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 相关阅读 —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中)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上)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我画画时跟纸面的距离

就是我看书时跟书的距离

—— 于朋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untitled , 2016, mixed media on paper, 18x26cm
untitled , 2017, mixed media on paper, 21x29.5cm


李:你的作品就是既有一个抽象理性的,向上的一种关注,又有一种对日常的向下的关注。这种拧巴的结合感,这种拉扯感就是趣味。你对材质的选择,对内容、尺度,有没有比较算计的考量呢?

于:是对市场价格的考量吗?


李:不光是,肯定有价格的因素,但是也不完全是。比如说你的小尺幅就是比较不符合市场价格的,你的纸面作品、水彩,为什么要这么选择呢?

于:我的小尺幅的纸面作品,就是书的大小。我画画时跟纸面的距离,就是我看书时跟书的距离。这可能是我从小就习惯的一种身体姿势,有一种书写感。现在倒是因为市场原因,训练自己去画一些大的。其实画小画、卖小画我是很心疼的,因为在做腹稿的工作,酝酿的工作方面,小尺幅也不比大尺幅容易,可能因为画得相对快一些。对我来说比较舒服的还是一种书写感,找一种写日记的感觉,写日记掺假的感觉,但是有点像演员,我藏在一个假角色里面,宣泄的却是真情。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Lanzarote, 2017, acrylic on paper, 21x29.5cm
untitled , 2017, mixed media on paper, 21x29.5cm


李:你是什么时候找到创作时的这种轻松挥洒的感觉?

于:就是2015年开窍那次。


李:有些艺术家朋友,也跟我说过他们的开窍过程,有的是非理性的,身体性的开窍。

于:我的也是非理性的,身体性的。我的经验是开窍没办法通过理性。


李:因人而异,我个人比如说十六岁,十八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都有开窍,对人生和自我的理解,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有阶段性。还是我刚才说的,你需要去第三国,才能明白。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2019, ink and acrylic on paper, 18x28cm
stardom, 2019, mixed media on paper, 18x28cm


于:我旅游倒是去过一些地方。我比较喜欢希腊。你刚刚说到没有纯粹的自然,都是改造过的自然,我看到了一个沙滩岛在Missologhi边上,叫Luros,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生命,或者所谓的自然就是在不停改造的过程中产生的结果。Missologhi有一大片浅滩,全希腊都在那晒海盐。因为水浅,所以沙子被海浪往岸边推,没等到沙子上岸,就冒尖儿了,突出水面的部分立刻被植物长上了,固定住了。这个岛的形状是细长的,平行的沿着海岸线的一个沙滩岛。然后围绕着这座岛就形成了很奇特的水流和生态环境。看到之后我就明白了,哪怕是山海的形成,也不全是物理原因,而是改造的结果。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untitled , from the series “huge sketches”, 2019, ink on paper, ca. 20x20cm

untitled , from the series “huge sketches”, 2019, ink on paper, ca. 20x20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untitled 无题, from the series “huge sketches”, 2019, ink on paper, ca. 20x20cm

untitled , from the series “huge sketches”, 2019, ink on paper, ca. 20x20cm


李:或者说没有一个很硬性的界定,什么是自然,什么不是。这个世界有很多粘连性。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就我们刚才谈到文化的排他性来说,我们如果剥离掉这些排他者心中的某种喜悦感、高尚感,最后会发现,没有排他性这个概念。排他者的心理需求是可以被细化和细分的。人和人之间的喜爱和不喜爱,有可能仅仅真的就是化学,气味相投,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不承认,会找借口,我们会说对某个人的喜爱,是因为这个人有钱,或者穷,或者有才,或者勤劳。其实我们都是人,把一种复杂的概念,降到一个简单的层面,这样你会更容易的去理解他人。


李:你在工作中有没有想过,比如说什么是艺术,艺术的定义有硬性的边界吗?对你来说呢?什么就不是艺术了?

于:昨天你说了一句话,很说到我的心坎里,就是“把艺术做得像艺术是一种庸俗”。不用大乘佛教那套来抬杠的话,概念分两种,一种是有主体的,比如说椅子,沙发什么的。还有一种概念是没有主体的,比如说音乐、艺术。我们不会说,你背后有个音乐小心别碰倒了,或者说上边掉下来个艺术。也就是说这些概念是没有主体性的。按佛学说是没有“自性”。我认为把艺术做得像艺术,真的很庸俗。因为这说明某些艺术工作者是把某种结果当成了原因,把风格当成了创作目的。


李:我认为艺术是一种追求的状态。不是为了追求某种目的,开窍、升级,某一刻是不会去想这些东西的,但是恰恰是这种状态里包含了最多的信息,最尖锐的矛盾。

于:最融合。

我借用唐太宗的一句词。老干部嘛,喜欢写书法,有一天写得很痛快,有四个字描述这种感觉,叫“心手皆畅”。我觉得画画的时候是可以达到这种感觉的。对这种感觉的追寻,或者这个感觉是艺术。艺术创作不是我在某个展会上干掉多少人。


李:有的时候会生出这样的心,觉得别人很牛,很焦虑,或者觉得自己很牛,别人怎么不知道我很牛呢?记得有一次,有个朋友问我说:’你怎么看你在整个策展系统里的位置?’我发自内心的回答说:’我没看过。’那个朋友还不信,还说你看你和某策展人比就如何如何。我说我没比过。那个朋友问我是不是瞧不上别人,我说我真没有,我就是专注在我的工作范围内。

但是这种焦虑的状态我以前的确有过。我以前也研究小汉斯啦,研究侯瀚如,研究栗宪庭,是为了研究明白他们是怎么工作的,以及他们在工作中,达成了什么。后来我发现不如就好好专注自己的工作,在忘我的状态中是愉快的。

于:你描述的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状态,愉快的忘我。我希望我能永远在这样的状态中。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künstlerei-day, 2021, oil on canvas, 20x30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künstlerei-night, 2021, oil on canvas, 20x30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eggs, 2020, collage and acrylic on paper, 4 parts, each 34x24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dices, 2020, collage and acrylic on paper, 4 parts, each 34x24cm


真实的部分里有假的

假的部分里有真的

—— 栗宪庭



李:我看展览也是这种状态。有的人会看很久,然后得出结论说,这个作品做的好,或做的不好。我会比较关注语境,比较关注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如果艺术家在场,我很愿意聊一聊。不会评价艺术品的好坏。这对很多人来说也不能理解,如果没有对艺术品语境逻辑的趣味的话,就不值得看艺术,没必要和艺术打交道,因为逻辑就是去超市,买LV或Gucci,在乎的是哪个最贵,哪个最流行。

于:我去拜访过一个艺术家,画画的,画室里摊开两本画册,一本是Cecily Brown,一本是Twombly。我一开始还不明白为什么要边看边画。后来我明白了。一个是LV一个是Gucci。


李:我九十年代讨论过这个问题,很多人的创作是抄书、抄杂志来的。回到你老师的话说,就是这些人的创作不太“真”。他们在模拟某个想象和猜测中的,大框架下的故事,但是他们其实不理解原故事是什么。和艺术家聊天的时候,我能够知道这个作品被创作的故事,是不是新故事,还是一个老故事,是可以得到一个印证。没必要很粗暴的判断一个作品,是不是好作品。

于:判断新旧,相对判断好坏来说,可能更客观。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既无所事,死既事所无,2019, ink on paper, 19x27cm
c beams, 2019, mixed media on paper, 21.5x29.5cm


李:谎言的碎片,或故事的碎片。因为就像你说的,感同身受是有限制的,我们听的所有故事都有偏差。我很好奇,你作品的叙事性其实是很抽离的, 诗意的故事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撒谎。你怎么看作品叙事中的“撒谎”呢?

于:我在2015年拜访过栗老。我当时把我最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发自内心的一些作品给栗宪庭老师看过,请求指导。老先生没说太多,抽着烟,提醒我出门别被院子里的鹅咬了。但是他当时说过一个评价,我觉得跟你现在说的很契合。栗老说我的作品里真实的部分里有假的,假的部分里有真的。


李:你的叙事能力很强,栗老说的这个是一种叙事能力。

于:我作品叙事的“撒谎”不是忽悠。马尔克斯说过他的文学能力是跟他奶奶学的,一个哥伦比亚的文盲农妇,讲故事却精彩绝伦。马尔克斯问她诀窍在哪,老太太说诀窍就是所有的事都当真的说。我也在学这位老太太。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alienation, 2020, collage and acrylic on paper, 34x24cm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2020, collage and acrylic on paper, 34x24cm


李:很有可能你的故事,其实都是真的。

于:情绪都是真的。不是装的。趣味都是真的。假如我自己是收藏家,也会愿意买的。


李:叙事能力强的人,可以传播意识形态,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别人,从而使叙事成真。有的叙事是忽悠买某个产品,有的是希望驱动他人去实现某个未来的目标。但不变的是,所有的叙事其实都是有框架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这种细微的框架。我很好奇的是我们能不能跳出这种框架。你的创作能不能跳出这种框架?

于:我觉得不能。就像我刚才说的,我是躲在某个假角色里宣泄真情。但是框架总是有的。


李:这是你的舒适区吗?

于:你的意思是我的创作方式,是我的舒适区?的确,我很舒适。但是最近听到这个词,好像有点贬义。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hour glasses 沙漏, from the series “huge sketches”, 2019, ink on paper, ca. 20x20cm
potions 药, from the series “huge sketches”, 2019, ink on paper, ca. 20x20cm


李:没有贬义。是人在不停重复某一个路径,某一个习惯。有像你说的沙滩岛,有的植物在撒种子的时候,种子就淹死在海水里,有的就成功登陆了。

于:我也是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会有点烦。想要冒点险,多看点地方。我假装自己是一个故事人物,假装是一个怨女,假装是一个痴男,假装是一个村长,假装是一个被虐待的儿童,也是为了满足一种生活的丰富感,在现实条件不能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创作的方式来弥补一些愿景。仔细想来,我选择的人物角度其实都挺极端的。


李:你想讲的故事,都是有故事冲突的,人物都有极端处境。其实大部分写作者也都是这样的。

于:我一直想写一个故事,就是“圣方济各”的生平。他是基督信仰里的“达摩”,向小鸟布道,讲求苦修,特立独行,但是在我看来他的履历充满可疑。可是我就是写不出来。无法写。无法体会一个圣人的心,或者一个骗子的心。


李:写作需要共情,所谓的共情,其实是你自己的情,你要是没有这种情,比如说苦修的情,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或者那个时代的上帝视角,那就写不出来了。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言语道断平生处,一时明月一时山,2020, acrylic on paper, 34x24cm

待到春光惊梦醒,已然四月槐香时,2020, acrylic on paper, 34x24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光山 light mountain, 2021, 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120x180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光山 light mountain, 2021, 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120x180cm


于:我很同意。我喜欢故事类的文学,而较少看艺术理论书籍的原因就是这个,读起来总有糊弄王八蛋的感觉。反而是某种角色体验更加能打动我。我在画画的时候经常回溯到文学,也是因为觉得笔触、用色、空间感这些东西,是重要的,但是似乎没有理论所说的那么深刻,我能做到画面语言的完整,就好了。即便如此,我还是感觉我的叙事性不光是文学方面的,也有视觉方面的。


李:当然了。你的雕塑、绘画,大风景,都有视觉的叙事性。这是你作为艺术家比较连贯的。这个很好,解决了叙事性的问题,一切都能通顺起来,因为在我看来艺术也是阅读。

于:你说的叙事性包含的方面非常多。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light bridges, 2021, mixed media on paper, 70x380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light mountains, 2021, mixed media on paper, 70x308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bench, 2020, oil on canvas, 50x70cm


李:是的。有一天我和朋友聊到抽象艺术,那么我就想问抽象的起源是什么,不同的地区的抽象艺术有什么不同,都是不一样的。抽象和极简的关系,抽象和表现(主义)的关系,是分支还是递进,这都是艺术工作者,需要回答的问题。你的工作就是要把你的叙事性发展下去。

于:我做创作的时候,画画也好,雕塑也好,都是把我想象成作品世界中的一个小人,在这个世界中漫游,然后通过艺术品的方式记录我的感官。


李:比如说你画的迷宫,你想象在这个迷宫中游走的感觉,或者说碰壁的感觉,或者是任何其他的交互的过程,这都是叙事性。简单的是和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虚构世界发生关系。难的是表现一个已知世界,然而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其实是想象的,虚构的世界。因为已知只是一个时间阶段的界定。像你说的沙滩岛的情况,很多事都是不断的累加,变大,定型。这是我看到的人的状态。在故事里最极端的冲突结束了之后,这个人物就可以消失了。但现实的情况是,一个人成功了之后,会面临更大的问题。故事的套路和现实是不一样的,故事是通过某种洗脑或者鸡汤来平衡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于:我的故事从来不是鸡汤,都是比较凄凉的。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labyrinths, 2020, ink on paper, 12 parts, each 70x45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labyrinth, 2021, oil on canvas, 50x60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crystal island, from the series “Seekarten”, 2018, ink and acrylic on paper, 50x70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Quanzhou island, from the series “Seekarten”, 2018, ink and acrylic on paper, 50x70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Alhambra island, from the series “Seekarten”, 2018, ink and acrylic on paper, 50x70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海图 Seekarten, 2018, ink and acrylic on paper, 24 parts, each 50x70cm


李:我觉得还是可以相信一些东西,不是进入虚无的状态里。我觉得还是可以相信我饿了,相信爱情,相信这个社会,相信真实的交流。如果你不相信,那一切都是虚像。我相信你是一个好艺术家,这就够了。

于:那你为什么从我的作品中选择了那些作品来收藏呢?


李:是非常主观的。我看到一些趣味,就可以了。这就好比说写诗的一定比写小说的高级吗?其实没有什么可比性。有人跟我谈二十世纪最好的二十个艺术家,我会觉得很奇怪,是每五年一算吗?那请先从1900年到1905年说清楚,否则我觉得说这种话的人,都是销售家。

于:你会对我们所处的系统有一个整体怀疑吗?


李:我更多的关注点是系统的形成。在现代社会中的真正冲突是系统框架和个人的不兼容。

于: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但是许多人会很情绪化的判断这件事。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gravestones, 2018, ink and acrylic on paper, 12 parts, each 18x28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mountain to mountain, 2016, mixed media on paper, 18x28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毗那夜迦(Vinayaka), 2022, oil on canvas, 20x30cm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双重风景

于朋 & 张梦宸

展期:7月31日 - 9月30日

地点:AYE画廊


相关链接

【艺术家】张梦宸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线上展厅】《双重风景——于朋 & 张梦宸》全景现场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欢迎您致电了解更多详情

【艺术家】于朋 x 李振华 对谈(下)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