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感视界:
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
与动态艺术馆藏
展期:2022.9.30 - 2023.5.21
展厅:2楼
展览“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自开幕以来,频频荣登沪上多家新闻媒体平台,国庆期间更是迎来观众的竞相打卡。本期起,小编将按观展动线,带大家走进展厅,一同欣赏亮点作品,探索欧普与动态艺术背后的故事。
当彩色光带引爆地坪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姚建良、解放日报孟雨涵
在美术馆二层公区,约475平方米的地面被彩色线条铺满,吸引观众争相留影,更有不拘小节的观众席地而坐,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光带”为照片点缀浓墨重彩,一张出圈靓照就此诞生。这件用彩色胶带完成的装置,是当代艺术家吉姆·兰比(Jim Lambie)的知名作品之一《佐波普》(Zobop,1999)。

吉姆· 兰比 《佐波普》
1999年,本次展览现场为重制作品
2006年由泰特会员赠送
吉姆·兰比因使用日常材料创作出充满活力的艺术作品而闻名,其作品充溢着对流行文化、艺术史和音乐的引用,音乐名词也常出现在他的作品标题中。“Zobop”灵感来源于比波普(Bebop,一种兴起于1940年代初中期的爵士乐演奏形式)重音错置手法造成特殊律动节奏。

《佐波普》布展现场 ©浦东美术馆
作品完全由乙烯基胶带制成,其中的颜色及排列模式随机产生,由艺术家根据展示空间的不同而进行特定创作,因此它的每次呈现都是独一无二的。本次作品选取八种色彩鲜艳的乙烯基,以三种不同的宽度裁切,近10名布展人员遵照艺术家设置的创作准则,按同心线原则沿空间外侧边缘开启超过20天的现场精心制作——在用单一颜色完成最外圈的空间勾勒后,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在边缘内创造新的边界,直至填满整个空间。这种与建筑原有空间布局进行“对话”的创作方式,让观众得以重新审视美术馆蕴含无限潜能的空间设计。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让房间充满节奏感,同时不让空间本身囿于物理性的阻碍。他不希望将任何单一的归纳性意义附加到这件作品中,“人们可以自由地为这件作品带来或从中取走任何想要的东西。这件作品可以作为他人的起点,却不是我所要的最终结果。”

欧普艺术界的一对父与子

摄于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踏进展厅,第一件映入眼帘的作品是维克多·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的《超新星》(Supernovae,1959-1961),他被公认为欧普艺术运动的创始人之一。瓦沙雷利对平面图像的二维性质进行实验,并将其用作测试和实验三维空间中感知极限的工具。他试图通过几何抽象来实现这一点,其实践为此次展览中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维克多·瓦沙雷利 《超新星》
1959-61年
1964年购藏
©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22
“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其特征是在星系中迅速产生极其明亮的炫目景观,以及随之而来的缓慢的衰退期。这件作品以“超新星”命名,让人想起这些星系中的神秘聚变所带来的光和能量的激烈变化。瓦沙雷利的作品经过精心设计,他深谙光学技巧,当观众在画面前移动时,根据观看视角的不同,视域内的起伏、方向的翻转和色度的变化,不断刺激人们的视觉体验。布面油画作品《超新星》借鉴了他对电影和摄影的兴趣,以及人眼如何感知图像的正像和负像的本质,作品由1161个黑色小方块组成,内置在一个薄薄的白色垂直网格中。
小提示
透过手机镜头欣赏这件作品,上半部分的黑白方块群奇妙地似交叉符又似星星闪烁,呼之欲出,让作品更多了一分肉眼不易看出的灵动。


就此件作品,MAP文创团队获原作独家授权设计,并限量销售超高难度拼图,共计1000片,充分玩转光学技巧,让你在拼图的过程中不断沉浸于视觉效果和动感变化。

线上商店购买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
此外,本次展览期间,2A展厅口公区处特别开展拼图活动,邀请大家在观展之余前往挑战自我,既可组队合作,也可单人进行,欢迎随时加入或退出,快来近距离与欧普艺术互动吧~
/////

摄于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另一面展墙上,瓦沙雷利之子——让-皮埃尔·伊瓦拉(Jean-Pierre Yvaral),携作品《模糊结构第92号》(Ambiguous Structure No.92,1969)与父亲一同登场。伊瓦拉的创作初期只使用黑白两色,这件作品是继此之后其对色彩进行实验与尝试的早期作品之一。它尺幅适中,但凝聚着强大的视觉冲击,画面由一系列几何图形构成,其色彩变化紧凑且短促,营造出三维的视觉效果,作品维度的移动和变形,似乎比人眼能瞬时捕获理解的更为迅速。填满画面的鲜明色彩组合和强烈的视错觉,逐渐内化于艺术家后续创作彩色绘画和丝网版画的典型风格。

让·皮埃尔·伊瓦拉 《模糊结构第92号》
1969年
2011年约翰·哈加特遗赠,2014年正式收入
©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22
伊瓦拉与父亲一起工作,探索艺术中的几何之美。与父亲不同的是,伊瓦拉将实践扩展到了雕塑领域,当观众在空间中移动时,作品中简单的视觉图形被人们的感知所唤醒。本次展览的空间10,展出了伊瓦拉的浮雕作品《动态浮雕 - 视觉加速度》(Kinetic Relief - Optical Acceleration,1963),展现了他对由图案叠加和观看者位置的变化所引起的视觉效应的广泛实验。
伊瓦拉的视觉效应实验随着他对新技术日益浓厚的兴趣以及光学科学的当代发展而不断演进。1975年,伊瓦拉创造了“数值艺术”一词来描述根据数值算法和规则创作而成的艺术品。他运用算法编程,让计算机巧妙地控制他的作品。尽管对源图像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和加工,但伊瓦拉的最终作品始终是手工绘制的。

走进视觉艺术研究小组
视觉艺术研究小组(Groupe de Recherche d’Art Visuel,简称GRAV)由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艺术家于1961年在巴黎成立。该团体中的领军人物包括法国艺术家让-皮埃尔·伊瓦拉和弗朗索瓦·莫尔莱(François Morellet)、西班牙艺术家弗朗西斯科·索布里诺(Francisco Sobrino)和阿根廷艺术家胡利奥·勒·帕克(Julio Le Parc)。勒·帕克移居巴黎后与维克多·瓦沙雷利等艺术家的相遇,对其艺术生涯产生重要影响——他成为GRAV的创始成员。


胡利奥·勒·帕克《蓝色球体》
2001/2022年
勒·帕克工作室惠允
展览现场,姚建良 摄
勒·帕克热衷于运用灯光和镜面同时反映两种空间:一是作品被放置的场域,其次是观众受邀与之互动的空间。他试图对观众认知和参与艺术的方式,进行实验性探索并引发转变。

摄于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装置作品《蓝色球体》(Sphère Bleue,2001/2022),由勒·帕克为本次展览专门制作,也是展览中颇受观众热捧的打卡点之一。展厅内,有着梦幻般视觉效果的天花板并非影像呈现,而是艺术家利用光和镜面反射完成的巧思,雪花般的光点随机遍布反射于球体表面,破坏了统一形状的幻觉,整个球体不断地聚焦、失焦。展厅内,蓝白色光斑卷集,地上的镜面展台似为作品更添一层维度,光影交织之余,热烈与通透在房间同时绽放。而要实现这一展出效果离不开观众的互动:艺术家邀请观众在作品面前走动起来,由此带动空气中的微风流动,在灯光与镜面反射的共同作用下,作品的细微动态变化变得清晰可见。艺术家的另一件作品《持续移动,持续的光》(Continual Mobile, Continual Light,1963)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右一作品:胡利奥·勒·帕克
《持续移动,持续的光》1963年
1964年购藏
摄于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GRAV旨在从根本上重新思考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并创作让公众可以直接参与的艺术。他们的实践与群体性活动联系密切,并以此反对艺术家作为天才人物的概念。
我们想让观众表现出兴趣,摆脱束缚并得到放松。
我们想让观众参与进来。
我们希望把观众置于他们能够触发或制造转变的环境中。
我们想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参与。
我们想让他们乐于与其他观众互动。
我们想要帮助观众发展其感知和行动的能力。
——GRAV《受够了故弄玄虚!》1963年
本期“动感视界”的展品介绍就先到这里,感兴趣的观众们请持续关注微信公众号“浦东美术馆MAP”,期待更多展览相关讯息!

正在展出↓




购票预约详情请戳 ↓


【单次通票】

【指定日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