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瑞士的马万·巴西奥尼(Marwan Bassiouni)从本科到硕士期间在荷兰学习摄影专业。《新荷兰风景(New Dutch Views)》这个项目是他关注空间内外荷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目前共计已有50多幅作品。他进入到不同的礼拜场所中,拍摄窗户之外的空间,使得双重的空间在此显现,一个是外部的、荷兰现实中的场景与风景的呈现;内部是另外一种对话,是一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之间的一种关联,形成了广义的文化间的对话。他最近的作品使用后期处理将窗外的风景替换成想象中的荷兰风景,将非常多不同的细节嵌入在整个项目之中。我们这次选了其中三张作品,这三张作品环绕在整个展厅的空间之中。
——策展人 何伊宁
© Marwan Bassiouni
在《想像荷兰》展出的作品《新荷兰风景(New Dutch Views)》中,马万·巴西奥尼(Marwan Bassiouni)探访了荷兰各地的伊斯兰清真寺,以窗户为媒介,将点缀着宗教元素的室内装潢同外部的城镇、圩田、工厂乃至新教教堂进行并置。
© Marwan Bassiouni
1985年,巴西奥尼出生于瑞士莫尔日,父亲来自埃及,母亲则是意大利裔美国人,他从小就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也因此产生自我认同的身份焦虑。在父亲影响下巴西奥尼常前往埃及,对这片“故土”和她的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当地主导性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启迪巴西奥尼成为了一名穆斯林。身份的频繁转换,让巴西奥尼很早就意识到主流西方世界对于伊斯兰文明的描绘充满了东方主义式的刻板印象。破除主流社会对于伊斯兰文化匮乏的“他者”想象,成为了巴西奥尼举起相机的初衷。
© Marwan Bassiouni
23岁时,巴西奥尼开启了他的影像生涯,他最初在日内瓦担任摄影助理,后为一家非政府人权机构制作纪录片。在卡扎菲死后的六个月里,他再一次回到埃及,以摄影记者的身份拍摄利比亚内战的幸存者。在拍摄难民的过程中,巴西奥尼意识到,相对于新闻摄影,他希望以一种更自由的方式展开创作。29岁,巴西奥尼前往荷兰皇家艺术学院攻读摄影学位,他发现荷兰是一个独特且思想开放的国度,宗教自由是荷兰的一项基本权利,“毕业前一年,我决定拍摄荷兰的清真寺,因为它们似乎是探讨伊斯兰主题的理想场所……我想提供一种我所认同的关于‘风景’的表述,以回应与宗教相关的诸多话语冲突和负面情绪。”
© Marwan Bassiouni
荷兰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深受当地文化影响,甚至有时从外部都无法识别,内部的装饰元素更是丰富多元。作品中,相似的画面元素成为线索贯穿了整个系列,窗外的景观、窗户的形制和窗内的装饰元素自由组合: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农田,从闹市到新教教堂,彰显的不仅有荷兰社会生活的多重维度,还有穆斯林人民在荷兰的迁居版图。
© Marwan Bassiouni
《新荷兰风景》不仅呈现了艺术家为破除刻板印象所进行的实践,作品本身还蕴含着一种局外人之隔阂——画面中的这扇“伊斯兰之窗”成为了透明却难以跨越的文化藩篱,无论是基于过往欧洲对于宗教少数群体的戕害历史,还是今日已被“他者化”的伊斯兰教再度被视为文明社会之敌。好在,观众的积极反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巴西奥尼因现状而产生的沮丧情绪:“我看到一些人真的在一张图片前驻足,我非常高兴能引起这样的思考。人们可能会开始反思为什么无法与穆斯林成为朋友。这个世界上需要更多的同情,将视角置于清真寺里能够帮助理解别人的处境,不一定非得是穆斯林——可以是男人和女人,或者富人和穷人。”
© Marwan Bassiouni
在展览中,作品印制成真实窗户的大小,被窗户分割的清真寺内部和外部都无比清晰,充斥着繁复的细节,缺乏传统意义上的视觉中心。巴西奥尼刻意营造了这种无所适从的观感,在小光圈和长曝光的加持下,前景与后景都获得了明确可见的轮廓,因而也就不存在通过虚化一方来衬托另一方的“他者化”建构,通过视觉效果的相互作用,他阐释了文化之间是如何有机共生的。“我对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的相似性更感兴趣,”巴西奥尼解释说。“我希望看到人们的共同点,而不是分歧。”这也是当代西方穆斯林和伊斯兰族裔的真实写照,即在两种文化传统和社会身份的动态张力中来回取舍和平衡。“我这样做是为了创建一个细节和信息都更丰富的最终图像。它也让我在内部和外部之间找到更多的和谐和平衡。”为了将这一效果推向极致,巴西奥尼有时也会运用后期手段,将两张分别曝光的照片合成在一起。
© Marwan Bassiouni
马万·巴西奥尼重塑伊斯兰族裔形象的努力并不局限于荷兰,《新荷兰风景》只是整个《新西方风景(New Western Views)》长期项目的第一章,接下来,他将会把镜头对准英国和瑞士。在他看来,穆斯林,亦或是其他少数族裔,都不应是主流社会中的“他者”,而是作为“我们”的一部分。
© Marwan Bassiouni



购票码

预约码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