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声音的波动显出形状,
当气味的飘散泛起音浪,
当不同的感官被同时点亮,
我们的感受会是何种模样?
“通感”是文学中的修辞手法,意指将人体不同感官的感觉相互联通所产生的感受。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之间也有着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共性,正如人们对建筑艺术与音乐关系的看法—“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流动的音乐”。当不同艺术形式使身体各感官之间产生联觉时,通感便悄然发生。
“音乐的形状——通感之旅系列展”是由国家大剧院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推出的综合类艺术展览。本次展览开启一场打通感官的艺术实验,由大剧院选取中西方经典音乐片段,并邀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师生与调香师根据曲目的调性和内涵进行跨领域的艺术创作。双方团队历时半年多,最终完成九部动画片以及一套独特的“馨·声—声香二感共振体验装置”,旨在让观众深度体验不同感官被同时触发的独特感受。



塔尔奎尼奥·梅鲁洛(1595~1665)是巴洛克早期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管风琴家及作曲家,是威尼斯乐派非常重要和活跃的成员,他对于教堂音乐和器乐音乐的发展都有杰出的贡献。梅鲁洛的作曲技法富有创意,被当时认为是甚为激进而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夜莺》完成于1615年,是为四至八支竖笛(或同类管乐器)而作的坎佐纳风格作品。这类体裁多应用于16~17世纪,充满了模仿性的复调段落,以及应用变奏手法。彼此追逐的卡农不禁令人联想到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人间乐园》,仿佛在梦中千奇百怪的万物都活动起来……

彼此追逐的卡农,充满模仿的复调,
如博斯笔下的怪诞,对现实生活写照。
动画创作者:
王惠/白羽/徐佩仪/陈选/刘欣怡/刘一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被认为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管风琴家、作曲家,以及近代音乐之父,他的音乐是巴洛克时代音乐艺术巅峰的标志。这部《C小调协奏曲》完成于1730年,除了双羽管键琴的版本,小提琴与双簧管的版本也非常受欢迎,由弦乐队及数字低音协奏。巴赫非凡的对位技术在乐曲中构建出令人信服的结构,和声化的复调则带来了不可遏止的动力性,音乐充满了逻辑力量与建筑般的美感。

严密又充满逻辑的复调,
饱含着不竭的动力和神圣庄严的力量
动画创作者:
范宸语/马晓曦/张睿潇/何雨昊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的创作是音乐上古典主义风格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他让主调音乐的地位得到确立,形式与情感达到了完美平衡,音乐结构严谨而富有逻辑。莫扎特仅有两部小调性的交响曲,第二十五号交响曲便是其一。第一乐章一开始的阴郁氛围和切分音节奏,奠定了浓郁的戏剧性基调,激动不安的情绪结合了富于节奏锐势的动力性因素,这在莫扎特此前的交响曲创作中并不多见。

大幕拉开,生命启航。
历经坎坷,走向希望。
动画创作者:
崔青洲/陈吉/杨耀华/胡蝶/何嘉琪/罗梓竹/叶惠荧

奥地利作曲家胡戈·沃尔夫(1860~1903) ,一生潦倒,后期靠写音乐评论勉强度日,1897年失去理智,1903年故于疯人院。沃尔夫的音乐和他巨大的才华直到20世纪中叶才逐渐为人们所重新认识。他的创作中受瓦格纳影响的印记非常显著,交响诗《彭忒西勒亚》是在李斯特的建议下谱就的,而脚本来自德国大文学家克莱斯特。沃尔夫的敏锐和细腻的写作完全是出自天赋,精致的配器,色彩斑斓、模糊而又迷人的和声,带有明显幻想性因素的音乐,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在此也获得了鲜明的展现。
温柔而梦幻的曲调意境,
明媚而温柔的视觉色调,
精致、斑斓、模糊又迷人的氛围,
宛若进入了少女充满幻想的梦境

动画创作A组:
谭琰/陈杨/李舒祺/梁紫绮/贾博添

动画创作者B组:
舒俞菡/李西单/邓琰轩/高瑜婕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1874~1934),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巨著《行星组曲》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需要极为庞大的管弦乐队来演奏,共有七个乐章(不包含地球和当时不为人所知的冥王星)。不过这部作品和天文学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更像一部精神之旅。海王星是当时人类探测到的最为遥远的太阳行星,霍尔斯特以钢片琴、竖琴和合唱营造出涵淡渺远的深空意境,音乐明显受印象主义风格影响。

光影流转,视角变换;
静默的物质,消融弥散;
它们消散至宇宙,
走向另一种永恒,
宇宙揭开自己神秘的面纱,
展示了悲悯与包容。
动画创作者:
党晗/李安琦/谭茗谦/江子一/严梦彤

史蒂芬·莱奇(1936~),美国作曲家。《钢琴相位》完成于1967年,为两架钢琴而作,是他“简约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作品只有三段素材,以不断重复的循环材料(Loops)构建整曲。在两架钢琴上,开始的速度完全一样,而后速度的微妙差异而形成“相位”(Phase)逐渐相差,音符错落碰撞的奇异效果。当前,这部作品常由两架合成器或者两架马林巴演奏。

在Loops上扬中降落,在Motif降落中上扬。
在错位的人间里游走,带着失格的四季起航。
人们总会在秩序中失控。
混乱总会在移相后归元。
动画创作者:
王一平/姜成霖/孙艺宸/金艺真/曾奕琳/刘叶宁/陈彤琪/肖思若

古琴曲《流水》,最早见于明代撰成的《神奇秘谱》,今版为清代张孔山所传。《流水》充分运用“滚、拂、打、进、退”等指法及上、下滑音,生动地描绘了流水的各种情态。唐李冶有诗作注:“巨石崩崖指下生,飞泉走浪弦中起。初疑愤怒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1977年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旅行者号”探测器,携带了名为“地球之音”的镀金唱片,其中便收录了琴曲《流水》,承载着人类与宇宙星系文明沟通的使命,飞向太空深处。

古人削桐为琴,纳自然万物之声。
今人以光影绘形,赋传统以新生。
动画创作者A组:
陈安妮/ 王庆雯/朱祎玮/叶佳璇

在绚烂烟火中感受秩序,
于热闹尘世中寻找安宁。
动画创作者B组:
满晨/严天泽/李晨/马千里/张荣宇/常雨晴
馨·声—声香二感共振体验装置

设计方:维维尼奥香氛艺术馆 VIVINEVO PERFUMERY
“馨·声”设计灵感来源于对抽象的、流动的音乐形态的有机模拟。通过音乐播放设备和闻香装置的空间组合,观众可以在倾听不同乐曲的同时,闻到调香师对应乐曲创作的香气,从而获得嗅觉与听觉的通感共振,感知声音与香气带来的双重沉浸式感官体验。



9月23日起,
凭一张参观票,
即可到剧院开启这一场“通感之旅”,
去感受颜色的温度、
声音的形象、
冷暖的重量和气味的锋芒。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