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 玄鸟:作品自述笔录(上)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刘琦:“大家好,今天是我的个展“玄鸟”展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因为我对古代艺术感兴趣,一直想把中国古代的或者是延伸到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包括域外的一些文化,上古的东西转化为现代的东西,这是我一直探讨的一个语言的转换方式。这个展览一共展了40张左右,是我从2018年到2022年的这几年的探索。我们先看到的这组是我画的小型的作品,风格题材有变化,有不同的分类。”刘琦 龟兹熊本生 2020 纸本设色 26×23cm刘琦 龟兹猴王本生 2020 纸本设色 26×23cm“《龟兹猴王本生》、《龟兹熊本生》这两张是我意临的龟兹的壁画,一个是龟兹的猴王本生,下一个是熊本生。因为龟兹壁画是连接中西方的一个通道,龟兹壁画比敦煌壁画要早,而且敦煌壁画很大一部分是吸收了龟兹壁画的一些技法,包括题材,包括一些处理方式。因为龟兹当时是在西洋和中国交界的地方,它是最早受到西方外来影响的一个地方。而且它在很早的时候也是属于汉地的一个区域,所以它里边文化的杂糅特别有趣,一个是它和欧洲中世纪的绘画是有衔接,第二个它和中国的敦煌壁画也是有关联,所以它的绘画就特别有意思。我用自己的方式把一个语言转化为我的语言,然后截取它中间的一部分,组成一个画面,里边有些东西和马蒂斯特别相通,局部来看,很像野兽派的方式,也和马蒂斯的东西有些暗合,我个人认为应该是马蒂斯会吸收壁画的一些东西。”刘琦 刘家山水 2020 纸本设色 23×26cm“《刘家山水》、《案头》、《房子里的鸽子》、《小调》这四张红色也是有一天看马蒂斯的红色画室受到了启发,之前不会太用大面积的红色,因为这种颜色很难控制,红色一个是中国的传统颜色,第二个它的装饰性强,必须要用黑色来和它衬才能压住这个红色。所以又结合了中国的墨法的布局。《刘家山水》是我2009年在陕北写生的时候画的黄土高原的线稿,也是在2020年用的这个红色,我觉得这个红色意象性特别强,虽然画的是陕北的黄土高原,但是用红色表现力、象征性更有意思,脱离于现实,而且和现实是有联系的。《小调》这件是在山西的李家山,里边错落的线条的穿插的结构,还是有一定的现代性,里边的这个东西吸收了民间的画。”“《案头》是我的案头,我平时画画时候的案头,就摆了这个东西。也是有一天看到了,有感触就画下来了,延续了马蒂斯红色画室的那个红色意象的感觉。”刘琦 房间里的鸽子 2020 纸本设色 23×26cm“《房间里的鸽子》这件是根据我孩子5岁时画的一张线描稿,我觉得很有意思,尤其是儿童画,对空间的这种认知,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对空间认知是一种本能的认知,当时画了一个鸽子房,这鸽子房就是勾了一个线框,鸽子就在空间里面,特别高级。所以说我就把她的线描稿转化成我的东西了。包括一些语言,白色和红色叠加的语言,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一件是《狮子林》,应该是2019年我带父母去苏州园林玩,当时看到这个景象,回到家之后,根据记忆把这个意象画出来,不同于现实的场景,里边有一些孔洞、有一些山石,实际上就是和中国人‘卧游’的这种意象是能衔接的,而且前边的这个石头,我有意识把它做成一个雕塑的意象,然后点缀的这个绿色的荷叶,很像金农的诗里边的意境。也是这个红色,从这个延伸到这里来,因为苏州园林没有大面积的红色和绿色,都是灰黑色,但是我加到红色的意象,这种红色其实是天空,绿是树冠,我觉得这种意象也很强。”刘琦 巩县的阳光 2018 纸本设色 26×23cm“《巩县的阳光》 这件是画了巩县石窟,因为我个人喜欢这种高古造像,所以我对这方面也是关注的很多,巩县石窟是在河南巩县,它的石窟和山东和陕西包括龙门石质不一样,它的石质是发黄的,我们去的时候太阳正好打到石窟上,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面积色块,而且北魏早期的那个造像是偏平面的,所以说用了这种平面的造型,实际上和当时的波斯,包括两河流域的造像风格有衔接的,毕竟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到了中国本土怎么转化为咱们自己的语言方式,这个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件是画了艺圃,十年前我当时站在艺圃的湖石下边拍了一个照片,当2019年去的时候又拍了一张,在同样的地方,时间过得很快,还是那个景,人变了,画了一张自己的自画像,我觉得挺有意义的,时间性,取《游园惊梦》,出自牡丹亭,我觉得可能符合这个主题。而且整个这块用了一个银灰色的调,上面用的大红大绿,我觉得这两种颜色在一块也特别协调。”刘琦 人间四月芳菲尽 2020 纸本设色 23×26cm“这张创作是因为我在小区里走,每天从家到画室,会路过一片草地,春夏秋冬都不一样,草的状态不一样,正好那天是4、5月份,农历应该是4月份。因为古人讲人间四月芳菲尽,就是那个花开完了之后风一吹掉下来了,绿叶长了,花就败了,有所感悟。时间生命的流逝。又很绚烂,又很伤感,有所感触,就画了一张。” “这件是《虎镇》,取自汉代石刻的一个意象,因为这件画的是我最近研究的语言方式,与我的金石研究有关系,最近几年我在研究金石方面的东西,包括陶器方面的东西。一个是龙山的黑陶,包括金石里边的一些边线的处理,篆刻、包括线的处理,我觉得对我很有启发。我就是想用纯黑白灰的方式,比较纯粹,也符合我目前的心境。而且里边的抽象化的语言方式,我觉得特别好,而且这种画面的肌理、语言,也是仿壁画和石刻语言,是一种语言转化。虽然它没有表情,安静的趴在这里,但是它的气势是在的,像中国雕塑,是循形造型,一块石头拿过来你看它像什么,然后再在里边找这个形状,是中国人的一种表现方式,不是说是主动去刻划,而是根据石头的形状来顺势生发出一个意象,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方式,这个挺有意思。”刘琦 时间简史 2018 纸本设色 33×33cm“这四件当时是2019年,也是画了一些小画,画大画之余,画一下小画调节自己的思维,一个是尝试语言,第二个是记录一些现场,当时的一些心理状态。《时间简史1》:是一个真人的手,拿着一个石头的手,本身就是现在和古代的一个对比,而且他们之间有互文关系,这就叫时间简史,我觉得这个感觉挺有意思。而且人的手的造型,取自北魏的造型方式。”刘琦 时间简史 2021 纸本设色 33×33cm“《时间简史2》这个也是算时间简史,我自己玩珠子,我喜欢带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珠子,像这是汉代的,这是西周的,这是印度河谷时期的,我喜欢这种时间感。有时候也会拿着在手中看,研究美术史,或者研究历史,一个办法是由物入史,通过一个东西进入到历史当中,如果你只是看不去触摸,不会体会到它的质感,而且不会主动去研究当时的历史。这些珠子都是西亚的,西亚的历史和咱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样优秀,也都很灿烂。实际上原先咱们中国人只玩自己的珠子,最近几年开始涉足西亚、罗马、包括这些外来文化。实际上也是国力增强文化自信的表现,打开视野,通过域外的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照,来产生民族自信,或者是对历史的敬畏。”“这个是表达自由与和平,我觉得尤其是现代社会,最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近几年世界动荡,和平感觉遥遥无期,总是在打仗,这就是人控制着和平,他把握着这个和平,这个也是当时想的一个点。”刘琦 半个桃子 2018 纸本设色 33×33cm“《半个桃子》是一个剥开的桃子,当时放在桌子上,有这么一个想法,就把它画了一个有意味的形式。”“《鱼石图》就是八大山人的鱼,我个人比较喜欢八大山人的绘画、书法,包括他的印章,而且我还专门刻了一方八大山人的印章,用在我自己的画上。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个他是用生宣画的,我就是用我的语言方式,把他的语言转化成我的方式。包括他画的石头,八大对空间的切割,空间的安排布局,在当时是特别现代。他的东西确实是有这种永恒性,而且他的造型趣味也是超出当时审美的范畴,我一直在转译他的这种造型,第二个是学习他的书法。”“《李白》这件是白猫,我小区里经常有野猫,黄的、黑的、白的、杂花的,我在2012年已经画过白色的猫,当时是画了一只横幅的,那张我还是挺喜欢的,所以猫的创作也是一直在延续,这是其中一张。2019年在香港展的时候也是展了两张,当时是吸收布朗库西雕塑的意象,把一些东西简化,反而得到一些东西。眼睛用硬笔的演绎方式,后来因为研究商代的的玉器和它的造型,发现商人的玉器的眼睛处理就是方形,方形特别有力度,你看到他的眼睛会有一种震慑,就是神性的东西,最终把眼睛转成方形的东西,我觉得更有力量。”“《独角》 这件是最近对中国神兽的一种梳理,画了几张在传说当中一些神兽的肖像。这个参考应该是唐代银盘子上的造型,当时应该是犀牛类的东西,但是古人会给它再加以变化,古人会对现实当中的东西加以演化,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过渡方式。”“《梦貘》这张是最近画的,一直想画这个梦貘,在传说当中是吃梦的,在《周公解梦》里面它也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如果在梦里边梦到,是大吉的意象。而且这个貘长得又像大象,它的形象介于几种动物之间,我觉得具有神性,像古代麒麟就是在几种动物之间的一种动物。但是貘是现实中的东西,看它会感觉到神秘感,而且在中国没有原生的貘,貘是在马来西亚或美洲,但是中国古人怎么去把不产自中国的动物,刻到青铜器上,包括用一些文字记载,这非常不可思议。因为美洲、马来西亚离得很远,中国本土没有貘这个物种,而且把这个外来物种转化到自己的神话体系里边,我觉得这也是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缩影。”“因为我家是在三楼,有一个大平台,经常会飞来这种野斑鸠,四五六只的成群结队,有一只经常到我家的窗台,挺有缘分,然后我就把它拍下来,特别喜欢它脖子上那块斑点,这种斑点特别像宋代茶盏里的斑点。它红色的爪子,安静的一个侧面,就相当于我给小斑鸠画了一个肖像。当时我就挂在我们窗口,它飞过来会看到这个肖像。”刘琦 孤独的栖居 2020 纸本设色 33×33cm“《孤独的栖居》这张是取自八大山人绘画的八哥的意像,因为八大的这种造型特别有趣味,远远超出当时同代人的方式,而且他特别注重造型,其他的画家造型是一种程式化的造型,但是这种造型在中国绘画史当中没有见过相类似的造型方式,一个是通过它自己的观察总结出来的,一个是他对笔墨的运用,我觉得很自由。八大的画应该还要更深刻的研究。”“《白》 这张也是画的猫,我是整个的画面取的一个灰色,眼睛用两条黑色的线来代替,把这种面积的对比做到一个极致。眼睛不一定画出来,两条线同样可以表现丰富的东西。尾巴的处理是石刻的那种平面的处理。”刘琦 倒立的风景 2022 纸本水墨 69×70cm“《倒立的风景》这张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是在前面那张八大的基础上,又用了方式的简化,通过背景的黑色和前边的黑色,灰色做的一个既克制,又有时间感的意象。我研究山东的龙山的黑陶,本身的外形就特别的简约,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陶器,它是纯素的,没有任何的纹饰,没有任何的彩绘,但是通过它的形状的克制,反而能体现出神性,这是我研究黑陶得来的一个感悟,用到画中,感觉这个语言还是比较成功的。下一步也会延续这个语言继续深化、继续做。”刘琦 隐蔽的角落 2022 纸本设色 70×140cm“《隐蔽的角落》这张是我画了一张风景,这个风景也是我小区里边,我每天都能看到的一个风景。这是一个消防拴,前面是一大片的冬青,我就把它归纳成一个像山一样的东西,前后做了点空间,把它做成这么一个左右对称的,从画面外进来一条管子,然后蜿蜒到地下,这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而且这里边灰色的地上的小草特有意思,虽然不名贵,但是它组成的点线面的关系就很有趣,包括小石子,包括上面的干树枝,都隐藏在大面积的灰色里边。与我现在这种心性有关系,我觉得还是要做一些东西沉下来,关注现实当中平凡的东西,从平凡当中找出一种美来。前面是我之前画的“欲望总是来自黑夜”那张画的一个延续,这个语言我觉得就是画冬青特别好,挺有力量,这里边和书法也有关系,很抽象的一个组合方式。”“有一天我看动物世界纪录片,就讲这个电鳗,威力很大,基本上它在水里边什么都能电,包括任何鱼、包括鳄鱼,它都能电,只要是鳄鱼咬住它就没跑,所以说这个鱼的力量特别大。而且它作为一个鱼,本身能发电,就是很神奇的一个动物,我对它比较感兴趣。也是用的最近的语言方式,包括边线的留白,留白的方式和石刻的这种边线的方式,和玉器凹线的方式是一致的。包括这种虚实,暗线的对比,我就把整个的东西放到黑色的基调里边,这样能把人吸进去,中国的文化实际上不是一个外放的东西,它是吸引你去看。中国画的力量也不是外放的,不是画一个东西让你感觉到视觉很震撼,应该是心理上读进去不能说震撼,是一种震动、感触,能够激发你潜意识、潜思维的共鸣,包括中国的诗、绘画、书法实际上都是这样,尤其中国的书法,古人的书法为什么好看?就是因为它是隐性的,他不是展厅书法,特别吸引眼球的那种书法。这是古人的一种特质。”“这件是我画了一只回头的黑狗,也是来自于我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景象,这个造型取了一动一静,本身是一个静的处理方式,就像是‘昭陵六骏’的浮雕,或者说是汉代的浮雕的一种意象。这种平面画的处理方式,一个是安静,一个是有装饰感,一个是有神性。所以说中国古人对动物的这种安排,怎么通过侧面的方式安排,是有他的道理的,为什么不画正面,不画3/4面,他是侧面,这是咱们民族的一个造型方式。身体往前、头在这儿回过来,造成了一个回转的空间。所以说能把气兜在画面里。前腿是安静的、后腿是动态的,这也是一个变化,尾巴过来之后,从这儿穿过来到这里,中间的也是刻意做的方式。这个耳朵简化成了一个桃形,眼睛尽量简化它的细节,通过形状的安排,能够表现出狗的坚毅、神性的东西。而且像这条线和李公麟画的那个马相似,李公麟画的那个马里边什么都没有,基本上内容都集中在马背的线条上,虚实变化,但是反而感觉那里边什么都有了,这就是他运用造型和线条的一种能力。”刘琦 公元前669年 2018 纸本设色 68×136cm“《公元前669年》这件是画的亚述文化中受伤的狮子,当时我研究中国的造像,慢慢追到了西亚,又追到了印度,追到了埃及,两河流域。当时做了一些语言的转换,我觉得这个画面特别有力量,这是一只受伤的母狮,虽然受伤但是还是挣扎着站起来的力量特别打动人。身上的这种血液没有把它画成水滴状,我就把它转化为线条,因为我的画面特质就是线条,平面感线条,就把它转化为线条。反而和画面的语言方式就统一了。下面留了一块一指宽的台子,如果是纯黑的画,空间就没有这么有意思了,留了这么一小块,能把空间给分割开来。这个语言很好玩。”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