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博隐居北京门头沟山中整整八年,经历着生死之劫时,在创作上不断寻求变革,作品彻底突破了架上绘画的语言模式。艺术家在绘画与物品中找到了一种逻辑的陌生语境和独特的技术支撑,使作品以开放的不规则形和时间的堆叠、磨砺的痕迹,呈现出精神可触摸的、似有温度的自由。
科纳艺术中心(KCCA)开幕展 | 「史鉴未来」参展艺术家闫博参展作品。

“你只能在我这儿看到这种东西,在别的地方看不到。”
--闫博
闫博艺术生涯初期
闫博
《逗拳》,2002
布面油画
100 x 140 cm
闫博是一个典型的艺术世家的孩子,命运引导闫博自小接触艺术,天赋和机遇最终让他成为艺术家。成长环境和艺术天赋上的优势是闫博的底色,但他更有超越常人的表达欲望,加以多年的钻研找到最佳的表现方式,并在技术上极大地拓展出去,使闫博从众多的“画二代”中脱颖而出。
闫博
《一箭之遥》,1993
布面油画
度过混乱的少年时代,开始从事艺术之时,闫博首先进入的是一种抒情的现代主义传统:他用明确的笔触去分解那些世俗生活的物象与场景,再于画面上重新结构安排它们的平面关系,这些不脱再现性但又富有表现性的绘画,使他获得了初步的声誉;紧随其后,他又创作了一批享乐主义的,也略带儿童气的绘画,把抒情性融在了图像/意象中。
这实际上是他父辈们的延续并推进的传统,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的政治美学意识形态稍稍放松之后,画家们的作品中首先出现的是去政治化的日常生活题材与对个人风格的自觉强化。在题材上,单纯的风俗、肖像、风景、静物题材逐渐获得了不再低于主题创作的地位,在风格上,各种绘画语言被广泛尝试,并被作为了作为艺术家个性的表征。绘画题材上去政治化可以理解为学院绘画的出现,绘画作为一门学科的意义浮现出了水面,而个性风格的探索则是画家性的出场,画家开始从一个想象的阶级话语系统中独立了出来,成为了一个个确切具体的人。
闫博与父亲闫振铎在展览现场
“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家庭背景,这都是运气,勇气、毅力和能力才是能动的要素,别把主要精力浪费在研究前人的运气上,那不是做作品的主要方面,那至多只是个引子。”
--闫博
闫博艺术生涯突破期
闫博坦承在艺术生涯最感顺遂的时候,回头看自己的作品,猛然觉得那些作品水准不够整齐、品质不够好,当下就决定该放下眼前一切,归零;重新开始。2008年到2012年,闫博开始花大量时间系统地研究材料,他以材料代替绘画,这时,逐渐对材料的掌控和肌理的生成自成一派。到了这一阶段的最后,他开始尝试由平面上创作过渡到在立体结构上创作。
2012年闫博第一次踏去欧洲,这次经历,让他对艺术创作的形式有了更彻底的思考。瑞士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卡塞尔文献展等展览中的作品表现形式对艺术家来说极其陌生,但更多地引起闫博极大的兴趣,并因此确定了之后的创作方向,即抛开所有带有象征性的符号,关注审美、视觉和形式。回国后,他便开始尝试在矩形画框中做不规则尝试。
从2013年开始,闫博专注于立体非具象作品的创作。他重新思考材质的转变与个人意念的并轨,想很多、试很多,也失败很多、不满意很多。将艺术创作的自由贯穿始终,突破四方形画框对自己的束缚,创作不规则外形的作品使他获得一种表达上的自由,同时发掘矿物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形成一种新的创作体验。
闫博
艺术家固然会自喜个人作品具备了高辨识度,可是也正因为这样的特质,容易盲目了艺术家的心与眼;很容易让自己的创作成为制化、自动化的产品。如果艺术家缺少觉知,自然也就不会懂得回头检视自己,那么对于艺术的初心,自然就越离越远。于是,闫博在慢慢从自己与材料的相处里,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内心安静下来的沉潜所在。作品;自此不再只是作品,作品因此是岁月、是哲学;更是懂得思考。
闫博
闫博
《无题》,2022
《无题》,2022
综合材料
逐渐摸透材质的闫博终于找到最适合呈现自己作品观念的材料,也探索出了如何在无规则画布上绘画的门道,他对创作中的五个要素——结构、造型、色彩、空间、材质的认知,以及之间关系的理解更为透彻了。
完成冲破“矩形平面”的非具象绘画后,闫博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转入了一种介于绘画、装置、雕塑之间的创作,正如近几年展览中所呈现的样子,若以手触摸,还能感受到如玉般的温润。闫博的绘画是独特的。他从画材的结构入手,研究媒介的处理技术,最终形成了一件件纪念碑式的架上雕塑。
闫博看东西的方式,跟别人很不一样,像站在云端的仙人饱览人间那般,往下一望便是成片的俗世风景,不会受任何一个东西的边界限制。只要有可能,他就会把所有后天训练造成的障碍全弄回去,让所有的东西之间形成一个新的节奏。
艺术家之所以要突破概念性思维,将创作引向自我感知的陌生逻辑,原因在于他对理性思维的封闭自足的不满。诚然,理性思维在闫博的创作中已脱离现实,变成一种自足的图像,在陌生化的逻辑之中,概念性思维自我演绎,看似合乎逻辑却无法触及现实的具体事物,更将那些进入不了理性思维的对象置放于无言状态。像闫博隐居归来的展览“我在”中,所有作品的名字均为《无题》,在去除了“形式美”以及语言引导后,这些新的视觉体验给观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闫博
《无题》,2022
木板上混合媒介
243 x 121 x 16.5 cm
现场,Zee Stone Gallery,中国香港,1998
闫博的重要个展包括,“’我在’——闫博个展”,北京安居客艺术中心,中国北京(2021);“闫博”个展,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2020);“莫名”闫博个展,狮语画廊,中国香港(2019);“无题--闫博个展“, 鸿坤美术馆, 中国北京,2017;“一念之差”,狮语画廊,中国香港(2017);“焕象”阎博作品展,央美术馆,中国北京(2016);“焕象”阎博作品展,长宜空间,中国北京(2015);“焕象”阎博作品展,东站画廊,中国北京(2013);“园丁”阎博作品展,东站画廊,中国香港(2012);“硄愔”阎博作品展,世纪翰墨画廊,中国北京(2011);“阎博作品展”,世纪翰墨画廊,中国北京,(2010);“硄愔”阎博作品展,世纪翰墨画廊,中国北京,(2009);“阎博油画新作展 ”,世纪翰墨画廊,中国北京,(2008);“Who Let The Dogs Out ”,世纪翰墨画廊,一画廊 中国香港,(2008);“阎博油画展”,林大画廊,中国北京,(2007);“看到美好”阎博油画展,高雄琢璞艺术中心,台湾,(2006);“占尽天趣”,兴艺画廊,新加坡,(2005);“狗男女”,利园,中国香港(2004);“多多花园”,世纪翰墨画廊,中国北京(2004);“老友记”,一画廊,中国香港(2004);“狗男女”,一画廊,中国香港(2003);“闫博作品展”,一画廊,中国香港(2002);“朋友”,一画廊,中国香港(2001);“朋友”,Zee Stone Gallery,中国香港(2000);“夏日都市之二”,Zee Stone Gallery,中国香港(1999);“夏日都市”,Zee Stone Gallery,中国香港(1998);“闫博油画展”,太古城中心,中国香港(1998);“年华之二”,Zee Stone Gallery,中国香港(1997);“年华”,Zee Stone Gallery,中国香港(1996)
参考资料:
《构造绘画——闫博的艺术理想》,殷双喜
《闫博,五十知天命》,顾博、张酉浠
《闫博:我没有“消失”,我只是在“憋大招儿”》,《中国收藏》杂志专访
《他曾要当胡同“老炮”,如今却给自己造了个强劲对手》,《Hi艺术》刘超凡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