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故宫博物院与嘉德艺术中心第四次倾力合作、联合主办的《崇威耀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正在火热展出中,153件精美绝伦的宫藏武备文物首次境内大规模出宫参展。7月30日,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典章文物组馆员魏晨以“功全利器——清宫武备与嘉德武备展”为题,带大家一起get武备展知识点。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功全利器——清宫武备与嘉德武备展


主讲人:魏晨


我今天的讲座题目是“功全利器——清宫武备与嘉德武备展”。“功全利器”原本是乾隆皇帝一个御用刀箱之名,有朋友说:“你这是要做开箱献宝”。我其实是想借这次讲座分享我在展览中的收获和所得,算是“开箱献丑”吧。


今年在嘉德艺术中心的“崇威耀德”武备展。我将其分为“礼遇天地”“神锋握胜”“宝冶凝涛”三个单元。之所以这么分主要是依据清宫武备的功能,提炼出礼仪、战争和艺术展示相关的武备。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古代将礼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几乎涵概古人各种活动。



礼仪与武备——吉礼


五礼中第一位吉礼,也是最重要的一位。


吉礼主要指祭祀之礼,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示、人鬼。每一类包含很多类别:

天神包括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师雨师;

地示包括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

人鬼主要是指先王先祖。


作为五礼之首,我们肯定要先展示与吉礼相关的文物,就比如说乾隆皇帝十五年钦定的吉礼随侍神锋佩刀,这把刀长90厘米(三尺)。可惜的是这把刀目前在法国的军事博物馆中,一般人看不到它。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法国军事博物馆藏“神锋”



神锋刀的风格跟金川地区的藏刀非常相似,在钦定前一年即乾隆十四年朝廷取得第一次金川之战胜利,乾隆皇帝在这场战争中历尽波折。一方面对上天表示感谢,感恩戴德;一方面是纪念这场胜利。所以仿造金川藏刀模式制造了吉礼用刀——神锋刀。


故宫博物院共藏两把“小神锋”。所谓“小神锋”是乾隆十五年仿照神锋制作的,长度比较短只有60厘米,宝石镶嵌跟神锋有区别。这两把都是小神锋。其中一把是一级品,之前在澳门展出过;另一把是展厅里可以看到的这把。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此次在嘉德艺术中心展出的“小神锋”



这是内务府造办处做小神锋的档案:乾隆十五年开始制作。明确要求做两把:一把镶嵌珊瑚、青金、松石;一把嵌珍珠、红蓝宝石。历时一年,于十六年制作完成。


小神锋可以称为剑、刀、顺刀。



礼仪与武备——军礼


除了吉礼,军礼的大阅和行围(狩猎)都会用到櫜鞬(gāo jiàn)


“櫜鞬”一词最早出自《左传》,源自成语“退避三舍”。当时晋国公子重耳被人陷害流亡到楚国。有一天楚成王问他:“如果有一天你成为晋国之君了,你怎么报答我?”重耳说:“您肯定是什么也不缺。如果有一天我回到晋国成为一国之君,如果两军交战,我就让晋军退避三舍。如果这样您还不满意,我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箭,右手佩带櫜鞬跟您周旋一番。”


皇帝大阅时专门佩戴的櫜鞬,之前在“箭亭武备展”(2018年 - 今)展出,现在还在。我之前一直以为是大阅用的櫜鞬,但上面有一个皮条写“乾隆四十三年恭贮”。这个皮条是内务府记录的时候用的,因为它的花纹和大阅櫜鞬的花纹在档案上记载是一模一样的。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馆藏资料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乾隆四十三年御用嵌珠金银丝櫜鞬



前两天发现我们库房里还有一个櫜鞬跟它的花纹也是一模一样,但是没有皮条,所以这个很有可能才是大阅用的櫜鞬。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櫜鞬



早期櫜鞬主要是以皮质,康熙时候这种皮质櫜鞬比较耐磨,适合在马上作战、狩猎的时候使用;乾隆时期,皮质上面做一些工艺,如珐琅轧花。中晚期时材质发生了变化,改成绒,嵌珊瑚、玉,实用性大打折扣。



礼与箭


不同的礼仪中櫜鞬的箭支数量和种类有区别:

吉礼櫜鞬:鈚箭七、哨箭二、骲箭一。

大阅櫜鞬:鈚箭五、梅针箭五、骲箭二。

行围櫜鞬:鈚箭七、哨箭三。


箭的种类:

鈚箭,根据西汉杨雄《方言》中“凡广长而薄镰,谓之鈚。”镰指箭头的棱角,比较宽、比较薄的箭头可以称为鈚箭。


《唐六典》称“骨镞曰骲,铁镞曰镝,鸣箭曰骹,靃叶曰鈚。”用骨头做成的箭叫骲箭;铁做成的箭头的箭加上能响的箭骹称之为哨箭;箭头比较宽的箭称为鈚箭。


吉礼用箭羽尾——藻纹、蟠螭纹、夔龙纹


吉礼时箭做的比较漂亮,一般以杨木为箭杆,箭头用鋄金工艺绘金色的藻纹,箭首部分裹上黑桃皮,箭末裹绿茧。箭羽部分用的是鸾羽,鸾有人说是青鸾,有学者考证出这种所谓的鸾学名叫大眼斑雉,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亚洲一些地区称其为青鸾、凤凰,古代日本也用它的羽毛做箭羽。在吉礼鈚箭的箭羽之间通常会绘制五彩相间的藻纹、蟠螭纹和夔龙纹,这个是区别箭支用途和等级的重要标志。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不同的箭羽



军礼——大田之礼——行围(狩猎)


除了吉礼之外军礼其中有一项大田之礼中有行围(狩猎)。


很多影视剧中可以看到,弓都装反了,弓弦的弦垫没有利用上,这个问题不光是影视剧中出现,很多博物馆都会犯这种错误,弓弦没有勒在弦垫上。


弓上有一个顺序:先勒在彄(kōu)勒住弦的地方,同时往后勒,弓会发生整体的形变。从驰弓到张弓,弓的形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是本次展出的两把康熙皇帝御用弓皮条:我在展览开幕那一天请教了一个朋友,问他这个皮条上“通特克”“定把”两个含义是什么意思?


“特克”是满语公羊的意思,“通特克”是指弓在把手的部分没有暖木包着的,整个羊角直接包上去,整个面是通的;而“定把弓”呢,一般的清弓不分上下,拿起来就可以用。但定把弓要分上下,有一个出箭点。这种弓称为“定把弓”。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康熙御用定把弓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康熙御用通面弓



古人射箭时为了避免手指被割伤会佩戴扳指(搬指),古代叫“韘(shè)”。扳指早期是骨质或者是角质的。乾隆皇帝特别喜欢的两个搬指,是用堪达罕的角和骨做成的。“堪达罕”是满语的音译,指的是现在的“驼鹿”,一种很大的鹿类。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堪达尔堪搬指



晚期扳指变得越来越浮夸,有象牙、金制、犀角、嵌金银丝、琥珀、蓝玻璃、楠木上装了各种装饰,基本脱离实用性,变得越来越像艺术品。这是象牙雕的福(蝙蝠);楠木上镶的金珠,基本没有实用性。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各色搬指



作为马上民族,满族人对马装具饰非常重视。鞦辔是指两个东西:所谓的“鞦”指马屁股上的东西鞦带(鞧带)。“辔”是指马头的东西,《木兰辞》中“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辔是指拴在马头的东西叫“辔”。马嘴里的东西叫衔镳(马嚼子);搭在马身上的,唐代叫“障泥”,清代学名“鞍韂”,这次展出乾隆时期的双龙鞍韂,非常华丽。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示意图



马鞍子的趋势跟搬指一样从实用物慢慢走向艺术品。乾隆时期的马鞍子鋄金的工艺比较结实耐用。中晚期这两件有点儿“丧心病狂”了:鲨鱼皮镶嵌的;另外嵌珍珠和珊瑚,用的话基本上走一路掉一路。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各种马鞍子



军礼——大田之礼——大阅


军礼包含的内容非常之多,包括出征讨伐的大师之礼调节税负的大均之礼狩猎检阅的大田之礼


《周礼》:“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这里的“简”同“检阅”的“检”。


清代大阅制度


清代的大阅制度始于皇太极时期顺治时期将大阅定为三年一次,地点在南苑围场。康熙以后,大阅地点不固定,也不一定以三年为限。雍正时期,雍正六年时举办过一次大阅,也是唯一的一次,在玉泉山。乾隆时期,基本清代的大阅制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制。


乾隆皇帝一共举办过六次大阅,从乾隆四年一直到乾隆二十八年,其中以他首次大阅——乾隆四年大阅最为隆重。故宫博物院保存的《乾隆大阅图》就是乾隆四年首次大阅的一个真实写照《大阅图》一共有四卷,故宫博物院保存第二卷《列阵》。第一卷《幸营》,第三卷《阅阵》,第四卷《行阵》。第三卷《阅阵》之前在海外是几经拍卖,拍到了8000万,创造了绘画拍卖的历史新高。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乾隆大阅图》第二卷《列阵》



第一卷、第四卷现在还不知道在何处,还没有现身过。这是第三卷《阅阵》中乾隆皇帝的特写,这个时候他佩带的腰刀、弓箭、櫜鞬比较随意,没有形成制度。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乾隆大阅图》第三卷《阅阵》局部



乾隆十三年规定大阅佩刀等一系列弓、櫜鞬、盔甲。另外,根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在大阅的时候骑的马一直是一匹白马叫“万吉骦”。《乾隆二十三年大阅图》当时是一个宫廷画家画的,很写实。白马就是万吉骦。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乾隆二十三年大阅图》



故宫博物院藏的天字一号“錬精”腰刀,是乾隆十三年规定的大阅佩刀。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这个场景大家应该很熟悉,印象很深刻。当时这个场景设计的时候,我跟设计师battle了好一阵子。最早设计师的设想是这样的,他想把“小神锋”放在这里,上面两个字用“神锋”替代。但这样一来,五礼顺序就打破了,吉礼跟大阅混为一谈,这是我无法接受的。从周代开始一直吉礼是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不能跟军礼混为一谈。但是这个设计我又很欣赏,如果放弃这个设计又有点儿可惜。如果不放弃的话,这个展柜需要特别有重量的文物,同时要符合大阅,跟主题相契合。


在我发愁之际,突然想到之前看到一条档案:有一把刀跟大阅有关——即地字一号“太阿”腰刀。本来它是放在第三单元,展示他独特的工艺性,黑漆、牛角、嵌金银丝,在故宫所有的刀中是独一无二的。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地字一号“太阿”腰刀



然后我发现:乾隆十四年的时候,乾隆皇帝问内务府要做一把叫“牛角啇丝鞘腰刀,能不能做得?”内务府先画样,向乾隆皇帝请示。乾隆皇帝当时把“嵌金银丝”的部分交给一个人叫王玉玺。这个人是内务府如意馆专门负责刻字、镶嵌的匠人,手艺非常高超。乾隆皇帝当时做的时候,就是想把这把刀在大阅时候用,但是一做就做了七年。乾隆二十一年的时候这把刀做成了,但是皇帝非常不悦,直接说:“太阿”刀造的甚属平常,系何人监造令其赔补。一查发现,本来这把刀是用纯钢打造,但是监造的人漫不经心,用钢铁混合制造,导致刀身偏软。乾隆皇帝当时是罚了三个人的俸禄:员外郎额尔登额,并原库掌今陛员外郎诺敏,催总六十七。当时看到这里,我以为罚了“六十七”个人,第一次看错了,其实是这个人叫“六十七”。


当时叮嘱他们,刀的费用不允许报销,让他们几个人用工资赔。结果很快这把刀打造完成以后,但因为刀背太厚,以至于无法入鞘,不得不向乾隆皇帝再申请,能否把刀鞘往大里收拾,往大里撑。乾隆皇帝允许以后,照做。就这样七年时间造了这把刀,但很可能并没有在大阅中使用过。


还原一个大阅场景:


这里的盔甲共十套,很多人问为什么八旗盔甲会有十套?其实最前面两个不是八旗盔甲,它是校尉甲:白色是护军营校尉,蓝色是骁骑营校尉。如果有人细心会发现,白色护军营校尉的盔甲盔缨子是红色的,只有它是红色的,其他都是黑色的。有人说会不会拿错了?其实不是。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示意图



我在《大阅图·列阵》题记中发现:当时规定护军校尉胄,即盔,皆饰以朱缨,而其将领则束以黑缨。反而骁骑校尉的兵丁、领催都是黑缨,将领则朱缨。这是还原大阅时的细节场景,算是有理可循。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第二单元中主要展示战争中的武备,分为:

1.实用武备:藤牌。

2.十全武功:金川之战、廓尔喀之役。

3.民族融合:土尔扈特回归。

4.中外交流:琉球国进贡日本刀。


1.实用武备:藤牌


不知道大家对陈小春版《鹿鼎记》熟不熟悉,其中有一个角色叫林兴珠,他与藤牌兵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有一集是林兴珠和陈近南向韦小宝叙述如何对抗沙俄的火枪,其中林兴珠说:“祖传的地堂刀法,擅长向前滚动攻击,正好可以避开沙俄的火器。”


这个桥段有出处,只不过两个人谈的对象不是陈近南,而是康熙皇帝。


《广阳杂记》中记载康熙皇帝与林兴珠的对话:有一天康熙皇帝召见林兴珠说:“论及火器之利如何抵御?”林兴珠说:“惟滚被为第一。”皇上问“什么是滚被呢?”林兴珠说:“就是棉被。”皇上笑笑说:“为什么?”然后答曰:“柔能克刚”。而且特别擅长向前翻滚,进退滚闪之法。乾隆皇帝说:“除了滚被之外还有什么?”答曰:“滚牌(就是藤牌的前身)。”康熙皇帝命人取了一个林兴珠家里边的滚牌,让人跟他演示几下。结果林兴珠非常潇洒,叫做“疾于飞鸟”,非常快,基本上是数人包围它,还能全身而退。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藤牌



因此康熙皇帝组建了一支身着虎衣,头戴虎帽,使用藤牌的部队叫做“藤牌兵”,用于对抗与北边的沙俄罗刹国的一些战事。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藤牌兵



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林兴珠率领的藤牌兵与沙俄军作战,当时所有的士兵全裸,藤牌放在头顶上,潜伏在水中。突然间出来以后,罗刹沙俄士兵看见以后呼曰“大帽鞑子”。这场战役中藤牌兵大败了沙俄军队,沙俄军兵败求和,向康熙皇帝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双方规定疆域的界限,互不侵犯,同时可以友好通商。


2.十全武功:金川之战、廓尔喀之役


金川之战与遏必隆刀


遏必隆腰刀,是本次展览中的明星藏品。遏必隆刀是以遏必隆命名的。这里可以看到四个人,看过《鹿鼎记》、《康熙王朝》都应该知道遏必隆是顺治皇帝留给康熙的辅政大臣之一,他的女儿是康熙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康熙皇帝亲政以后,封他为一等公兼太师衔,风光无限。死后以后刀入宫中,一直身居内府。


第一次金川之战,这把刀时隔七十多年重新问世。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金川之战一共有两次:第一次乾隆十二年至十四年为第一次;第二次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


金川之战“金川”是大渡河上的两条支流,有大川和小川,都是音译。当地土语“促浸”翻译过来就是大川,“儧(zǎn)拉”意为小川,因为据说临河一带可以开采金矿,所以称为大小金川。


两金川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今天四川西北部的嘉绒藏族地区,西连康藏,南接云贵,北界青海,东通四川,属于交通枢纽。


当地民风剽悍,男子自十二岁以上皆腰插短刀,俗称为“左插子”。一直以来,朝廷对金川地区采取制衡的策略,保持着各个土司之间的平衡。乾隆初年,大金川恃强凌弱,不断扩张,打破了这一平衡。乾隆皇帝认为大金川接受朝廷封号,给予印信,竟然不遵约束,连年侵扰邻封,必须大加惩创,以儆效尤。


当时派了一个人叫张广泗,补授川陕总督攻打金川。为什么派这个人?乾隆皇帝认为当时金川的民风跟苗族相似,派之前为云贵总督的张广泗去补授川陕总督,领军所战。但实际情况跟乾隆皇帝想的是特别不一样。张广泗在他的奏报中说:臣自入番境,经由各地,看到的都是山,当地造的碉楼。这种碉楼基本是易守难攻。当时清军采取了挖地道、挖墙孔、断水路、炮轰,都没什么用。这种碉楼非常坚固,基本用炮轰时,普通的炮没有办法,用大炮,金川都是山地,也没有办法运输。


据张广泗所称,即使用重炮轰击碉楼,击中碉墙腰腹,碉楼纹丝不动、屹立不倒。如击中顶部的话,也只能击落一些砖块,除了能震慑敌军,基本没有什么作用。炮击不行,清军采用火攻的方式,但金川地区经常下雨,也无法奏效。第一次金川之占中,朝廷损失惨重,基本是吃尽了苦头。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金川地区的碉楼(左)

乾隆皇帝命人于西山建造的碉楼(右)



这是当时金川地区的碉楼,乾隆皇帝命人在北京的西山(香山)脚下仿造了碉楼。


由于金川一直得不到胜利的消息,导致军饷糜费。同时朝廷认为张广泗这个人急于求胜,战法不当,调度失衡,对军中将士过于严苛,以至人怀怨气,军心不稳。为了早日取得战事的胜利,乾隆十三年四月,乾隆皇帝命大学士讷亲为经略,前往金川前线指挥战斗。原本想派另外一个人岳钟琪,但由于岳钟琪和张广泗之前有间隙,要选一个论地位、见识高于张广泗之人,就非讷亲莫属。


当时的讷亲是首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管户部、吏部两个极为重要的部门(一个管人,一个管钱),倍受乾隆皇帝的信赖和推崇。他本人也是名门之后,是太师遏必隆的孙子。带着各种光坏的讷亲信心满满去了金川前线,一到金川前线,就下令三日之内攻取敌寨。但由于他的轻敌冒进,导致军队中伏,多名将领战死,这场战斗惨败告终。这场惨败彻底击溃了讷亲的士气,把他的傲气打下去了。在此之后,他便采取“以碉逼碉,以卡逼卡”的保守战略,就是我也造碉楼,设关卡跟你耗,不敢再采取进攻。他本人每次打仗时躲避在军账内,遥控指挥,导致军威日益受损。乾隆皇帝彻底对讷亲和张广泗失望了。


于是派来了一个人,大家都很熟悉,是《还珠格格》影视剧中的福伦的原型。乾隆十三年九月,派傅恒为经略将军,兼暑四川总督。乾隆从全国多省调兵丁和火炮、粮饷进行支援。走之前他和傅恒说:你一定要打胜,亲赐傅恒酒,预祝他旗开得胜。同时把宫中收藏的遏必隆刀赐予他。乾隆十四年,为了警示众将,乾隆皇帝命傅恒用这把遏必隆刀将讷亲正法于军前。当然也有说是让讷亲自裁(自杀),我更倾向于就地正法。就这样一代名臣、重臣讷亲死于其祖刀下。乾隆皇帝的做法也是挺狠的。乾隆皇帝的果敢刚毅以及对金川之战胜利的决心,深深地震慑了三军,以至士兵在作战时无一不以死相搏,不敢再怀有怯战苟安的念想。不久之后,大金川乞降,双方议和,第一次金川之战结束。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遏必隆刀



乾隆皇帝凭借此举以遏必隆刀立威,让这把刀闻名于世,在清代拥有了“尚方宝剑”的功效。


遏必隆刀与尚方宝剑


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朝廷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前往前线督军。当时咸丰皇帝担心赛尚阿这个人性格比较懦弱,“秉性慈柔”,因此特别赐予遏必隆刀,告诉他如果有不听命令或不进而退的,可以用此刀“立正典刑”(先斩后奏)。


当时还做了一个牙牌上写“神锋握胜”,盖上咸丰皇帝印章,希望他可以像傅恒在金川之战一样,神锋在手,握胜而归。很可惜赛尚阿也是指挥不利被革职问罪。从此之后,遏必隆刀基本上不再示人了,一直藏于宫中。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神锋握胜



由于这个刀的故事太多,以致民间这个刀的演绎愈演愈烈。晚清时有小说《清稗类钞》记载:“相传遏必隆刀有雌雄各一,风雨之夕,辄现紫色,盖杀人至多也。”


我在展柜里放了两把刀,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放两把?就是这段材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当时我把整个库房都翻了一遍,我发现另一把刀同样是带着紫红色的刀套,我相信这把刀很有可能是档案中说的雌雄中的一把,也不知道是雌还是雄。我相信民间传说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肯定是有一定的依据。这把刀虽然时期比较晚,是道光时期,但是这把刀的刀刃上刻着四个字“神锋制胜”,正好跟“神锋握胜”相呼应。我更加确信这把刀是所谓雌雄合一。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神锋制胜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刀身上有一个动物的图案,有人说是奔狼,有人说是狐狸。这个图案最早源自于德国的城市帕绍(德国刀剑著名的城市)最早使用这个标记做刀。后来索林根等一些城市开始纷纷效仿,奔狼纹在业内非常认可,认为这把刀预示着遏必隆刀的刀条子、刀刃部分是德国产的。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奔狼纹



廓尔喀之役


乾隆皇帝十全武功最后两战都是对廓尔喀的。廓尔喀是今天的尼泊尔一带,当时是派福康安领军作战,是尔康的原型,福康安。


乾隆五十八年的时候,廓尔喀兵败乞降,向朝廷开始进贡,每五年一次,主要是进贡一些刀。如:印度塔瓦弯刀。很多人说刀并不是廓尔喀的,其实说的也对,这种刀的原型是印度刀,最早可能源自于波斯或阿拉伯弯刀。刀柄比较短,基本上不能全握,是用三个指头抠进去,两个指头在外面握刀。一般这种刀是比较素的,贵族用的刀会錾刻一些花纹。比如这把刀有太阳和月亮花纹,日月图案跟尼泊尔国旗相符合。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廓尔喀进贡的弯刀



廓尔喀进贡的弯刀,清档案中称为尖刀。实际上在当地可能被称为“拳刃”,也是源自于印度。这种弯刀又称为狗腿子刀,特别方便,是反曲刃的,使用时不用调整角度,可以直接向下劈砍,非常符合力学原理。尖刀主要是用来破锁子甲,套在手上向敌人戳击。


这种刀清代被称为云头刀,当地称为柯拉大砍刀。当时进贡到宫廷以后,因为形状像一朵云,所以称为云头刀。图片看着比较小,实际上很大,70到150厘米左右。


主要用途是祭祀用,用来砍砍牲口。今天尼泊尔还有一种节日——“宰牲节”即“嘉蒂麦女神节”。嘉蒂麦女神是力量女神,教众每五年将各自的牛羊赶到一个广场上进行屠宰,场面非常血腥,举着柯拉砍刀。据说此刀可以一刀砍下牛的头颅,同时将绵羊一分为二。


由于这种刀比较笨重,机动性差,基本只能用来砍那些不能动的动物。所以不太实用,后来逐渐转变为廓尔喀弯刀,比较轻便,尼泊尔士兵和居民,无论是狩猎或者是作战时都可以使用。


3.民族融合:土尔扈特回归


十全武功之后讲一下民族融合——土尔扈特部回归。


土尔扈特部源自于明末时蒙古部落,当时不忍受其他部落的侵袭转到伏尔加河一带。这是渥巴锡画像。现在是在德国的汉斯博物馆。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率领17万部众回归,经过了几万里的长途跋涉,当时回归的时候剩下7万人。这个时候向乾隆皇帝进献了一把腰刀——渥巴锡腰刀。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渥巴锡进贡的腰刀



渥巴锡进贡的刀不只一把,乾隆皇帝还写了一首诗《七宝刀》,讲述渥巴锡腰刀多么好,整个事情表示非常感动和认可。


我们看到这两把刀有明显的区别,渥巴锡的刀不只是一把,但是七宝刀无存,故宫博物院没有,只剩下当时的这把腰刀。


除了渥巴锡腰刀,故宫博物院还有一把土尔扈特部进腰刀(一级品),根据皮条判断也是土尔扈特部进贡的,只不过不知道是谁。经过这几天的研究,我找到了一个答案跟大家分享一下,看看大家认不认可。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土尔扈特部进贡的腰刀



当时有皮条,可以看到只剩下“扈特”“積爾”“貝”“圖恭”这几个字。当时我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土尔扈特肯定是“扈特”,“積爾”是什么?是人名?部落名称?还是什么称号?找半天没有找到“積爾”到底是谁,“貝”也是。“恭”就是恭敬的意思,进献;“圖”可能是人名的最后一个字,一般会先称什么贝子,什么贝勒,贝可能是爵位称呼。“積爾”我一直没有找到,搜不出来。


后来发现当时向乾隆皇帝觐见的时候除了渥巴锡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叫默们图,觐见以后乾隆皇帝赐他的封号济尔哈朗。清代满文基本上是拼音文字,没有字的准确性。“济尔”可能称为“積爾”,尝试带入这个字,发现正好这个字可以跟皮条相匹配。所以这把刀基本上确定为是土尔扈特部的贝勒默们图进贡的。现在这把刀是故宫的一级文物,再过不久的国博“和文化”展览中会展出,大家可以去看看。


4.中外交流:琉球国进贡日本刀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太刀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打刀



四幅关于刀的图:琉球国进贡的两把刀,属于日本刀系列。上面属于太刀,下面属于打刀。很多人问我说:为什么这两把刀(指打刀)其中一把是刀刃朝上展示,其实是有原因的。


太刀在日本是9-12世纪,当时作战以马战为主。据说当时刀刃向下可以防止骑马的时候刀刃把马割伤。13世纪的时候战争以步战为主,要求更为轻便,更为简行。为了追寻更快的出刀速度,把刀刃向上去佩带,刀插在腰间,可以更快的划出一个半圆砍向对手。当时佩带方式是刀刃朝上,因此展览的时候就还原了佩带方式。


现在去日本的博物馆中基本都会看到,凡是打刀一定是刀刃朝上摆放;太刀一定是刀刃朝下摆放,肯定不会弄错的。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第三单元主要是展示艺术中的武备,以“天地人”刀剑作为主线。


“天地人”刀剑是乾隆十三年到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分四批制作的。


“天地人”取自黄帝做宝鼎以“天地人”命名。按理说是《千字文》是“天地玄黄”,但是“玄”字跟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冲突,由于避讳,一般“天地玄”在清代被称为“天地元”。但乾隆皇帝说:“我不要元字号,我要“人字”号”,所以做的刀以“天地人”命名的。


数量是30把宝剑,90多把腰刀。


收藏:故宫博物院藏占80%、90%;零落的比如沈阳故宫约6把左右;辽宁省博2把;河南省博1把;烟台市博物馆2把;还有就是私人收藏,之前是嘉德秋拍拍过“天字17号”“宝腾”,拍了4000多万,所以私人手里有1把;还有一些是没有现身,不知道在哪里的。


乾隆十三年开始制作天地人刀剑,宝剑三十把:分天字一至十号,编号排列;地字、人字依此类推。


剑箱:数量6,每5把放在一个箱子里。剑箱名称“神锋握胜”即第二单元的名称。箱子当时采用金丝楠木做成,上面四个字要求大学士书写,去懋勤殿刻字。


第一批制作:乾隆十三年至二十二年同时做了三十把腰刀,第一批制作的腰刀和宝剑,做了六十把刀剑。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第一批制作



其后继续制作腰刀,宝剑基本不做了,可能乾隆皇帝偏爱刀一些。宝剑基本上是一个形制的,红鲨鱼皮配缠丝的木柄。刀同一批次都是同一个样式,绿色鲨鱼皮配缠丝的木柄。这种鲨鱼并不是咱们所谓的shark,而是一种叫做蝠鲼的软骨鱼类,也称为珍珠鱼或魔鬼鱼。现在很多包括龙泉的制作匠人,都会用这种皮,包裹刀鞘和刀柄。这种皮在清代被称为“籽儿皮”,形状是一粒一粒的。由于乾隆皇帝也不知道是什么皮,看它一粒一粒的就称为“籽儿皮”了。内务府的人也不敢指正他,就这么叫下去了。


第二批制作:刀从乾隆三十三年一直到乾隆四十二年,风格换了,变成了玉柄配金桃皮鞘。这种金桃皮产自大兴安岭一带,并不产桃,是一种灌木,外表是黑色的,里边是泥金色,每年内务府都会去东北采购桃皮,同时让内务府的人裁成人字形,一片一片贴在刀鞘之上。金桃皮刀鞘一共有60多把,可以想象是多么大的工程量。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第二批制作



第三批制作:乾隆四十三年到乾隆五十八年。这一批刀风格是一样的,玉柄配金桃皮。刀柄出现了一些浅雕,这种浅雕源自于北印度的痕都斯坦风格。刀柄雕了鱼鳞纹,那边是花草纹。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第三批制作



第四批制作:乾隆五十九年到乾隆六十年,乾隆晚期审美开始偏向于浮夸了,喜欢这种镶嵌式的刀柄。这种刀柄基本上镶嵌玉和宝石,是印度莫卧尔帝国式的镶嵌。基本上这种刀在故宫被定为一级品,做工比较精良。这种刀柄内务府做不出来,都是靠贸易和进贡而来。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第四批制作



这次展出的两把刀是我好不容易选出来的,大部分都是一级品,无法展出。有两把是漏网之鱼,二级品。其中一把“人字二十六号”“涌泉”腰刀是苏州织造瑞徵进献的。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额外制作了一些天地人刀剑。第一批刀剑是鲨鱼皮配木柄,“天地人”前十号都是这一风格。地字一号“太阿”和地字四号“掣电”又不一样。乾隆皇帝额外制作的刀剑,一共做了许多把,故宫保存了只有这两把。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地字一号“太阿”(左)

地字四号“掣电”(右)



我整理了“天地人”刀剑的情况,以“地字号”为例。“天地人”刀剑每一把都有自己的编号和名字,这个名字和编号会重复。比如说“地字一号”一共做了四把,其中“太阿”是额外制作的,“涌泉”是第一批制作的。“地字二号振远”是第一批制作,应该是鲨鱼皮鞘配木柄;“苍龙”是额外制作,另外一个风格。地字二号振远和地字三十号振远都叫“振远”,名字有重复现象。同时基本上前十号只会出现编号重复,名字不重复,后边基本名字会重复,编号不会重复。十号之后如果出现两个“地字十字”号,肯定有一把是错的或者是假的。我的文章在这本图录里,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记录了当时内务府的档案,整个“天地人”刀剑的梳理。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天地人”刀剑梳理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魏晨



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主修明清历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典章文物组,馆员。从事保管武备类文物工作多年,曾参与“大阅风仪”澳门武备展、故宫箭亭武备馆的展览筹办,主持策划龙泉市博物馆“故宫藏刀剑文物展”、嘉德艺术中心《崇威耀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长按识别二维码,收看讲座回顾




© 版权声明:

本文根据讲座内容整理,仅代表主讲人观点,不代表嘉德艺术中心观点或立场。图文转载需授权,如需转载或媒体报道请联系:artcenter@cguardian.com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点击图片查看展览详情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点击图片查看展览详情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点击图片查看展览详情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崇威耀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展品图录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中国武备志·典籍里的旗帜之美》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揭开乾隆皇帝的御用刀箱,get武备展知识点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