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海印风汇江南 | 福建籍西泠印社社员成果展导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9月9日,“闽海印风——西泠印社福建籍社员成果展”将在西泠印社亮相,展出十五位福建籍西泠社员作品近六十件。
福建与金石篆刻有着天然而奇妙的缘分。自西泠印社创社以来,福建籍社员更是代不乏人,与启功并称为“南北两兰亭”的潘主兰、曾任西泠印社理事的周哲文是其中名望资深者。此后,无论是居住福建本地,还是旅居在外,一代又一代福建籍西泠社员怀揣着艺术热忱和社员担当,以别具一格的创作和扎实稳健的学术为金石篆刻的传承、传播和交流贡献力量。他们是西泠印社的组成部分,也是福建艺术的重要代表,更是福建优秀人文历史的薪火相传者。

潘主兰 朱竹图

周哲文 青山忽见七言联
这次“西泠印社福建籍社员成果展”,涵盖从已故潘主兰先生、周哲文先生至今的十五位福建籍西泠社员作品,新老并列,风格多样,既可见福建篆刻对于秦汉印和明清流派印等经典的继承发展,亦可见新时期篆刻家对于古代金石资料的全新阐释,是福建现当代金石书画篆刻风貌的一次集中展现。(下列部分福建籍社员的参展感言)
官明(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金石篆刻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我学习篆刻是从初中就开始了,至今已有50多年。退休后我也有了更多时间学习、研究,希望在创作中能够更进一步。2009年我加入西泠印社,参加了印社的多次大展。福建是我祖辈生活的故乡,历来文化底蕴深厚,这次作为福建籍社员,我的作品与潘主兰、周哲文先生等前辈名流的作品一同参展,我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
此次参展的作品,代表我近年的创作风格和水平。其中两件篆书作品《苏东坡诗<观潮>》《石鼓文》,是从陆维钊先生“蜾扁体”篆书得到的启发,在此基础上借鉴张耕源老师的书法加以创新。我认为,这样的书写形式更具艺术表现力。同时,我把“蜾扁体”书法进一步运用到篆刻创作中。篆刻是方寸艺术,却有着无穷的变化。刀法在表现具有金石味的线质上至关重要,只有书法、章法、刀法,三者互相映衬,才能更好地表现出笔意、石韵、刀趣结合的艺术美。

官明 录苏东坡诗《观潮》
梁章凯(西泠印社理事、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在西泠印社一百多年的社史中,福建籍社员的身影代不乏人,其中与启功先生并称为“南北两兰亭”的潘主兰先生、曾任西泠印社理事的周哲文先生都是一时之选,后来者正是在他们艺术精神的引领和感召下,持续在书画、篆刻、金石的创作和研究方面倾注心血,为大印学的繁荣贡献福建力量。
迄今为止,福建籍(包括已故社员)共有20位。这次参展有15位社员参加。展览将社员篆刻、书画作品以及著作出版成果进行综合展示,以已故潘主兰、周哲文两位先生的作品为重头。形式多样,风格纷纭,个性突出,是福建现当代金石书画篆刻风貌的一次集中展现。这次展览,深深地感受到福建籍西泠印社社员对金石艺术的热忱和担当。我想,我们有责任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加扎实稳健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通过金石书画篆刻展现闽人风采,一起努力将福建优秀的人文历史传播到世界各地。

梁章凯 青山遮不住
傅永强(西泠印社社员、福建省书协副主席)
西泠印社已然成为我国篆刻史上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此次闽籍社员“闽海印风”作品展在杭展出,一来赴杭再往孤山拜谒印社先贤,二则向印社同仁汇报、交流。此次展览有已故老社员的作品,其中潘主兰先生为印社八十五及九十周年而画的两件朱竹图,被印社收藏。我第一次看到,非常难得,甚为感动。
我有三代文字之好。此次三件书、刻拙作均为甲骨文,近年从书写到以之入印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甲骨文受字数、不易识及非方块字结体等局限,似不宜入印,然爱之深故而乐此不疲,在探求书与刻统一的同时追求天趣盎然、内涵丰厚、气息高古的境界,以期形成自己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傅永强 自强不息
陈根远(西泠印社社员、终南印社副社长)
我父母是福建游子,他们早年来到陕西咸阳,并生下了我。二老一直对家乡充满了感情,这种感情也传递到我身上。2019年,我有幸加入西泠印社。这对喜欢刻印的我而言,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肯定。
此次展览,我的篆刻作品中有两件是圆形印章。我尝试用圆印来化解印章构图的矛盾,希望在有古法的前提下,用刀也更率朴一些。此外,还有高安万世瓦当和题铜镜作品。这次福建籍社员作品展在杭展出,既是我们福建籍社员向印社的一次汇报,对我个人而言更是一个向大家学习的机会。对于印学的研究我倾注了较多心血,刻印刻了40年,仍在不断地学习和提升。
西泠印社这些年,不断用各种方式来拓展篆刻艺术的天地和视野。特别感谢印社多年用这种以地域为单位举办展览活动的形式,调动各个地区的印学力量来推动印学发展。我希望,能跟着印社一起将中国篆刻艺术向前推进,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陈根远 启夏门里
叶林心 (西泠印社社员、福建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福建地处东南一隅,自古多文人雅士,篆刻艺术早有传续。这里篆刻名家辈出,有莆田派、漳浦派、林鹤田派等彰扬于明代后期,早在宋元即有篆刻家留名青史。西泠八家之一的赵之琛,以及赵之谦、赵叔孺等名家,在福建也多有交游任职,他们于篆刻审美及治印思想融入闽派印学中,产生深远影响。当代闽派印人陈子奋、潘主兰、周哲文、林健、石开等,在当今印坛也占有独特的地位。
西泠印社有着“天下第一名社”之誉,此次专门为福建籍的社员组织举办专场展览,这是自西泠印社成立以来尚属首次,这离不开印社领导对推动印学文化的传播与重视。这次展览集中展示了老中青三代闽籍社员的作品,风格多样,应该是东南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一次融合交流。作为福建籍的社员,我有幸携作品参加这次的展览和交流活动,感到非常荣幸、骄傲和自豪,这将是我学习和交流的一次好机会。

叶林心 自强不息
连明生(西泠印社社员、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这次福建籍的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展,共展出15位社员的作品近60幅,每位作者都风格各异,合而不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各有突破。
福建的篆刻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寿山石早就名扬天下,是篆刻家们都非常喜爱的创作材料,尤其是明清以后的许多著名篆刻家都爱用寿山石治印,而且,寿山石的印钮雕刻非常精美,加上名家治印,就成为很好的收藏品。另外,福建的篆刻艺术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历史上著名的篆刻家赵之谦、赵叔孺等人与福建都有很深的渊源,因此,福建的篆刻艺术就显得很特别。
这次我参加展览的作品有篆刻也有书法,创作内容有传统佳句,也有自创诗文,“笔墨当随时代”,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当与时俱变,在创作内容、形式、趣味等方面入古出新,才能生生不息。

连明生 旧作一首
周培纳(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作为一个离乡在外工作的人,很高兴西泠印社能提供这样的机会把闽籍社员团聚在一起办展,这对地域篆刻的凝聚和推动有着重要的意义。闽籍老中青三代印人的展览可看到篆刻艺术的薪火相传,同时,展览不限于篆刻,而是综合的成果展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我在篆刻学习中,比较喜欢写意和雄强一路的风格,在古玺上相对用功较多,此次作品也多为此路。古玺不假修饰意趣横生的风格面貌是我心之所向。日常学习中,也通过和社兄们的交流使我受益匪浅。
福建也是寿山石的产地,和篆刻有天然的血脉关系,石文化和印文化相互成就。除了印人外,也希望能借助西泠印社的平台弘扬寿山石文化。

周培纳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孙志强(西泠印社社员、华侨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百余年来,西泠印社一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立社宗旨,在传承金石文脉、弘扬中国文化方面,历代印社先贤无不尽心竭力,为年轻一辈社员树立了榜样。明年,西泠印社将迎来创立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日,闽籍社员共同举办“闽海印风”福建籍社员联展,一方面是怀着崇敬的心意向印社华诞献礼;另一方面,对我们闽籍社员而言,也是一个向国内同道交流学习的机会。
近代以来,潘主兰先生、周哲文先生等老一辈闽籍西泠印社社员在金石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对福建地区的篆刻风气起到了十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这次参加“闽海印风”福建籍社员展览,对我来说是一个十分难得学习机会。作为一名年轻社员与新福建人,我将秉承西泠先贤遗志,以传承金石文脉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我也将扎根福建,为传播福建文化做一些细微的贡献。

孙志强 地僻心清五言联
供稿:西泠印社社委会社团事务处
编辑:许齐、陈榕、徐悦哲(实习)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