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繁荣兴盛的首都文艺市场,不断扩增的剧场和演艺新空间,大量涌现的舞台精品力作,层出不穷的创作人才……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汇聚了世界各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演出市场十分活跃。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围绕“大戏看北京”的工作要求,创新服务方式,搭建各类平台,在“全链条式”精品创作扶持政策下,北京不断开创首都舞台艺术创作发展的新局面,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品牌,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处处长张鹏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以艺术精品创作为核心任务,聚焦策划选题、剧本打磨、剧目排练、剧作演出等关键环节,推出了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后提升为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机制等政策“组合拳”,全链条式扶持精品艺术生产,逐渐形成首都演艺发展良好生态,不断夯实“大戏看北京”工作基础。
2016年6月发起设立的全国首只省(市)级文化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打破了行业、系统、体制界限,每年投入1亿元,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艺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开展资助。成立以来资助项目650个,资助资金6.56亿元,累计支持推出250余部大型舞台艺术原创作品。
针对各类艺术团体“排练难、排练贵”的实际问题,北京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整体租赁并改造老旧厂房,建立了全国首个公共排练服务平台——北京剧目排练中心,面向在京各类文艺院团提供低价高质的专业排练服务,累计接待658家文艺团体,推动977个排练剧目在1051个剧场成功上演,被誉为“戏剧界的横店”。
全国首家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统筹资源,盘活存量,年均采购各类剧场资源200个演出场次,以零场租或低场租方式提供给剧团,累计推出617台剧目演出1086场,推送低价票39万余张,线下观剧总人数近70万人次,被称为“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崭新尝试”。
北京市还创新搭建了全市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平台,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长效机制,从戏剧创作源头剧本抓起,开展全国范围的剧本征集,组织剧本选题策划和深扎采风活动,对重点剧本进行全方位孵化打磨,夯实艺术创作基础,充分激发青年戏剧人才的创造力。
记者了解到,备受好评的话剧《威廉与我》和儿童剧《滑雪场的流浪猫王》,以及小剧场评剧《月下斩貂》都是通过培源剧本创作孵化平台诞生的优秀作品。目前《滑雪场的流浪猫王》正在北京剧目排练中心进行复排,准备迎接新一轮演出。
据统计,2017年至2021年,全市各类营业性演出场次超过10万场,观众人数近4000万人次,演出市场实现票房收入累计超过63亿元。截至2022年7月,北京市有745家表演艺术团体,依法设立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96个。搭建各类优秀作品展演平台,创立“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圆梦中国·春苗行动”优秀少儿题材剧目展演等活动;创新打造国家级戏曲文化品牌“中国戏曲文化周活动”;举办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京剧艺术盛会——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
同时,京城剧场建设成效显著。吉祥戏院时隔多年重张开业;百年戏楼正乙祠重张启幕;城市副中心剧院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落成启用;广和剧场恢复重建;北京交响乐团新址落户台湖有序推动;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加快建设;京南艺术中心、中国杂技艺术中心、北京歌舞剧院重建,都为文艺生产提供更多环境设施。
当前,北京结合城市空间特点,发挥演艺资源汇集优势,正在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开展特色演艺群落建设、推进富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演艺新空间,探索沉浸式体验等活动,发展一批高水平、具有独特国家文化历史魅力的品牌剧场和新型演艺空间。
北京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赋予了新时期首都文化建设者光荣的使命和任务,北京市将统筹好首都文化资源,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强化精品意识,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在出政策、搭平台、建机制、树品牌、育人才等方面下功夫,重点聚焦建设“三库”(种子库、剧本库、精品库)、开好“三会”(选题策划会、创作推进会、剧目推介会)、上好“三课”(政策课、业务课、实践课),进一步完善艺术创作全链条扶持机制,引导艺术创作者潜心创作、打磨精品,努力推出更多讴歌新时代、反映新成就、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之作,构筑首都舞台艺术创作新高地。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