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展览时间:2022.9.9-2023.1.8
参观时间:10:00-18:00
展览地址:东一美术馆(中山东一路1号3楼)
原文转载自“笛德侯文化实验室”
巡展中的西方艺术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展
自从国际巡展在不同的国家、城市兴起以来,不少博物馆趁着在整修时期,把作品借给国外机构展出;也有些博物馆因为有丰富的馆藏,因此可以在不妨碍本馆馆内展览计划的情况下,出借部分馆藏给国外机构。拥有作品的馆方可以推广展品、获得借展费;借入作品、举办展览的机构不但可以在本国推广艺文,也有获利的潜力(当然,也要承担办展的不确定性与客观环境的各种风险)。

乌菲齐美术馆的收藏起源自美第奇家族;美术馆的自画像收藏,始于家族中的主教列奥波尔多·德·美第奇(Leopoldo de' Medici,1617-1675)。十八世纪时,随着美第奇家族的结束,家族的收藏移转给意大利政府。累积至今日,馆方共有多达1800幅自画像作品,这次精选了50件作品到上海展出。

据艺术新闻英文版(The Art Newspaper)近期对“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展的报导,本展是乌菲齐美术馆和东一美术馆为期五年合作计划的第一个展览,此合作计划可为乌菲齐美术馆带入600万欧元收入 。

乌菲齐美术馆的自画像收藏,多数原陈列于美术馆的瓦萨里廊道(Vasari Corridor),此廊道目前仍在整修中;整修之前,仅接受私人导览,并不对公众开放。瓦萨里廊道为十六世纪著名画家兼建筑师,也是《艺苑名人传》(Lives of the Artists)的作者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设计建造,目的是让美第奇家族成员等在当时作为办公区域的旧宫(Vecchio Palace)到私人宅第的皮蒂宫(Pitti Palace)两栋建筑物之间通行时,有专属的通道,以和一般百姓区隔。根据美术馆官网显示,瓦萨里廊道于今(2022)年将重新开放。

关于乌菲齐美术馆的自画像收藏,研究自画像的学者詹姆斯・霍尔(James Hall)指出,

“很多画家想要捐赠自画像,视之为扬名立万的方式。尤其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被这个收藏家收纳是画家俗世成功的主要标志,因为一旦开始被收藏,就等于进入了拉菲尔以来的画家行列。”

从以上的陈述,我们不难了解,这两个世纪以来,著名的艺术家如蔡国强、草间弥生等艺术家的自画像,仍不断被纳入馆藏,令馆藏的自画像收藏,在国际艺坛维持首屈一指的地位。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瓦萨里廊道中的自画像收藏(图源:维基百科)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1890年乌菲齐美术馆的自画像展厅(图源:维基百科)


西方艺术中的自画像
西方艺术传统中,绘画的门类分成几个等级,从高而低分别为:历史画(包括宗教)、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而自画像自然是在肖像画门类之下。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诸多的背景因素,人本(humanist)的精神与风潮加入了之前以宗教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同时,艺术家的地位从之前相当于工匠的地位,强化了智识(intellectual)的层面,得到大幅提升。来自宗教、政治、商业三个不同领域的市场需求,都促进且提升了艺术家个人的创作与表现,以及艺术家的经济、社会地位。凡此,都提供了自画像作为绘画一个子门类兴起的背景——画家创作了自画像,以此对外向公众展现自我,或是对内关照内在的自我(inner self),或是兼顾以上两者。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拉斐尔·圣齐奥自画像(1504-1506年)

从艺术家创作到艺术家自画像
如果不认识画家的整体创作、或是标志性作品,而直接从自画像主题展认识艺术家或是艺术潮流,可能是一种缺少锚点的观看方式,要因此累积在艺术欣赏上的深度,无疑是较为困难的。反之,如果对艺术家、艺术作品都已经有了基本认识,那么本展就是一个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的展。因此,如果想要较为深入了解本展,但是又不具备先备知识,可能还是需要搭配语音导览或是先阅读相关材料,认识一下画家与其创作。

自画像的讨论方向
我们面对肖像画作品时,大致会有几个讨论方向:首先是人物的表情、姿态(包括脸朝着观看者的角度)、衣着与配饰;其次是艺术家的笔触、用色、采用的技法、光线的处理;第三是画面的其他元素:例如安排在画面中的物件与其他人物,或是人物与所在空间的关系。当然,在上述传统的形式分析之外,我们还可以透过研究其他材料,探究艺术家个人性格、创作生涯、所处的环境与时代氛围,以及创作当下的心理状态,对作品产生了如何的影响。

自画像:内在与外在世界的相遇
当画家将自画像公开的那一刻,就是画家将自我的一个切片(slice)呈现给世界的那一刻。这个“切片”,是画家进行不同程度自我揭露的结果;而如此的揭露,和外在世界又产生不同程度的交集或连结。然而,尚需注意的是,自画像中,仍会出现伪装或是表演式的 “自我揭露”,和真实状况不尽相同。

例如,当画家服从外在世界的客观价值时,笔下的自画像可能就像“成功人士”应有的样貌——如同本展作品中,提香衣服上挂的链子、安格尔身穿的大礼服与佩戴的徽章,均彰显艺术家的身份、社会地位、成就等。另一方面,我们以一幅不在展出作品中,但是在自画像历史占有重要地位,丢勒28岁时画的自画像为例:华丽的着装其实是年轻的丢勒所期盼达到的,与当时仍在通往成功路上的他并不相符。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提香·韦切利奥自画像(传)(1595-1600年)

然而,提香七十多岁的自画像中衣着上的链子虽然突出,但是画面中松弛地拿着画笔手,霍尔的注解是:

“提香憔悴不堪、瘦骨嶙峋的模样是一个正在摆脱肉体羁绊的人的模样。”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阿尔布雷希特·丟勒28岁自画像。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藏(1500年)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自画像(c.1635年)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因自画像(c.1668-1669年)

伦勃朗在世63年,创作了近一百幅自画像。以伦勃朗自画像为主题的展览,总能是票房保证。他的自画像是属于非常个人、关照内在自我的典型。简要地说,他的自画像全然诚实地揭露内心状态,不论是青年时期的意兴风发,或是年迈的失意、衰老,画家总是勤快地描绘镜子反射出的自我,同时也造成他总是直视着画布外的观看者的错觉。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自画像(c.1643年)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自画像(1858年)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玛丽-路易丝-伊丽莎白·维吉-勒布伦的自画像(1780年)

梵高与自画像:画自己最省钱,但是不容易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梵高在1888年的自畫像(梵高美術館藏)

梵高(1853-1890)一共画了约36幅自画像,其中有25幅集中在1885-1886年他在巴黎的时候完成。他为了要练习肖像画,又付不起雇用模特,只好画自己。对于自画像,他表示:

“我很相信人们所说,了解自己很难——但是,画自己也不容易。”


培根:从自我审视到陪伴、自我疗愈
培根(Francis Bacon,1905-1992)一生画了至少35件自画像。他的自画像作品特别受到艺术界讨论。培根的作品虽然屡屡在艺术市场开出天价,但是他的一生经历伴侣自杀、好友过世等的众多打击下,他只能一直画自己。在与艺评家席维斯特(David Sylvester)的访谈中,培根对于自己在自画像上的多产下了注脚:

“我创作了很多自画像,真的是因为人们一直像苍蝇一样地那般死在我身边,除了我自己,我没有其他人可以画。”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培根七十岁时的作品:自画像的三习作(Three Studies for a Self-Portrait, 1979–8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37.5 x 31.8cm)


以培根七十岁时所做的自画像为例,他以著名的风格处理自己的面部—用画笔抹去完整的面部(defacing),但是仍足以辨识人物的容貌。和伦勃朗描绘暮年的容貌不同的是,年迈的培根更关心的是不平静的心理状态。这种自我心理状态的呈现:直面毁坏、支离破碎、不完整的自我,特别在画家绝望且孤寂的时候,足以是自我疗愈的一种方式。


佛洛伊德:面对镜中裸身的自我
和培根齐名的英国人物画家鲁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一生产出了超过五十幅的自画像,伦敦皇家学院(Royal Academy)在2019年以他的自画像为主题办了特展。这件是佛洛伊德已经七十一岁时画的自画像:佛洛伊德当时在国际艺坛已经是极受敬重的艺术家。画家除了直接地呈现了镜面里裸身衰老的自我,还同时呈现了清冷坚定、自我审视的眼神。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工作中的画家(镜面反射)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受惊吓的男子:自画像” 。1948年。23 x 14cm (画家和出租车司机打了一架后,随即创作的自画像)

弗里达・卡罗:女性意识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两个弗里达(The Two Fridas)。1939年。墨西哥现代美术馆馆藏

卡罗的数张自画像,均展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以及她与迪亚哥・里维拉(Diego Rivera)之间复杂的情感。在这张呈现两个卡罗相握着手的自画像中,除了斜视面对观看者,身穿代表不同文化着装的卡罗直白地把自己两颗心脏掏出来,用血管衔接,加上画面上的血滴、剪刀、手握里维拉微型肖像等信息,在在显示这是一张满载冲突的作品。

结语
看了“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展,并且加入展览中没有出现、其他耳熟能详的自画像作品后,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大部分的自画像都属于画家个人风格的重现,有点像是附上照片的名片。有些自画像未必画家最好的艺术表现;有些画家则不断地透过自画像检视与回望自我。当然,一趟展览走下来,像是从文艺复兴走到二十一世纪,也可以感受到自画像随着时间推进的风格转变,以及艺术创作越来越丰富与自由的状态。

本文对自画像的观看与讨论,大致仍可以沿用文中提及的传统讨论方式。只是,现当代艺术中,我们看到不同的艺术家以自画像为主题,将不同的精神或是情感状态,推到极致——而且有时候,那样的极致,经常像是把人推至不安、或是令人窒息的墙角。有时候,艺术家以伪装、表演、变换的方法展现自我的方式更加剧烈、激进,他们或是以此嘲笑历史上的自画像传统,或是根本摒弃传统,自创创作语言。也就是说,传统自画像与现当代艺术中自画像的关系,正如同传统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的关系:有继承,有创新,也有背离,也可能同时存在冲突与协调。在当下,自古至今的自画像倘若齐聚一堂,无疑将是非常丰富的经验—若是另外加入摄影、乃至当今手机自拍照(再加上已然是不可或缺的美颜功能!)的议题,那必定会是一个更精彩的主题。

正在展出展览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展览时间:2022.9.9-2023.1.8

参观时间:10:00-18:00(17:30停止入场)

展览地址:东一美术馆3楼

单展全票:218元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展览时间:2022.9.15-2023.1.8

参观时间:10:00-18:00(17:30停止入场)
展览地址:东一美术馆2楼
单展全票:218元


即将展出展览

从“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到自画像:一个非线性的观展与讨论 崇真艺客

展览时间:2023.3.2-2023.6.25
参观时间:10:00-18:00(17:30停止入场)
展览地址:东一美术馆3楼
早鸟票:158元(原价:188元)


购票链接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