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张鼎在香格纳北京带来了他的第一次北京个展《定律》。张鼎的早期作品多以微观的视角,关注现实生存环境下人的命运,然而《定律》对他而言,则成为了转向大型机械装置作品创作的关键节点。

“定律”通常被用以描述特定情况、特定尺度下的现实世界,常被视为某种准则。然其描述与判断却受制于特定性的规定,由此会因尺度的变化、边界的破坏而失效。借此概念,张鼎试图表达控制与失控的关系和矛盾平衡。

张鼎 | 雕塑 系列 | 2009 | 发泡剂,原木桌,油桶,松香,沥青
此次展览的作品都具有较大的体量,它们各自独立,但在一起又能构成彼此相关的作品系列。其中,由树木围成的高墙占据了展厅的前半部分。植物墙的包围赋予展览神秘感,分布于墙下的泡沫雕塑,因某种默契而欢聚一堂。


张鼎 | 定律 1 | 2009 | 木材、沥青、灯泡约720只、玻璃瓶、水、电箱、电线、开关等
高墙前方的木质灯光装置《定律 1》长7米、高5米。前半部分是陡峭的扶梯;中间是两段有坡度的平台,两段斜坡中间对称地延展出近3米长的两翼;末端是一个缀满700多只灯泡的半球体,上方悬吊一只生理盐水瓶。光热会产生无穷的能量,引人向往。而获取能量的唯一方式,只有克服登高恐惧,攀上装置,在似有若无的保护中惴惴前行。


张鼎 | 定律 2 | 2009 | 木料,金属,传送带,电机,电磁铁,锤子,灯泡
另一件长8米的机械传送装置《定律 2》,其上安插的上百个灯泡依序进退,等待它们的却是两端无情的铁锤。它们与那高高在上的灯泡们遥相呼应,并以自我牺牲平复躁动与贪婪。在此,破坏是达到平衡的方式。
2014年,张鼎在香格纳北京再次呈现个展《一场演出》。这一次他将香格纳北京空间改造成一个表演现场,邀请4个乐队表演13首摇滚曲目,重新演绎摇滚乐史上的一场伟大演出。在演出现场,所有因素混合而产生的化学作⽤扭合成为情绪氛围的雕塑。
《一场演出》首次突破美术馆展览形式,通过现场演出的形式呈现了一场展览。也是从这次个展之后,张鼎正式开启了一系列整体性艺术项目,如2015年起陆续登录伦敦ICA剧院、上海Chi K11美术馆、新加坡吉门营房艺术区的《龙争虎斗》项目,并在2016年成立艺术厂牌“控制俱乐部”,尝试开放艺术家自我的工作方式创造更多可能。




“……那种集体体温,你说会比莫奈奋思之下画出来的象征睡莲的那些笔触,更差些历史性?我最近的展览一直在探讨当代艺术展览与参观者的营造出来集体体温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观众现场的集体体温,决定着展览的热度,是后者烘托着一场展览。”
——张鼎
节选自2014年艺术家与陆兴华的对话

张鼎个展:一场演出,香格纳北京,2014
展览现场四周的墙壁上覆盖着张鼎为演出制作的“吸音体”——在吸音矿棉表面用喷枪烧出图案。

张鼎 | 吸音体-1 | 2014 | 矿棉, 铝板, 油漆

张鼎 | 轨迹 - 黑色守护者 | 2014 | 3mm 不锈钢板,工业光泽烤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