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法文化之春2022年度项目
上海大剧院 · 中法舞台经典剧作系列演出
丹达吉勒之死
LA MORT DE TINTAGILES
演出时间
2022/11/17 19:30
2022/11/18 19:30
2022/11/19 19:30
2022/11/20 14:00
演出语言
中文对白
演出票价
180元/280元
演出地点
上海大剧院 • New Box小剧场
(人民大道300号C1入口)
扫码购票

上海大剧院
微信小程序

上海大剧院
天猫旗舰店
主创人员
编剧:【比利时】Maurice MAETERLINCK
莫里斯·梅特林克
导演:【法】Ivan RUVIDITCH 卢逸凡
演员:郇晓飞、范澄雨、朱晓青、陆耘、
董翔宇、王韵遐、高晓燕
编舞:【法】Sophie RENIER
服装设计与制作:【法】Mathilde BORREDON
灯光设计与执行:【法】Jeff RAGOT
音效设计:【菲】Marlo FLORES
音效执行:李一川
舞台监督:高晓燕、王韵遐
舞监助理:陆耘、董翔宇
海报设计:【德】Adel BERAKDAR
宣传助理:黄雅婧
制作人:郇晓飞、范澄雨
出品人:刘宇彤
出品单位:元剧场
(上海蝶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合作伙伴/Partenaires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
比利时驻上海总领事馆
特别支持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编 剧
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象征主义戏剧代表作家

【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
( Maurice Maeterlinck)
比利时法语作家,象征主义戏剧代表作家。1862年8月29日生于比利时根特,母亲来自弗拉芒家族,父亲则来自天主教家族,1949年5月6日逝世于法国尼斯。代表作有《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1892年,后由德彪西改编为歌剧)与《青鸟》(L’Oiseau bleu,1908年)。


1911年,凭借着惊人的文学成就,梅特林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20年,他被阿尔伯特国王任命为比利时皇家法语和文学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他和维尔哈伦 (Verhaeren, 1855-1916) 的创作,推动了比利时文学的发展,使得比利时的法语文学有了国际受众和身份。
梅特林克是整个欧洲文学界的象征主义代表。他创作了一系列很独特的独幕剧,如《闯入者》(L'Intruse,1890年)、《群盲》(Les Aveugles,1890年),并很快被翻译成主要的欧洲语言。1891年,他还出版了 《七公主》(Les Sept Princesses),1892年,凭借《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他的戏剧创作登上了新的高峰。

法国女演员莎拉·伯恩哈特
(Sarah Bernhardt, 1844-1923)
出演《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剧照(1893)
《丹达吉勒之死》(La Mort de Tintagiles)创作于1894年,是梅特林克的剧集《三部木偶短剧》(Trois petits drames pour marionnettes)中的最后一部,另两部为《室内》(Intérieur )和《阿拉丁和帕洛密德》(Alladine et Palomides)。这部极具诗意与抒情性的象征派戏剧作品,讲述了一则关于命运与死亡的寓言。
夜色是沉闷的,铁门推开
丹达吉勒却失去了踪影——
剧 情 简 介
黎明时分,岛屿岸边,丹达吉勒到来。他的两个姐姐伊格兰和贝朗热尔,以及骑士阿格洛瓦勒,期盼着他的到来,而内心又酝酿出一种不安的预感。
这座岛屿总是寂静万分。姐姐们与老骑士明白,脆弱的丹达吉勒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为了让他不被王后带走,他们整夜守护在其左右,随时准备着用自己仅有的武器——一把破旧的剑、勇气与坚韧、他们对丹达吉勒坚不可摧的爱意,去对抗看不见的力量。
死亡的阴影,弥漫在这则玄奥而神秘的故事中,又不断唤醒生命。

法国女高音、演员,梅特林克的情人
乔吉特·勒布朗(Georgette LEBLANC, 1869-1941)
饰演伊格兰 (《丹达吉勒之死》剧照,1906)
导 演
【法】
Ivan RUVIDITCH
卢逸凡

元剧场创始人,法国汉学家、话剧导演、华东师大中文系副研究员。2019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白玉兰纪念奖”。执导剧目:契诃夫《海鸥》、让•热内《贾科梅蒂的画室》、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话剧版,让•热内《女仆》、儿童剧《小王子》、克劳迪娅·斯达文斯凯导演的《黑鸟》、《天窗》(担任副导演)等。

编 舞
【法】
Sophie RENIER
苏菲·雷尼
法国舞者,元剧场的合作艺术家、肢体训练教师与编舞。曾于巴黎歌剧院及巴黎国立高等音乐与舞蹈学院求学,持有法国舞蹈教师资格证书。Sophie曾在法国内外不同芭蕾舞团中担任过舞者,如法国南锡国家编舞中心、西班牙维克多·乌拉特芭蕾舞团,并曾亮相于众多著名编舞家的保留剧目中,如利法、巴兰钦、尼金斯基、罗宾斯、阿米蒂奇、福赛斯、格雷厄姆、普雷霍卡伊等。目前,Sophie还为谢欣舞蹈剧场的舞者传授芭蕾舞课程。
音 效 设 计
【菲】
Marlo FLORES

元剧场的合作艺术家,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目前在菲律宾吕宋岛和上海工作。他致力于探索声音、雕塑的时间性,以及时间、空间、想象力和现实的形而上概念,并通过模拟合成器产生电荷和环境音效来给无形的物体创造声音形象。他的作品主要以雕塑、声音和特定地点装置等形式呈现,创造出了一套可完整体验空间存在的艺术世界。
关 于 《 丹 达 吉 勒 之 死 》
《丹达吉勒之死》有着许多古老传奇的影子,如丹达吉勒和伊格兰能够让人联想到亚瑟王传奇中的人物。丹达吉勒(法语:Tintagiles)容易令人联想到廷塔哲城堡(法语/英语:Tintagel),就是伊格赖因(亚瑟王之母,Igraine,中文音译为伊格兰)生活的城堡,也是她生下亚瑟王的地方。戏剧的叙述则带有一种神圣意味。

"亚瑟之死 "的传说在19世纪的重新解读
成为了许多诗人和画家的灵感来源
“丹达吉勒,头一夜你会睡不好觉的。”这是《丹达吉勒之死》的第一句台词。梅特林克把死亡——这个看似是社会禁忌的话题——置于其作品的中心。死亡是暴力、突然又不可避免的。同时,故事也描绘出了一种光明的兄弟之爱,这是一种坚不可摧的纽带,一种可以变成武器的强大爱意:死亡是外部力量,威胁一切反对它的行动,而爱是内部力量,激励人们采取行动反对死亡。
梅特林克构造出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他通过暗示的方式表达那些不可言说的内容,试图与读者和观众的想象力、而非与理性对话。观众能感受到在舞台上某种令人不安的力量在起作用,但最终人们什么都看不到。作者只用文字暗示的内容,需要观众自己赋予那些暗示的东西以意义——这也许会唤起每个人心中的恐惧与阴影。

这部作品是作者对于死亡与命运的思考,无边的神秘感笼罩其间。它所探讨的主题,是人们面对死亡时的无力感与恐惧感,是人的宿命与局限性,更是死亡本身。梅特林克认为,死亡本身并不存在,它只是人蜕变的一个阶段,生命和死亡是不可分割的。1916年,他写道:“生与死似乎没什么分别。生者和死者,在独特而无限的存在中,只是发生的时间稍微不同而已,他们都属于同某个永恒、不朽的整体。”梅耶荷德曾言,梅特林克的戏剧在神秘中包含着智慧,有一种 "对生命不可抗拒的召唤"。

瑞士象征主义画家阿诺德·勃克林
(Arnold Böcklin,1827-1901)《死之岛》
通过这部作品,梅特林克让我们直面自我与爱、生命和死亡的关系。这最后一次守夜充满了甜蜜、温柔、优雅与共鸣。这是一部具有巨大诗意力量的作品,承载着灵魂的运动、无形的力量以及它们与未知的关系。独特的风格使得该剧具有神秘感和力量,也使其成为梅特林克的代表剧作之一。
象 征 主 义 是 什 么 ?
1886年9月18日,让·莫雷亚斯(Jean MORÉAS, 1856-1910)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这位出生在雅典的法语诗人,通过该《宣言》,扬起了反对浪漫主义的旗帜,同时也与作家左拉(Émile ZOLA)所倡导的自然主义背道而驰。

比利时象征主义画家泽维尔·梅勒里
(Xavier MELLERY, 1845-1921)《小时的环舞》(1890)
象征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在文学与艺术领域发生的一场蓬勃发展的运动,以法国和比利时为主要阵地,最早被法国诗人所鼓吹,包括我们熟悉的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和兰波。它的持续时间不长,在短短的1880至1890年间,很快便传播至整个欧洲与俄国。

比利时诗人维尔哈伦 (Emile VERHAEREN, 1855-1916)
象征主义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六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象征主义者们试图将抽象的思想转化为诗意的形象,它的追随者们试图将抽象的思想转化为诗意的形象。在戏剧界,象征主义运动的代表为比利时剧作家罗登巴赫(Georges RODENBACH, 1855-1898)、维尔哈伦(Émile VERHAEREN,1855-1916)和梅特林克。象征主义作家认为自己是有远见的人,他们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暗示一个不可见的心灵世界的存在。因此,暗示和神秘性的印记在他们的作品中非常突出。象征主义诗人和剧作家的目标在于,同宇宙、具有神秘色彩的天空和大自然建立特殊联系。
梅 特 林 克 与 象 征 主 义 戏 剧
在梅特林克之前,法国尚未出现著名的象征主义剧作家,梅特林克自己也意识到,象征主义尚未进入戏剧界。因此,创作象征主义剧作就成为了他的目标之一。

比利时象征主义画家让·德尔维尔
(Jean DELVILLE, 1867-1953) 《俄耳甫斯之死》
象征主义戏剧在法国的诞生,是对戏剧大师安德烈·安托万 (André ANTOINE, 1858-1949) 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戏剧的回应:它与在19世纪成为主流的自然主义戏剧作品相决裂,目标在于恢复古典悲剧的精神。因此,瓦格纳的音乐戏剧、古希腊悲剧和中世纪神秘剧就成为了象征主义戏剧的主要灵感来源。此外,流行于19世纪末的木偶剧也对象征主义的舞台艺术概念有着深远影响。
德彪西歌剧
《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
剧照(1903)

巴黎的 ”作品剧场”(Théâtre de l’Œuvre)是象征主义艺术家的专用舞台,该剧场由法国著名象征主义演员、导演呂涅·波(Aurélien LUGNÉ-POE, 1869-1940)于1893年建立。但在艺术家演出象征主义剧目时,也遇到了难题:一些象征主义代表艺术家认为,戏剧诗更适合被阅读和念诵,而非表演。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戏剧诗本身就是完美的艺术形式,所以不需演员和布景来担任表现的媒介。这些媒介只会破坏戏剧诗的完美形式、纯粹的语言和其幻想性。

作品剧场1894年节目单
无需演员的戏剧?!没错!这正是象征主义戏剧的矛盾之处。梅特林克曾经想过:"也许有必要把人完全从舞台上移开........”(Maeterlinck Maurice « Menus Propos – Le Théâtre » ,La Jeune Belgique 杂志, 布鲁塞尔, 1890.9)

法国著名诗人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 1868-1955)于1889年创作了《金头》(Tête d'Or),梅特林克则在同年创作《玛莱娜公主》。这两部作品同属象征主义戏剧 。上图为《金头》1968年在法国上演时的剧照。
象征主义戏剧不仅致力于探索极简的表演形式,而且受到木偶剧的启发,建立起自己的表演理念: 木偶似乎可以抹去身体和动作,使诗的精神更容易被传达出来;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完全相反是,木偶化的表演不以个人的心理和情感为基础。提倡“静止戏剧”(théâtre statique)的梅特林克,也对木偶剧抱有极大的兴趣。梅耶荷德(Vsevolod MEYERHOLD, 1874-1940)分别在1905年和1908年导演了他的《丹达吉勒之死》与《青鸟》两部作品,也都让演员努力向某种木偶表演方式靠拢。
对木偶剧的重视与梅特林克个人的戏剧观、哲学观也有着共通之处。他认为,人被困在自己的命运中,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人只是个“木偶人”,正如阿尔托(Antonin ARTAUD,1896-1948)提及梅特林克的戏剧中的人物时,认为这些人物皆为 “命运撼动的木偶”。

梅特林克《青鸟》
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出剧照(1908)

梅特林克视法国诗人马拉美为 "新诗之神",马拉美在读到梅特林克的剧本《玛莱娜公主》时则立即向比利时编辑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事实上,这部戏概括了马拉美对新戏剧的一切要求:在戏剧形式中相调和的诗意、梦想和神秘感。

“中法文化之春”是中国境内第一外国艺术节,也是法国境外最大的法国艺术节,今年已第16届。2022“中法文化之春”在国内25个城市呈现超过70个项目和200多场文化活动,涵盖视觉艺术、音乐、戏剧、电影、舞蹈、时尚、图书与思辨等众多领域, 持续促进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自由。”
元剧场
元剧场初创于2015年,是一个致力于戏剧维新的剧场实践团体,由法国导演、汉学家卢逸凡(Ivan RUVIDITCH)创立。历经几年的发展,元剧场已与国内外众多专业戏剧机构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如法国里昂国立高等戏剧学院(ENSATT)、巴黎楠泰尔大学戏剧系、苏州昆剧传习所等。2019年,元剧场团队逐步开始其社会化与商业化进程。如今,剧团已拥有自己的专业团队,包括数名中国演员、数位中国编剧,及几位致力于元剧场演员培训的教师。元剧场制作演出的剧目,探索了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
编辑 Leslie | 责编 Maurice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