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森·漆(1977年出生),原名Vincent Cazeneuve,是一名以大漆为主要创作媒介的法国艺术家。在法国完成学业后,他曾创立工作室专注于西方与亚洲漆器的修复工作,后于2009年移居中国重庆,一心钻研漆艺,以及与其创作相关的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
艺术家文森·漆 杜梦堂(上海)“山中不知年”展览现场
杜梦堂(上海)最新展览“山中不知年”,呈现了文森·漆定居大巴山两年来的最新创作实践。在对古代彝族漆文化历史的深入调研和与漆相关的传统手工艺的探索中,文森·漆不断打破漆画与漆器等传统概念的束缚,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抽象图腾”。
“以材料作画”
凉山彝族传承数千年的漆文化是文森近两年的调研重心。
漆器渗透于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最打动艺术家的是古代彝族的皮铠甲,以此为灵感的新作也是此次展出的重点作品之一。作品的主体受铠甲的甲裙启发,由数百块上漆小甲片以皮条连缀而成,顶部以米袋残片为胎,施以铜色漆,后以铁粉附着抽象符号。“以材料作画”的文森·漆通过色调、造型和材质的对比与呼应,成就了作品丰富的层次和美感。
“山中不知年”展览现场,杜梦堂(上海),2022 摄影:Susan TAN
除了彝族的漆文化,此次展出的部分作品还运用了中国传统漆器著名的蛋壳镶嵌和螺钿工艺,以及东南亚漆器盛行的藤与竹的盘绕、编织工艺。这些工艺的多样性与可塑性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素材,而世代传承的情结为它们注入了丰厚的记忆和情感。通过将材料的独特质感和工艺的人文属性融入自身的创作语汇,文森·漆不断尝试以“物”的创造去超越“物”的表达。
“山中不知年”展览现场,杜梦堂(上海),2022 摄影:Susan TAN
注入对“自然”的情感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是身处漆树和竹林资源丰富的大巴山给予文森·漆最真实的身心体验。每日从家穿过漆树林到达工作室,观察漆树的生长,聆听自然的声音。用随手可得的旧米袋、竹编等任意材料做作品,与它们建立情感联系,感受它们在手中转化对其创作的重要。
“山中不知年”展览开幕现场,杜梦堂(上海),2022 摄影:阿楠
展览中艺术家以米袋为漆胎创作的作品是此次个展中尺幅最大的一件作品。米袋褶皱的肌理映衬在打磨的金箔之下,中间衔接部分则以大漆自身的色泽变化(乳白、棕褐、漆黑三色)展现生命孕育的初始形态,回应了文森心中对自然本源的探寻。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眼中,所谓现代艺术家的思想,应该将古代技艺不断植根于现代生活。无疑,文森的艺术,已然找到了属于他的创作土壤。他相信,唯有努力创造,去学习新的技巧,克服技术和材料上的难关,才能留下足以抵抗死亡的印记。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