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ll驻留项目 NO.6 | 李鋆天&分享会预告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要空间驻留项目的第六期艺术家李鋆天是一位傀儡师。傀儡戏相比于当代艺术,似乎是种更小众的存在。让我们从李鋆天的经历视角及作品创作来尝试了解一下这门古老的传统戏剧和其现状。
10月5日20:00-22:00李鋆天会为大家
带来线上关于傀儡戏的互动分享会
李鋆天 《自画像》 布面油彩 100cmx60cm 2017年
论傀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七世纪初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商代奴隶殉葬的习俗。安阳殷墟中发掘大量殉葬奴隶的遗骨和三件带枷的奴隶陶俑,可知商代后期已用陶俑殉葬。西周时代出现了谓之“刍灵”的“束草为人形”,用为明器葬于墓中。春秋、战国时代,用于殉葬的则是称之为“俑”的“木偶人”,“俑”是由古代社会人殉的习俗逐渐演变而出现的。而“俑”正是傀儡的前身。一九八零年于山东省莱西县岱野遗址,出土一批西汉墓穴文物,便是目前中国木偶与悬丝傀儡最早的证据。
南宋(传)苏汉臣《侲童傀儡图》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李鋆天 ShashaLi 傀儡师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曾供职于上海木偶剧团担任领衔主演;
两次荣获全国傀儡艺术金狮奖金奖“最佳表演奖”;
俄罗斯金小丑国际傀儡艺术节获个人奖“最佳表演奖”;
入选《上海文化新人榜》一书,上海年度优秀文艺工作者奖;
美国洛克菲勒亚洲文化协会奖学金纽约驻地艺术家;
蒙古国国家木偶剧院国际大师班应邀导师;
德国KOLK17傀儡艺术剧院与博物馆展览项目“Who’s Talking?”参展艺术家;
瑞士文化基金会2022瑞士驻地艺术家;
2015年1月以书法绘画方向参学于嵩山十方精舍至今;
2019年4月1日创办傀儡师工作室,致力于传统傀儡艺术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和当代傀儡艺术的探索与创作。

作品简介

剧场作品《19’22’’春之祭》导演 2021年江西南昌



《19’22’’春之祭》排练照
故事依从传统展开,祥和平衡的部落因为一场祭祀激发了人最真挚的感受,以反叛结束。傀儡的前身甬本就是代替活人祭 祀而来,而故事里最终傀儡选择走向祭坛,救下了黎明中醒来的女孩。• 幽暗的山谷中,一座古老而肃穆的村庄。土地中的生灵被春天的暖意包裹,慢慢苏醒。生命的欲 望 蠢蠢欲动,破土,伸 展,迎接第一缕阳光。• 试探、猜忌、忙碌、筹备、隐藏、紧张、无忧无虑,整个村庄慌乱有序紧罗密布,编织出一张复杂 多变的巨网,每颗心都绷的紧紧的。时钟的提醒,笼罩着整个村庄,人们的脚步变得紧迫且庄严。一个小女孩突然闯入,轻快的破环了这张巨网的节奏,错乱的交织,缠绕在一起。一声号角,宣布这场仪式正式开始。• 村庄的文化和信仰统治着这片土地,人们成了一个集体,步调一致,思想一致。一个个年轻的身体被抛出,被审视,被选择。集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振颤出波纹,一个女孩,瘦小,无助,不知所措,人们四散而去,匆忙,些许不舍。• 祭司的出现,女孩挣扎慌乱,呆滞的眼神,没有方向,不知信仰。祭司庞大的身躯,庄严,充满智慧,却也腐朽。祭司向女孩讲述着献祭之美,生命的永恒,为女孩做献祭前的准备,女孩对祭司行叩拜之礼。• 离别的歌声从村庄的屋檐下渗出,每个人流露出不同的姿态,女孩和他们共舞,一一告别。隐藏的秘密,暗流涌动,像是一种新的信仰。女孩舞蹈着,疲惫的睡去,被包裹,被隐藏,被保护,秘密显现。傀儡们围绕着熟睡的女孩,跳完最后一支舞,慢慢的走向祭坛的神火。

剧场作品《大先生》傀儡艺术指导 2016年北京
剧情在鲁迅临终前的最后时刻展开:当来自“天堂”的两个使者快要把鲁迅和他的影子分开的时候,他心中最牵挂的那些人陆续与他相会,陷入对话和争执——他法律上的妻子、旧式女人朱安,为他撮合了不幸婚姻的母亲,曾经与他亲密无间后来反目成仇、信奉个人主义的二弟周作人和他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他在《新青年》时期的同志、后来分道扬镳的自由主义者胡适,他后半生的伴侣、新式女性许广平,引他走进左翼联盟的“威严的中年人”和“不笑的青年”。主人公的幻想在这里达到了一个高潮,并转向另一度空间——“天堂”。这是一个荒诞的世界,鲁迅的意识停止在对它的最后想象中。舞台重新回到了人间的氛围。两位革命青年站在他的遗体面前,发出了慨叹。






《大先生》剧照

剧场作品《Mulan》与中国戏剧工坊共同创作及领衔主演






剧场作品《霓裳羽衣》导演及傀儡师 2014年纽约
“杖头傀儡”在中国许多地区都有流传,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征。称谓也有所不同,西北部的“耍杆子”、西南部四川的“木脑壳戏”、南部广东的“托戏”都属杖头傀儡。各地木偶头的造型、脸谱、装饰和雕刻工艺及演出风格也结合了传统戏曲 剧种以及唱腔,各有特色。“霓裳羽衣”唐朝时期,唐玄宗中秋节在皇宫与方士罗公远欣赏月景,方士取出拐杖抛向天空,顿时化作巍峨华丽的广寒宫。他们立即进入广寒宫,见仙女们翩翩起舞,伴着幽雅的仙乐。唐玄宗暗中记下乐曲回来后让乐师作成《霓裳羽衣》。

剧场作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饰演白骨精傀儡师 2011年俄罗斯故事来源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文革以后,杖头傀儡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根据绍剧移植而来,由上海木偶剧团在1977年创作。

纪录片作品《老梅春香》 导演及剪辑 2022年 潮汕北京
“樂奏生平,歌詠白雪”民间艺人在什么样的心境下绣出了这对绣帘,然后把它们挂上傀儡戏的戏台,又从中演绎了多少 光怪陆离的故事。“老梅春香”一路漂泊辗转,这其中的命运与风情落在它破旧的衣衫中,解读的越多,越对那些不可证的未知着迷。在中国有一种傀儡戏俗称“纸影戏”,属于八大傀儡艺术之一,与皮影戏不同,但很可能存在衍生关系。主要流行于粤东和闽南地区,服务于民俗活动,婚丧嫁娶、酬神祭祖等。《五福连》是纸影戏的开场剧目,共五折,寓意吉 祥。该艺术已收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纪录片《老梅春香》在德国吕贝克市傀儡艺术博物馆KOLK17的支持中完成制作,记录的是活跃在潮汕地区的铁枝傀儡艺术,闽南地区通过电话等方式调研。访问民间艺人二十位有余,探索铁枝傀儡艺术的起源,现况,剧目,记录制作工艺,操纵技法,舞台结构以及民俗信仰和纸影戏在社会中的功能与地位。在聆听民间艺人讲述的故事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受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2022-2023年中国传统铁枝傀儡艺术会在《嘤鸣戏剧》连续发表,除了分享以上内容外,还会有民间艺人的约稿以及傀儡艺术家与人类学家、民俗、信仰等领域研究者的笔稿探讨。而“老梅春香”在异国他乡幸运的留存了下来,她充斥着传统铁枝傀儡戏的神韵与美感,虽有遗憾是戏班绣帘、部分铁枝傀儡吊地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手艺,但也已是幸存。2022年的6月4日纪录片《老梅春香》在德国吕贝克市正式展映, 经历到目前为止一年多的调研过程,我已经明白纪录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依旧疫情没有什么工作的时间里继续查证资料,整理文本,希望在今年年底可以申请到基金会出版。也非常感谢《嘤鸣戏剧》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给予的关注和报道,希望傀儡艺术在当代依旧可以大放异彩。




Project: "Who’s talking?”
展览链接 https://whos-talking.kolk17.de/de

纪录片作品《临潼关》执行导演及翻译 2016年长沙上海
湖南传统影戏,剧目表演的结构,开场皮影幕上已经摆设好敬神的桌椅、花草、灯笼等装饰品。同时“开台锣鼓”演奏, 然后是“敬神唢呐”,与敬神唢呐同时出现的是皮影戏台以外空间的敬神行为表演。全部结束以后才正式进入到影戏故事 表演。影戏的表演一般由一个主要剧中人物从皮影幕的右边登场,两句话带入故事的大背景,一般为站立说辞,称为“登 场引子”。然后是坐下四句说词,称为“坐场白”。然后进入故事。




装置作品《山兽》创作者 2018年嵩山

装置作品《春之祭》创作者 2021年上海Polis Space




装置作品《Mei bang mei liu》创作者 2021年龙塘苗寨
藏在青山中的苗寨,发现“海发苗家”。这件驻地作品散落在海发苗家这栋祖宅里的角角落落,材料选择的主旨是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与提炼,主要使用竹、纸、木和观念的互通。苗族人有信仰,与自然相生,相信万物有灵,而竹、木也是他们生活中主要用具和建筑材料。二楼走廊和小客厅制作了多处观景点, 把本来被忽略的空间清理和从新设置,让房中人与自然相通,以景养人。苗族有很多的仪式、庆典和民间故事,蝴蝶妈妈的传说庇护着苗人的平安喜乐,这就是作品主视觉装置的源头。主要待客区域的一楼大厅整体空间调整,去除空间死角,每一件装饰都有使用价值,通过生活本身提醒更多人了解和热爱生活。让置身于“海发苗家”的朋友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苗族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苗族古歌》所唱的:“还有枫树干,还有枫树心,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古时老妈妈。”意思是说,枫树干和枫树心生出了“Mei bang mei liu”。“Mei bang mei liu”是苗语,翻译成汉语即是“蝴蝶妈妈”,而“蝴蝶妈妈”则是苗族的始祖。因为“蝴蝶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十二个蛋又孵化出远祖姜央。十三年一次祭祖之年,由鬼师在端肃的祭祖仪式上 唱。苗族年轻姑娘衣襟上的蝴蝶图案和蝴蝶扣等蝴蝶神话文化实体,体现“祈蝴蝶妈妈庇佑”的心态。龙塘非常美,这次的创作首先考虑的是不破坏环境和不增加垃圾。乡村艺术驻地究竟可以为我们彼此带来什么?能起到多大的效果?这次活动我并不确定。先聊聊个人的收获吧,介于陌生的当地人与游客之间,这种身份更敏锐,在相对短的时间里略深入的了解龙塘,在这种互相介入的关系中创作,算是一种经验,中性的经验。对于龙塘,乡村的建设这个问题庞 大且复杂,就艺术而言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我很怀疑。在这次发现“海发苗家”制作过程中互通了认知和思维,真诚的 沟通是有意义的。


装置作品《苗族青年》创作者 2021年龙塘苗寨

装置作品《News Man》创作者 2022年三亚后海没剧场
世上本没有空间,你要就有了!
We are Yelling,Space is coming.要空间是一个非盈利艺术空间,成立于2017年。初期的要空间位于上海M50,2020年空间搬迁至上海九亭。要空间以独立、自由、开放为宗旨,坚持对资本化下的当代艺术形态保持敏锐的观察和审慎的表态。我们保持艺术自身语言探索的同时积极推动艺术与外部的交互,以期形成系统间不可预知的边界湍流。Website /网址:www.yellspace.netE-Mail / 电子邮箱:info@yellspace.netAddress: Room A107,No.288 Bo'an Road,ShanghaiAppointment is needde for other times: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