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豆,高19.2厘米,口径17厘米。带盖,盖顶有喇叭形捉手。器为直口,圆腹,两侧有环形双耳,下承喇叭形高圈足。通体错金夔龙纹、莲瓣纹、垂叶纹、斜角云纹等。错金纹饰细腻,工艺精湛。
金银错技术是一种起源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时期的金属装饰技术,主要用来装饰青铜器,其制作工艺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凸的纹饰或字形,再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用厝(错)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艳。汉代以后,青铜文化逐渐停滞不前,转向实用化发展,那些华美精致的纹饰和器形,也成为了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分水岭墓地出土多件制作精美的错金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错金器的宝贵物证,有很高的技艺价值。
豆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食器,又兼有礼器和明器的功能,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陶豆,进入青铜时代后,大量成组套的铜豆开始出现,豆也就成为青铜器中重要的种类和器型。豆最早用于盛放黍、稷等粮食,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国语•周语》:“觞酒,豆肉,箪食”,可见先秦时期豆还是主要以盛放肉食为主。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使用时,豆按尊卑长幼,亦有数量多少之分。
长治分水岭墓群是山西一处著名的古文化遗存,位于长治市城区的角沿村石子河畔。1954年至1972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长治市博物馆等单位为配合基本建设,在分水岭墓地先后进行了多次钻探和发掘,共钻探发现墓葬600座,选择性发掘了其中270余座。这些墓葬主要为东周墓,时代从春秋中期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晚期。该墓地约有93座墓葬出土铜器,主要包括容器、兵器、乐器、车马器、杂器等5类,约有57种器类,共1985件。长治分水岭的墓地反映着春秋至战国时期,长治地区赤狄家族墓地的变化以及墓葬制度的延续,表现了这个家族的由盛变衰的过程。不同文化类型器物的在同一墓葬群中的并存,还反映了上党地区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是一处研究古代上党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实物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