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当/代/艺/术

Art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七年之"痒"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7年,

不长不短,不远不近,不痛不痒,不离不弃。

那些我们一起成长的艺术家们,你们都还好吗?

未来的青年艺术家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从无到有,从后往前,从我们到你们,

我们没有几个7年,

但我们有很多永久执念,这就是ABI的意义。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No.1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李青|LI QING



李  青li-qing.net   


1981年出生于浙江湖州,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2年起 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中国杭州、上海




个展与个人项目


2021年  灯塔与摇篮,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20年  陈列与重现,坪山美术馆,深圳,中国

             放大,阿尔敏·莱希,伦敦,英国

             东边乐园,艾根画廊,柏林,德国


2019年  后窗,Prada基金会荣宅,上海,中国

             李青:自我修养,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7年  李青:海景——2017纽约弗里兹博览会Frame单元,纽约,美国



2016年  李青个人项目,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中国  


2015年  八间套,阿拉里奥美术馆,首尔,韩国               

             大教堂,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4年  放大——李青个人项目,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歌德学院9平米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3年  若比邻,Leo Xu Projects, 上海,中国


2012年  交织,东方基金会,澳门,中国


2010年  飘零,Tomás y Valiente艺术中心(CEART),马德里,西班牙


2009年  重影,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帷幕,汉雅轩,香港,中国



2008年  重影,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6年  大家来找茬,F2画廊,北京,中国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大家来找茬·晴朗的早晨(两图有五处不同)

Spot The Difference • Fine Morning (There are 5 differences in the two paintings) 

布面油画、丙烯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150X120cmX2 2022,6-7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高速静物 Highway Still Life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50X200cm 2022,6-7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孤独图书馆 Lonely Library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67X56X3cm 2022,4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几何之舞Geometric Dance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67X56X3cm 2022,4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邻窗·双子灯塔酒店 Neighbor's Window·Twin Lighthouses Hotel 

古董木窗、油彩、有机玻璃 antique wooden window, oil paint, plexiglass 157.5X90.5X10.5cm 2022,1-3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六座灯塔 Six Lighthouses

 古董木窗、油彩、有机玻璃 antique wooden window, oil paint, plexiglass 156.5 x 93 x 9.5cm 2021,11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卵形结构(北京望京SOHO)

 Oval Structure (Wangjing SOHO, Beijing)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69X56X2.5cm 2022,5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呢喃的蛋形 Mumbling Ovals

 油彩、丙烯、油漆笔、亚麻布、木板、画框 oil paint, acrylic, paint markers, canvas, board, frames 150.5X142X6cm 2019,9-2022,7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时髦的石头(灰) Pop Stone (Gray)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69X56X2.5cm 2022,5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时髦的石头(绿) Pop Stone (Green)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69X56X2.5cm 2022,5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我们的巨蛋(镇江东方伟业广场) Our Giant Egg (Zhenjiang Oriental Weiye Plaza)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69X56X3cm 2022,3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我们之间的海 The Sea Between Us 

亚麻画布、古董木窗、油彩、漆、有机玻璃 canvas, antique wooden window, oil color, paint, plexiglass 72X122X3.5cm 2017-2020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小蛮腰(广州塔) Tiny Waist (Canton Tower, Guangzhou)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69X56X2.5cm 2022,5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悬浮的银行 Levitated Bank 

布面油画、UV打印 oil on canvas, UV printing 67X56X3cm 2022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扎哈的球(北京银河SOHO) Zaha's Ball (Galaxy SOHO, Beijing)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69X56X2.5cm 2022,5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No.2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郭熙|GUO XI


郭 熙

1988.3.9


1988年生于江苏盐城,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毕业后作为驻地艺术家前往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驻馆两年,2015年获得纽约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郭熙关心人们认知世界时所依赖的意识形态, 他將艺术家的工作比喻成一种“穿刺”, 刺破意识形态坚固的外壳, 从留下的孔洞中窥见“真相”。对于他来说, 艺术形式只是传递观念的载体, 他广泛使用装置、绘画、表演、雕塑、文本等多种形式来寻求最准确的表达。



教育

2013–2015 纽约大学, Studio Art MFA

2006–2010 中国美术学院, 新媒体艺术系

2003–2006 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驻留

2011·1–2012·12 荷兰皇家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 阿姆斯特丹


展览


2022

“命运的缺席”, chi K11美术馆, 上海


2019

“生活应用”, 昊美术馆,上海

“艺述:85后的八五——中国当代艺术新世代”,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


2018

“大航海:第七个预言”, 香格纳画廊, 上海

“路过此地”,Vanguard Gallery, 上海

“以12月12日作为理由”,想象力学实验室,杭州

“在场”,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闲散者的广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滚动中的雪球”,南京艺术学院,南京


2017

“例外状态”,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掩体·对白”,掩体空间,北京

“zip”,今日美术馆,北京

“半截门”,喜玛空间,上海

“疆域-地缘的拓扑”,OCAT 上海馆



人出生后睁开双眼的一刻便注定成为了一位观察者,开始观测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观看是一个终身事业。

----郭熙

 



2014至今大航海项目


大航海---是我与张健伶发起,由杭州想象力学实验室支持的长期创作计划。14年我们编写并发布了12个的预言,而后踏上了漫长的见证预言的航海旅行,沿途收集物证和故事带回大陆,我们试图在虚构和现实的边缘展开工作,为观众呈现一个由艺术作品、物件和文本组成的叙事迷宫。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预言发布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预言发布--2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有小胡子的年轻人--水妖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有小胡子的年轻人--水妖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芳名考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芳名考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圆周率日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圆周率日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圆周率日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一个倒错的人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一个倒错的人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第七个预言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第七个预言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第七个预言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第七个预言



堕落者的燃烧残渣

Ignition Residues of the Fallen

这件作品源于与另一位艺术家童义欣的一次创作实验:把一本侦探小说《橡皮喇叭》从中分开,我与童义欣各分得半本小说,然后各自阅读,尝试从这半本小说出发进行创作。

 

罗伊·韦克斯从三十年代开始创作《悬案科》系列犯罪小说,他虚构了一个专门调查无头案的部门,归档不可靠的证据、线索、情报,猜测证物、当事人、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依靠机缘来识破犯人赖以逃避逮捕的侥幸手段,以错误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橡皮喇叭》是悬案科采用反科学侦探法的第一个例证,作者在篇首道出结局,尔后促成案情近乎荒谬的反转,橡皮喇叭作为谜团的中心,穿梭在角色与事件中,在日常物与证物的两种状态间相互转换,形成了诸多偶然性的交点。

 

小说中从错误证据入手却因机缘巧合破案的故事逻辑令人觉得有趣和匪夷所思。我尝试制造一些无意义的物品去对应和复原小说中收藏无头案证物的black museum。再把这些形态复杂却实际没有逻辑的物品剪影用针笔刻画到一系列案件现场图的底片中去,尝试创造一个在场却意义可疑的奇怪物品展台。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堕落者的燃烧残渣

Ignition Residues of the Fallen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艺术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观测的工具存在。这种观测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内的自我审视,另一个是向外部世界的探索。

                                                      ------郭熙



Reenactor

再临者


⽂/郭熙


翻译者是摆在我和作者之间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工作时应该尽可能得透明,静悄悄的,不发出任何声响,以一种消失的方式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使人出戏。当电脑适配器插入插座时,“啪”的一声,迸发出一道白色电火花,产生一个震感,通过适配器传到你正握着它的手上。这不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这是一个难以消除的bug。在把插头插进插座的这套动作中,这道闪光、震动、“啪”或是“啵”都是多余的,让这套动作无法完美。如果它每次都出现,或许我可以把它算作这套动作的一部分,但它只是偶尔来那么一次,给你一个惊吓然后销声匿迹一段时间。你根本抓不住它的行为规律,所以也许应该往好的方面想,那个声响有点儿像拍电影的时候打场记牌的声音,插入你的适配器,“啪”,人生的下一个镜头。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在读一个译本的时候,翻译者的突然现身就像这恼人的闪光。比如第127页下面的注释“ ①菊芋,文名洋姜,一种块茎植物。”,“文名”这个词很可疑,或许应该是“学名”,但“洋姜”较之“菊芋”实在更不像一个学名。这让我有点困惑,我打算放过这个不起眼的震动,继续往下

读。继续读了半页,我便掏出手机在浏览器里开始搜索“菊芋”,第一条百度百科显示“菊芋,又名洋姜......”。我花了点儿时间想象了一下译者翻译这个词的过程,又是如何不小心地把“又”错打成“文”。但又或许是出版社某个员工在校对时出了问题,我不太清楚其中的程序。反正这个错误被放了过去然后出现在印刷机的印版上,最后来到我的面前,发出“啪”或者“啵”的一声、电火花以及震动,把我从小说里震了出来。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第003页 “② 伦敦南部一地区。”,

“③ 伦敦北部一地区。”;

第007页 “① 伦敦南部一地区。”;

第027页 “① 伦敦中部一地区。”;

第048页 “② 位于伦敦市中心……”;

第079页 “① 伦敦市中心西部的一处街区……”;

第098页 “① ……,位于伦敦西南部。”,

“② ……,位于伦敦东北部。”;

第111页 “① 伦敦的著名富人区。”;

第116页 “① ......位于伦敦。”;

……

这些注释让我感到荒谬,虽然煞费苦心。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8月25号早上7点半左右,我醒来开始查找能够替代地毯的材料。前一天地毯公司的报价让人难以接受,而且我希望是一种硬质的材料出现在展厅的地面上,而不是踩上去无声的圈绒。我在淘宝上找到这种PVC地板革—免胶水自粘石纹塑胶地板家用加厚耐磨防水防滑地板,“PVC地板属于多层复合结构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安装时不需要用水泥沙子,减低楼层负荷并节省金钱和时间,是现代装饰的理想选择。表面有纯PVC耐磨层和PU图层保护,具有耐磨,环保,防水,防滑,防蛀,阻燃,静音,弹性好,易清洁,好保养等优点。”我仔细阅读关于该产品的描述,“免胶水自粘”,只要撕掉背面的隔离纸就可以直接粘在地上。“压敏胶”作为“技术优势”出现在描述其自粘特点的段落里,“粘之容易,揭去不难,剥而不损,越踩越粘”。我开始想象这首诗的作者的教育程度,写完之后他也许颇为得意,甚至他可能还通过这首诗暗示了一种完美的两性关系。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压敏胶”这个词引起了我的兴趣,它让我觉得陌生,就像“文名”,又透着一种科技感。这种词汇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让你幻想这种科技感,就好像樱桃要叫成“车厘子”。“压—敏—胶”到底什么意思,对压力敏感?总之,一种胶水,它如果有“敏感”的能力,就一定是高科技了,显示了一种情商,是一种高情商的产品。8月25号中午11点左右,我在去往画廊的出租车上看书。第070页,“每画完一张,我就把它们用蓝丁胶粘在客厅的墙上”。“蓝丁胶”后面加了注释,当然这是翻译者安排的,做翻译竟然得判断大多数读者的知识水平,然后凭感觉给一些词句加上注释。这个判断绝对是模糊的,因为没有数据会告知有多少读者知道“蓝丁胶”或“布里克斯顿”是什么。没人知道常识的边界在哪里,总有人觉得多此一举,比如我,我当然知道什么是“蓝丁胶”。这个注释又让我闪断了,白光,“啪!”,我倒要看看他如何解释“蓝丁胶”。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① 一种压敏型黏胶材料”,我心头突然过电似的麻了一下,那道白光,那恼人的闪电终于击穿了我,然后这种麻刺的感觉向全身蔓延开来。在同一天的7点和11点两次遇到一个此前从未谋面的词,这一定不是一个巧合,它暗示了什么,是什么?身体似乎瞬间分泌了微量的多巴胺或是其他什么物质,我坐在出租车上感到一阵眩晕。我开始回想类似的经历,小学某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强烈地想吃青椒炒肉丝,到家的时候妈妈刚好做了一碟端上餐桌;上个月坐

上一辆优步发现是一周前的同一个司机;前两天纽约曾经的室友突然发图片过来,内容是海鲜市场,然后说“西贡”,当时我刚从一家叫“西贡妈妈”的餐厅走出来;在一个公园的入口和出口碰见同一个乞丐,以同一句台词向我讨钱......类似的巧合时不时就会在生活里出现一下,每次都让我一阵眩晕,有什么东西被重复了,青椒肉丝、优步司机、西贡、乞丐的台词……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我要深究一下这眩晕的感觉。我们对时间的感知通常是线性延伸的,重复的内容弯曲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在一根直线上出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点,感知试图把这两个相同的点重合起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打卷,把两点之间的线段掰弯形成一个卷曲,一个环。这么想着,自己的记忆密密麻麻地卷曲起来,就像圈绒地毯。思维顺着这道卷曲运行,感知开始旋转,旋转令人眩晕,不管是在物理还是精神层面上。就像一台滚筒式洗衣机,一个漩涡,重复性让现实飞转起来,不断地被甩干。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白昼,“alldays”,全是白昼,日光灯24x7式的永不熄灭。我站在一家好德便利店里,“圏绒地毯”,我脑子里冒出这个词。每个货架分为X,Y,Z轴,X轴是横排:阿萨姆奶茶-炭烧奶茶-东方树叶-柚子绿茶-立顿柠檬茶-尖叫-水动乐...Y轴是竖排:利趣美式咖啡-红牛-嘉士伯-三得利清爽...Z轴是纵深,摆的的是同样的商品,或者说是几乎一样的商品,唯一的区别是包装上印刷的保质期。这让Z轴的商品如同一个的时光机,生产于今天-昨天-前天....


我从冰柜里取出一罐朝日生啤,这是这一格里的最后一罐,我把它抠出来,就像在别人精心构建的拼图中抠出一块拼图板,使这里出现一个黑洞。我打算走到500米外的另一家好德,因为想看看另一家的货品排列。X轴:阿萨姆奶茶-炭烧奶茶-东方树叶-柚子绿茶-立顿柠檬茶-尖叫-水动乐...Y轴:利趣美式咖啡-红牛-嘉士伯-三得利清爽…一模一样,我有点眩晕了。


但这个时候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赶紧疾步走回原来的那家店,果然,那个被我抠出来的缺失的朝日生啤已经被其他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罐子给填补了起来,现在这个拼图又变得完美了。


似乎有一场隐秘的仪式,昼夜不停地在这个最小规模的极昼空间里重演。物品的拼图不断地被抽走,又被以同样的方式填补起来,这个仪式昼夜不停地在进行着,沉默并充满默契。此刻眩晕的感觉以更加强烈的方式袭击了我,这里的每一个物品都是重复的,每一个物品都卷曲了时间感,我的身体就像被卷入一个密布漩涡的湖泊,从这个漩涡中卷入又从另一个漩涡中被喷出。


就像“圈绒地毯”,在便利店中或者超市里,现实被螺旋地编织在一起。我回想起来高中的时候陪好友尹作飞逛家乐福,他把双手插入米缸中,然后扭过头来告诉我:“这里让我有一种活着的感觉。” 我带着我的朝日生啤离开了好德,因为我怕我还没有喝就会晕倒在那里。回去之后我就在考虑如何以另一种隐秘的方式参与到这个仪式中。我决定编辑一个脚本,以不被察觉的方式在不同的便利店里重复上演。我在路上这样想着,然后被绊倒了,摔断了一颗牙齿。我爬起来,发现绊倒我的是一截柱状的混凝土,是水钻机打孔后出现的一截多余的材料。我想象着水钻机高速旋转的画面,水拌着粉末变成灰色的泥浆不断旋转深入,这截多余的柱体就像是从混凝土中取出的一截固态的漩涡。“固态漩涡”,这很棒,我把它抱回了家。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Sanctuary  Shop


郭熙试图在这里将“法外之地”赋形,以简易的建筑结构对于“悬置/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场域进行勾勒——例如宗教团体所仰赖的神权、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如何对现实文明的进程加以更改,或互为干涉的。当我们试图对“介入”、“冲突”、“模糊”和“隐秘力量”进行不确切地推敲时,就已经身处在一个因“信仰”而牢固建立的共同体,寻常物件在神圣空间里作为“法外开恩”的象征物,是隐秘力量的一次显灵。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出于宗教教义层面所理解的“公正”,没有一个被遗弃在教堂门前的遗孤不会被垂幸。“庇护所运动”(Sanctuary Movement)在上世纪80年代便被书写入美国的历史:内战期间,宗教社团为大量涌入的中美洲难民的提供庇护;在今天,新的移民政策所带来的震荡再次激活这项运动,天主教堂、犹太教堂、清真寺等宗教场所都成为了非法移民聚集的安全地。面对恐慌,“圣殿避难”作为一种紧急的道德行动,依然在神的领域得以行使。宗教空间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庇护所,撬开法律条款之间的圣地之门。建筑结构的局部在此作为线索,为“法外之徒”开辟一处脱罪之地。负罪之人、逃亡者、奴隶或非法移民降临现场,在法律与神权的冲撞之间留下的痕迹。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No.3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金亚楠|JIN YANAN


金亚楠


金亚楠感兴趣于局部语境中的对话关系。早前他以参加艺术小组或群体性创作为途径,探究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随后又尝试进入公共事业当中工作,在社区设计、城市规划中探寻各层级之间因由错位逻辑引发的协商失效。近几年,他更关注个体或群体单元在共谋机制中呈现的差异化表现。他通过架构一类针对体制的隐喻化设计,加强单元间对话的可能性及相互的侵略性。目前,他的这类设计一部分透过其作品的叙事线索及空间设计来呈现,另一部分则通过长期的项目策划工作展开。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2013年至今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跨界雕塑工作室,跨界雕塑研究所负责人

2017年发起铜场计划,担任总策划人



奖项


2020

入围华宇青年奖



个人项目

2021

吟游魔术师,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上海

2020

流动的间隔,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广州

2019

来和去,想象力学实验室,杭州

2018

在无尽的围绕中实时生成,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策划项目


2017年发起铜场计划

本计划是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支持,并长期致力于开拓艺术院校为背景的多维度艺术计划。

www.Tproject.cn


2016-2018小卖部杭州

本项目由赞助人支持,两年间在杭州策划了“鱼市”“人体课”“野集”等多项非盈利艺术项目。

https://mp.weixin.qq.com/s/VJ3VtqksBYqgs5Ea_oSeSg





15-17年在放空,没做作品。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摸平的双脚


青铜、黄铜

右脚24cm×15cm×9cm

左脚 10cm×15cm×5cm

铜条 140cm×5cm×0.5cm

整体尺寸 140cm×60cm×9cm

2019




赞美和唾弃似乎是一致的,都让人由此获得什么。这种结构来自一种彼此间的默契,此间的协议有时会被暗示出来,但是起起伏伏,吞吞吐吐,也不明显。比如一张被摸光的石床,一个被摸光的面容,一双被摸平的双脚。一种形象被确认往往要通过这种彼此间的默契,需要一种形成默契的结构设计,这种设计普遍地出现在我们周围的日常之中。



我感觉时而胡来,时而正经,多花点时间就可以了。以前觉得多变是一种不稳定,现在看来这点其实帮了我挺多, 回避了很多不必要迷信。

                                                                     ---金亚楠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斯坦丁

 

艺术家把体量庞大的“公共雕塑”用“碎片”的形式置于“碎片化”的展线中,代表了象征固定的、永恒的公共雕塑的对立面,“巨型”的雕塑作品也可以拥有其独特的“流动性”,《斯坦丁》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自足。

 

聚酯泡沫、镀锌钢、镜面黄铜板

14组 单个框尺寸110cm×100cm×89cm

总体尺寸可变

2019

 

展出履历

2020  华侨城盒子美术馆 广州

2019 想象力学实验室 杭州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被确立的


三年前,盒子美术馆由残旧的市民中心改建而来,原建筑是“亭”的形式,因此,建筑物里的柱子是承载重量的关键,而展墙均为后期添加。这些如丛林般的石柱成为了展线中的阻隔与拖累。《被确立的》就是这些石柱被等距地漆上了黑与白,在看似极少主义的形式下,金亚楠藏着更深的思考,柱子让我们感受到空间的本体,也让我们从那极具形式感的间隔中体会到监禁、规训与权力,石柱本身代表了这块地域的历史,在逻辑时间上跃过了“馆”的文化框架,在客观条件下贯通了“墙”的地理限制。石柱是建筑、是作品,也是空间中的一把标尺。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墙面漆

尺寸依据建筑可变 

 

2020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夫妇像局部


树脂着色、多层板、不锈钢、漆

300cm×210cm×140cm

头部、底座凹陷尺寸参照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跪像

2020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摸光的头颅2020 

 

椴木、漆;63cm×40cm×45cm;6+1AP (1/6)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吟游魔术师

2021 

金亚楠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地点、演员、剧本、道具



因为这件作品只能在现场偶遇,所以我决定在这里只呈现作品的发生地点、演员、剧本、道具。如果你喜欢这个作品,也可以去到这些地方,找到这些演员,并再一次表演。


2021的秋天,金亚楠邀请了多位魔术师在上海的新华社区里共同游走,他们共同设计了多场魔幻的街头表演,这些表演的内容和这个社区的历史相关,也和这里的间隔感有关。这些差异于日常常识的魔幻设计,让那些居住于此或者途径此地的人,有机会通过发现和偶遇来获得一种差异化的个人社区生活,或许这会成为一类关于此地的未来记忆。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记忆一:古法华浜的上班族 

地点:上海市法华镇路沿线

每周一的傍晚,那个上班族喜欢在下班后来到这条路上,闲逛中在柏油路面上钓起一些鲜活的鱼,然后放进自己的公文包里。见到他的人都明白,这就是一些把戏,是预先藏在身体某处的鱼,可他们依然期待下一次把戏的上演。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记忆二:古法华寺和牡丹花

地点:上海市法华镇路上海交通大学门外

从星巴克往前走,再拐个弯就是古法华寺的遗址,也许用咖啡也可以培育一朵牡丹花?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记忆三:冰冻的俱乐部泳池

地点:上海市上生新所


穿白色衬衫的人从俱乐部的户外生活商店里购买了一个雪拉杯。这是一种金属钛制作的户外用具,买来前这只杯子和一只印有野鸭子的杯子一起被摆在货架上。在城市里使用这个杯子似乎可以获得一种别样的生活体验。白衣男取出一条不符合这种生活格调的白色绳子绑在了这个精致的杯子上。这条绳子是他先前从这个俱乐部外部的五金小店买来的。此时,这看起来似乎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计划的序幕。接着他坐到一个被作为历史保护对象的马赛克泳池边,这个位置被他精心策划,因为没有保安会发现他将舀起一杯游泳池水。然后他把雪拉杯里的水倒入池边餐厅的绿色玻璃杯里,这些水随后凝结成冰霜。这就是这场计划的终点,但是变化的太快,以至于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何况也没有人看见。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记忆四:三种颜色的周末

地点:上海市上生新所、安西路、法华镇路


在某一个周末,有三种颜色在这个地方同时出现,这成为了那个周末新出现的特征。有人取出三种颜色的纸巾来猜你心中所想。有人带上蓝色的手套从红色的袋子里取出一个黄色柠檬,切开柠檬会出现一枚你的戒指。有人可以把喷泉的水变成三种颜色。有人扮演为小丑,手持由三种颜色的地球仪以及衣架组成的法杖。他转动着地球仪,让你指向地球仪上的一处地点。那一处的颜色会从你的体内汇聚到你的指尖并成为一束光。他会告诉你,你本就该属于这一个颜色。这些人让每个人都相信三种颜色的出现可能会是一种暗示。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二十世纪初期,上海的西区曾是一个给予少数人想象力发挥的地区,地产开发商委托拉斯洛邬达克为购买者定制多种多样的别墅,也让外国人在上海拥有了美国庇护下的土地许可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这里又曾是上海重要的工业区,制药、造丝、油脂,每种工厂排放着不同颜色的烟雾。从过去到现在,这里都有着梦幻的颜色。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记忆五:不合理的平衡

地点:上海市番禹路、法华镇路


从街边咖啡馆路过,或走进街角的那一家书店,又或从喜士多超市的大落地窗望进去,你会发现一个人随手拿起身边的东西,并且逐一将它们搭建起来,形成一个不合理的平衡关系。但这种不合理并不影响四周的消费进程。就好像历史中的偏差和历史的进程关系。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新华路早前被叫做安和寺路。这条路修筑于1925年,属于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安和寺路这个名字则音译自1832年那个首次带领船只闯入中国长江口的英国人阿美士德公爵(William Pitt Amherst)。随后他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也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对华策略。



合作表演者Co-performer

 

周舫Zhou Fang

中国杂技家协会 理事

上海杂技家协会 理事

上海市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 理事

第六届金手杖奖魔术比赛 近景冠军

上海绅逗逗文化 创始人

Director of Chinese Acrobatics Association

Director of Shanghai Acrobatics Association

Director of Shanghai Federation of New Artists and Artists

The 6th Golden Cane Award Magic Competition Close shot champion

Founder of Shanghai Shendoudou Culture

 

李亚丰Li Yafeng

蔡振杰Kevin

张翃Zhang Hong

刘啟蕾Liu Qilei

殷逍宇Yin Xiaoyu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No.4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刘佳玉|LIU JIAYU



刘佳玉 

1990年出生于中国辽宁

2014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同年组建刘佳玉工作室,致力于对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研究。


大自然中自然的反射性促使她的创作一直在试图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多重关系,探究人们所持有观察自然的各种视角,探索数据源作为本质线索成为物件网络中的交流节点在不同的场域间互相穿梭,遭遇,排斥,渗透与融合。在不断更新的媒介下,使用装置作为输送与反馈的端口进行对虚拟场域与现实世界的探讨,通过空间的拼贴与置换从而引起观众的行为反应与情感共鸣,这使得她的创作本身永远处于人们的“再创作”中。


2017年与2018年她曾入围Lumen digital art艺术奖以及Aesthetica art 艺术奖,2020年福布斯中国U30,罗博报告年度青年艺术家,嘉人突破女性大奖,LohasGWP100.她的装置和影片在国际上被报道于CCTV-9,ITN N2K,Inhabitat,Dezeen,VICE,Arduino,Designboom,Fubiz,Global times等。作品多次参展于V&A,Watersman Art Centre , Helen Hamlyn Centre ,英国约克美术馆,UCCA Edge ,香港K11艺术中心,何香凝美术馆,宝龙美术馆等,并参加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伦敦艺术节,广州三年展,成都双年展,伦敦动态艺术博览会,伦敦设计节以及伦敦时装周等.她的作品不仅曾多次介入公共空间的艺术项目,并与众多品牌进行不同形式的艺术委托创作。



参展经历-部分

2022 未来出走  .   媒介,形式与愿景   .  千渡长江美术馆 .   山西 . 

2022  集光片羽  . UCCA Edge . 上海  . 中国

2022 虚极静笃  .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   威尼斯 . 意大利

2022 “再黎明, 再黄昏”沉浸式体验空间 . 上海 . 中国

2021 成都双年展. 天府艺术中心. 成都 . 中国

2021 “十二束光 ”中法艺术家群展 .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长沙 . 中国

2021 重塑蔚蓝艺术展. UCCA Lab . 北京 . 中国

2021 “好奇无界”米奇艺术展 余德耀美术馆 . 上海 . 中国

2021 世纪浪潮国际艺术家邀请展. 海花岛美术馆 . 海南 . 中国

2020 逆流而上. 桂林阳朔艺文祭| . 桂林 . 中国

2020 自然而然艺术展 . 宝格丽 . 北京 . 中国

2019 共同空间:后非遗时代的大运河叙事 . 时代美术馆 . 北京

2019 “伫林染天”沉浸式艺术项目 . 英国曼彻斯特政府DISTRACTIONS峰会 . 曼彻斯特 . 英国

2019 亚洲数字艺术展 . 6号艺术空间 . 北京

2019 持续反应公益艺术展 . 山水美术馆 . 北京

2018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 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 . 广东华侨城盒子美术馆 . 佛山

2018 第十二届“滚动中的雪球”.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 南京

2018 第六届“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 . 关山月美术馆 . 深圳

2018 第三届雷克萨斯“天工开物”艺术巡展 . 宝龙美术馆 . 上海

2018 女性的力量新媒体艺术展 . Chao艺术中心 . 北京

2018 “未来折叠“ 新媒体艺术展 . 金鸡湖美术馆 . 苏州

2018 “海上共明月“公共艺术节 . 海丝文化广场 . 厦门

2018 第三届雷克萨斯“天工开物”艺术巡展 . 太古里 . 成都

2018 Aesthetica Art Prize . 约克美术馆 . 英国约克

2018 李宇春流行实验室之菜市场 . 太古汇 . 上海

2017 五感的觉醒 . 格力美术馆 . 珠海

2017 首届钓鱼岛合川新媒体艺术节 . 重庆合川

2017 The Riverside 艺术节 . Watermans 艺术中心 . 英国伦敦

2017 时间的狂喜 . 何香凝美术馆 . 深圳

2017 未来的狂想 . ZIP. 今日美术馆 . 北京

2017 第十届伦敦动态博览会. Ugly Duck . 英国伦敦


Ocean Wave 海浪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该作品安置于海南岛的最南端的三亚,具有热带海滨⻛景特⾊的国际旅游城市,⼀年四季都很炎热,因此该作品取材⾃令⼈震撼的冰岛秋⾊,利⽤酒店溪流边的⾃然⽯块,通过实地室外3D扫描,根据冰⼭的主要视觉点进⾏灯带位置的分布,通过对冰⼭原始颜⾊的采集控制LED灯带中的RGB数值,使⽤CNC建造出可发光的复合材料,拼接装配在⽯头的表⾯。当夜晚降临,缓缓的蓝⾊光晕创造出冰⼭效果的独特景观。该作品是在对周围的环境进⾏精确的计算之后再进⾏复杂的安装调试⽽最终形成,将两个极其不对等的地理位置景观相结合,与之⽣成⼀个新的空间,通过展示作品地点的⽭盾性,探索⼈对空间的经验感知与装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Ocean Wave 海浪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当海浪带着它的神秘属性实时地蔓延出墙体时,我想让每⼀个观察者融⼊到周围环境的对话中,以⼀个新的维度去体验⾃然。装置由50条滑轨组成,通过摄像头识别与⾃定义算法流⽔(algorithmpipeline),提取出海浪边缘的实时波动数据。将海浪的变化映射为滑轨滑台的运动位置。选⽤⽆线通信⽅式,通过两个发射天线,以覆盖整个作品物理空间范围,从⽽通过⽆线信号控制电机的运动和LED光块的颜⾊,光块的颜⾊变化根据不同位置的坐标表现不同的渐变颜⾊,所以通过摄像机10-15秒不等的⻓曝光拍摄得到平⾯的海浪数据可视化图形,实现实时的数据传输以及海浪的数据可视化。该作品探索了⼈与⾃然之间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和层次,此外还探索了⼈们观察⾃然的复杂视⻆和观念。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Q;做独立艺术家的这些年觉得自己有哪些变化?


A;还记得刚刚被称为“艺术家”,是在皇家艺术学院念书的时候。有一次在展览中,我作为参展艺术家受邀采访。看到后来公开的视频里,关于自己的介绍前缀就是“ New Media Artist ”。我才知道,原来在别人的眼中,我是新媒体艺术家,我觉得特别酷,赶紧就上网搜索了一番,因此这也成为我去做这件事情的开端。


这些年,其实随着时间,我对新媒体艺术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因为我们慢慢开始了解这个领域,了解艺术家的工作,新媒体艺术作品成型的过程,我也一直都在与它共同成长。比如今年年初,用AI技术完成的威尼斯双年展作品《虚极静笃》Streaming Stillness、今年夏天在元宇宙进行的实践探索《光元纪·浮游之地 · 海浪》《云雲云·海塘步道 The Sea Wall》,都是非常有趣认知开拓的实践。



The Riverside 小溪


如果我们嵌⼊⼀个⽂化⾍洞?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新媒体打破了艺术创作原有的时空观,⽽不同⽂化在“⾍洞”间相互穿梭、遭遇、排斥、渗透、融合。作品从个⼈⽂化身份出发,通过实时数据源的提取所建⽴的虚拟影像,呈现出两条河及其背后潜在叙事的拼接,尝试捕捉新媒体语境下的“⽂化⾍洞”。该作品是使⽤流体模拟,实时渲染运动图形和投影映射的结合制作⽽成。使⽤Houdini所创建的流体模拟是基于对真实河床截流之后的实地3d扫描⽽制成,其⽔流的模拟被分割成不同层次的粒⼦和3d模型共同输出到vvvv中,再经由多种动态图形的技术进⾏处理。最终该雕塑使⽤6台⾼清投影仪进⾏了映射。投影应⽤了亮度积累图的技术来实现覆盖亮度均衡并使之于雕塑复杂的边缘交叉混合。其本身则由⼀套基于RULR⼯具组的独有⼯具制作⽽成,同时导⼊vvvv并应⽤于不同的投影机输出。⼀个由时钟控制的系统参数可以根据北京河边所在的⽇⽉位置实时更改与之相应的河⾯光照反射动态投影,从⽽使观者在零时区的场域下感受来⾃东⼋时区的⾃然状态。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在这条缝隙⾥流动着不同时空场域的河边⾏⾛

我们重新思考着⽂化的穿梭流向并感受着其中的湍流不息。




Q;您认为让艺术家坚持下去最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A;更多还是愿意分享。这都是基于我喜欢做这件事情,沉浸其中进行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创作它其实是有一定的流程可以来去自己摸索和磨合;然后我也希望能够跟大家一起交流,告诉别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看看大家在一起有没有一些有意思的尝试,这个很重要。

 

除此之外,保持跟时代的进步很关键。并且要思考有没有想把这件作品带到这个世界上,让创作实践被更多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观者看到。



 45°50′1″N 6°51′54″E 

2022



虚极静笃

2022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Q;对未来一年的期冀。


A;我觉得真正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是永恒的,艺术作品会让人产生思考,怎样让喜欢它的人能真正拥有它?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它的独有属性去做更多的延展和开拓?有了这些理解后,我们也陆续开始了一些元宇宙领域的作品实践。在新的技术语境中,对于身份、边界、世界、环境进行探索。也是在技术带来的契机下,对虚拟和现实“缓冲地带”的进一步探索。大家来期待一下吧!




编辑 江心怡

审核 宋振熙



|战略合作伙伴|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七年之“痒” |  调查局那些年伴随的艺术家们 4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