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新书推荐 |“魏晋南北朝考古”之《回望桑干:北朝、辽金考古研究》出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3~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由于政权割据、人口迁徙、 民族交融以及外来宗教和文化的渗透,这一时期以多元的社会面貌、纷繁复杂的历史、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了诸多研究者倾注心力。


“魏晋南北朝考古”,以考古发现为基础材料,结合文献记载,辅以图像分析,深度剖析魏晋南北朝历史与社会的具体面相。


新书推荐 |“魏晋南北朝考古”之《回望桑干:北朝、辽金考古研究》出版 崇真艺客

回望桑干:北朝、辽金考古研究

王银田  著

简体横排

2022年6月出版

128.00元

978-7-5732-0127-0


作者简介

新书推荐 |“魏晋南北朝考古”之《回望桑干:北朝、辽金考古研究》出版 崇真艺客

王银田,1957年生,山西大同市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先后就职于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学考古系;现任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考古、辽金考古以及博物馆学的教学与研究。编著有《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北魏平城考古研究——公元五世纪中国都城的演变》《北朝艺术研究院藏品图录:砖瓦 瓦当》等,并在《文物》《考古》《考古学报》《中国史研究》《敦煌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华夏考古》等期刊以及日本、韩国、德国发表考古报告、论文、译文多篇。


内容简介

书稿对北朝及辽金的山西大同给予了高度关注。书稿以“人物”开场,以墓志为基础,对曾经生活在大同的元淑、高琨、王遇、丹阳王、穆瑜、马头、许从赟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细致的勾陈,讲述了生活在北朝平城/辽金大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故事;随后“名物”章,从出土器物出发,对石雕、瓦当、金银铜器、玻璃器、金银币、首饰、铺首衔环、下颌托、巴旦杏等器物的形态、渊源以及流通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让我们一窥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平城/大同的物貌;然后“城址、佛寺及墓葬”章,对北魏平城的明堂、操场城建筑遗址、佛寺,辽代大同的壁画墓、华严寺等进行了解读,在人与物之外,以小见大,探索时人的居住空间。



目录

壹/人物

1 拓跋鲜卑在平城

2 北魏丨元淑、高琨、王遇、丹阳王

3 东魏丨穆瑜及夫人陆氏

4 北齐丨马头

5 辽代丨许从赟

附录1  清代丨李殿林

 

贰/名物

6 石

7 石雕

8 瓦当与瓦文

9 金银铜器

10 玻璃器

11 金银币

12 旖旎首饰

13 铺首衔环

14 下颌托

15 巴旦杏

附录2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的外来文化因素

 

叁/城址、佛寺及墓葬

16 丝绸之路上的北魏平城

17 北魏平城丨明堂、操场城建筑遗址、佛寺

18 辽代大同丨壁画墓、华严寺

附录3  山西汉代城址

 

插图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桑干河发源于晋西北宁武县的管涔山,东北流经大同盆地,是大同境内最主要的河流,下游为永定河与海河。桑干河古称治水、㶟水,流域内保存着众多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古文化遗存,各种文化异彩纷呈,灿烂辉煌。家父于1950年从老家崞县(今称原平市)崞阳镇来到大同,我于是在大同出生、在大同成长。1982年从山西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我回到大同,此后在大同市博物馆工作多年,后调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任教,再后来南下广州到暨南大学历史系工作,客居岭南至今已16年矣。

唐代诗人贾岛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故乡让人魂牵梦萦,乡愁使人割舍不下。因探望年逾九旬的父母,我每年都会回几趟大同;直至近年,我还在桑干河畔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这片热土给了我生活,给了我机会与选择,也给了我灵感与激情。

在临近退休之际感慨颇多。一路走来,得到众多同事、同行、同学、师生、亲友的诸多帮助,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在调入暨南大学几个月后偶遇一帮长跑爱好者,于是参与其中而不能自拔,此后一起多次参加各地的马拉松比赛,全都顺利完赛,最好成绩甚至达到4小时46分。运动使我在繁忙的教学科研活动中保持了充足的体力,我由衷地感谢这些生活充满阳光的跑友。

书名“迴望桑干”四字辑自三方北朝墓志,“迴”出自北齐《库迪廻洛墓志》,“望”出自北魏《辛祥墓志》,“桑”“干”二字皆出自北魏《李兰墓志》,此“干”字或被释为“千”,该志文曰“带山之阳,背河之干”,《诗·魏风·伐檀》“置之河之干兮”,《水经注》“河干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干”当为水边之意,释作“千”显然有误。

本书各篇文章写作于不同时间,原文体例各不相同,按照编辑要求,这次出版对全书注释进行了全面核对,并统一了体例,工作量很大。其间我的学生郑晓琪、曲旋和张笑妍承担了大量工作,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饶晨、王亮、李杲和正在复旦读博的谭嘉伟也都热心相助,部分难以找到的图书也曾得到诸多同事、朋友、同行的帮助,董书珩、郭文昱和沈泽婷三位学生也参与了最终样书的校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编辑缪丹女士从书名到全书结构体例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对整个书稿的编辑投入了大量心血,令人钦佩,在此也深表谢忱。


新书推荐 |“魏晋南北朝考古”之《回望桑干:北朝、辽金考古研究》出版 崇真艺客

(扫描二维码,进入官方微店购买)


“魏晋南北朝考古”系列,自2017年第一个品种《光宅中原》出版以来,平均每年增加1位新成员,至2022年已拥有5位成员,他们分别是:


新书推荐 |“魏晋南北朝考古”之《回望桑干:北朝、辽金考古研究》出版 崇真艺客

回望桑干

北朝、辽金考古研究

王银田 著

2022年6月出版


·用墓志资料勾陈北朝、辽金小人物的生平事迹。

·以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精美图片,展现精彩的丝路文化。

·通过城市、佛寺及墓葬,探索北朝、辽金时期大同的居住空间。


新书推荐 |“魏晋南北朝考古”之《回望桑干:北朝、辽金考古研究》出版 崇真艺客

纹样与图像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

[日]八木春生 著 姚 瑶 等译

2021年11月出版


·400余幅现场照片,一位海外学者对于中国佛教艺术的思考,一部生动翔实的南北朝佛教艺术史。

·见微知著,八木春生先生通过诸种佛教纹样的考察,探讨了南北朝佛教艺术汉民族化这一重要议题,探寻了其中所蕴含的时人对于佛教的理解、接纳与希冀。


新书推荐 |“魏晋南北朝考古”之《回望桑干:北朝、辽金考古研究》出版 崇真艺客

葬之以礼

魏晋南北朝丧葬礼俗与文化变迁

李梅田 著

2021年4月一版;2022年10月二版即将上市


·图像、碑铭和器物中的文化交流。

·墓葬时空、墓葬文化、丧葬图像的观察。

·个案研究之一:曹操墓之名物再释。


新书推荐 |“魏晋南北朝考古”之《回望桑干:北朝、辽金考古研究》出版 崇真艺客

将毋同

魏晋南北朝图像与历史

韦 正 著

2019年9月一版


·融美术史、考古学、文献史学于一体,在图像中结合考古与历史。

·于微小处,观察中国上古的天界想象、北朝墓葬壁画的布局和形式、南朝竹林七贤壁画的时代和性质、画像砖与荆襄政治地位升降的关系等。


新书推荐 |“魏晋南北朝考古”之《回望桑干:北朝、辽金考古研究》出版 崇真艺客

光宅中原

拓跋至北魏的墓葬文化与社会演进

倪润安 著

2017年4月一版,2020年3月二版,2022年10月三版即将上市


·用考古发现探索拓跋至北魏文化。

·于“周制”“汉制”“晋制”“唐制”中强调北魏制概念。

·深入寻找“晋制”与“唐制”的渊源流变。


责编:缪丹;排版:王曦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