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一旦完成,就和作者无关了。丁乙的作品,从汉字的经验出发,可以这样演义: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用普世的几何图形、数理逻辑来解析:水平线、垂直线、左右各倾斜45度的线,这四条线(丁乙称之为“十示”)中心对称地汇聚于一点、框定于正方形之中,成为基本元素。这可谓是最规规矩矩的图形,丁乙尽可能本本分分的一笔一划着,一笔接一笔,一幅又一幅,从1988年至今,几十年如一日的度过了。
十示 2021-12
椴木板上丙烯木刻
120x120 cm 2021年

生命的经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笔一划累积出来的“十示”系列作品,也是丁乙的体会一点一滴生长的过程。在绘/划“十示”的过程中,是灵感催生出“十示”,还是“十示”诱发出灵感,已经难解难分。在一幅一幅面世的作品中,观者看到的,是不断变化的形式。

十示 2016-B10
手工纸上粉笔、炭笔
500x1185cm 2016年
十示 2015-8
椴木板上丙烯木刻 480x240cm 2015年
十示 2019-13
椴木板上丙烯木刻
120x120cm 2019年
在不改变“十示”这个基本元素的前提下,丁乙前所未有的加入了点/短线,它们中心对称地坐落在“十示”各条线的末端或中端,成为既有格局中的活性因子。虽然有色彩、笔触方面的变化多端,但“十示”形象在四面八方的均质覆盖,是既定不变的秩序。点/短线却时有时无、或大或小。它的出现,让画面的灵活性大大增强,又因为栖身于规矩中而不颠覆“十示”的既有形象和秩序。
十示 2010-16
布面丙烯 140x200cm 2010年
多个方面、层次的丰富变化,显露着丁乙的视觉语言能力。“十示”和点/短线的形象、色彩、笔触,以及多层的底色,成为他的符码,他如同作曲家或软件工程师般精心编排和即兴变奏,呈现出巧妙的奇观,层出不穷。这些充满视觉魅力的画面,又多重折射着丁乙在新情境中的感受和推想。
十示 2019-1
椴木板上丙烯木刻
240x240cm 2019年
十示 2018-2
椴木板上丙烯木刻
366x732cm 2018年
这些作品,从原理、规则方面呼应着这个繁盛、疾速的时代。全球范围内,数据、算法的方兴未艾,让物质和信息几何级的陡增,世界被叩开更多维度的门户,当代人在自觉和不自觉间迈入前所未有的高度复杂性中。这些作品,也是艺术家在本土情境中对开放的呼唤和赞美。开放中,自由意志、创造才华才能顺畅流动,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江大海中。在开放的动势中坐享其成的人,维护和助推开放,才能继续分享成果。
将承载于表象(appearance)之中的真相(truth)抽象(abstract)出来,这种理念,丁乙和抽象艺术的前辈大师们是一脉相承的,虽然所处情境和美学语言各自不同:“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康定斯基);“我想要尽可能地去接近真实,抽象出万事万物的基本”(蒙德里安);“表现飞翔的感觉……金属声音的感觉……无线电报的感觉”,转达运动和排斥的感觉,从“外空间来的神秘‘波’的感觉”,甚至是“非客观性”的感觉(马列维奇)。
丁乙选择的“十示”,来源于笛卡尔坐标系(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也称直角坐标系。二维的直角坐标系,还可以推广至三维空间和高维空间 (higher dimension)。肉身直觉的世界是混沌杂乱的,笛卡尔坐标系来源于先验的前提,即自有永有(I AM WHO I AM)的造物主,笛卡尔称之为“第一推动力”。抽象艺术的大师们,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马列维奇、罗斯科、纽曼……用各自的语言方式孜孜不倦接近的,也是这神奇的能量。这种努力方向,蒙德里安言说道:“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造物主统一的绝对境界。”
十示 2017-9
椴木板上丙烯木刻
366x242cm 2017年
身处无常世界,心系“十示”坐标,一以贯之,常画常新。这漫长的经历中,遭遇外界和扪心自问是频繁转换的。对“十示”的认知和日复一日的具体涂划,在相互给力和互相印证着。这多年如一日的坚持,积淀为心底定见,它是经验、理性、超理性的信仰的有机融合,恰如“十示”的本体属性。“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圣经·雅各书》1章6节)疑惑不定的人和一日曝十日寒的人,得到的是什么?
2021年8月20日于北京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