆、企业机构、收藏家、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等多种社会层面。我们期待嘉德艺术中心不仅为大家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体验,更能吸引丰富的资源汇聚此处,互相触发,产生更多灵感。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由奥雷·舍人设计的嘉德艺术中心因地处王府井大街一号,特殊的地质位置使其需要创作出一种“低调”与周围的建筑环境与北京老城区相融©️Iwan Baan



W*:请问您为什么会选择与隈研吾团队合作本次建筑展览?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寇勤

首先,嘉德艺术中心是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平台,我们不排斥任何艺术表现形式,而是希望它们能有更多交融。


其次,我们觉得嘉德理解建筑艺术没有障碍。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还是从新中国建筑发展来讲,建筑艺术一直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建筑师不是简单的设计者,比如隈研吾先生已经把建筑和艺术融为一体,通过建筑表达他的艺术思想,又通过他超凡的艺术想象力和空间设计给大家提供全新的、在其他建筑当中无法获得的空间感受。


此外,隈研吾的建筑艺术成就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他对于人、自然和建筑关系的哲学思考与有些现代西方建筑师不太一样。不强调自我表现力,而是一种融合。在嘉德艺术中心设计初期,因为王府井大街1号的特殊位置,一位年长的建筑大师说:“你这座楼的外部,尤其是上面不要有过多的侵略性。”后来我才逐渐深入明白建筑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一定是存在于一个社会、城市、街区当中,要与环境和谐相处。当时我们专门走到东四、中国美术馆、皇城根和翠花胡同等多个点位从不同角度观察这栋建筑,是否与周围的街景和谐。并且为了测试幕墙玻璃的尺寸、颜色、比例和反光度,我们特地在北京郊区盖了一栋小楼专门进行安装测试。



W*:在展览之外还想请教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寇勤

首先,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发展到现在仍然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并不能因为若干件打破拍卖纪录的作品,或者说西方的艺术品在中国市场也能卖到不可思议的价钱,就可以说我们是收藏大国、文化市场大国。我还不敢这么讲。真正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收藏水平,乃至于收藏市场水平的是质量,是存量,是它的关注度和参与的人群的广度。


另一方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家收藏重要文物”的观念非常强。但事实上,“藏宝于民”一直是中国的传统。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一位藏家有交易自己的藏品、通过交易获取回报的权利和自由。我认为这是正向的。但收藏本身并不是简单占有,更大程度是对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如果一个人收藏了几十年的东西,把它保护得非常好,还做了研究,进行了很好的推广,扩大了它的影响,如果再一次转让易手,也利于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目前在中国,有实力的藏家群体相对西方国家的比例远远不够。现在大家缺的是对艺术真正的理解,对于藏品的商品属性,文物属性和历史价值属性的评估的能力。真正的收藏家是慢慢形成的,需要时间的沉淀。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五感的建筑

隈研吾建筑设计展

2022.7.22——2022.10.30

嘉德艺术中心 北京




©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作者微信公众号,如需转载须授权,请联系:artcenter@cguardian.com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点击图片查看展览详情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点击图片查看展览详情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点击图片查看展览详情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崇威耀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展品图录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中国武备志·典籍里的旗帜之美》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对话隈研吾: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