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門画廊十分荣幸宣布
即将参加第五十六届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
VIP预展:
2022年11月16日至17日
公共开放日:
2022年11月18日至20日
地点:
展位A324,展厅11.2,德国科隆市科隆国际展览中心

> 2022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

2022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
藝術門画廊十分荣幸宣布即将参加第五十六届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观众们来到德国科隆市科隆国际展览中心A324展位,欣赏展出的一系列精选的作品。它们来自不同世代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包括贾娜·贝尼特斯(生于1985年,美国)、阿尔多·克里斯托法罗(生于1970年,意大利)、安东尼·麦克勒夫(生于1975年,英国)、扎内尔·穆霍利(生于1972年,南非)、倪志琪(生于1957年,中国)、巴巴吉德·奥拉通吉(生于1989年,尼日利亚)、苏笑柏(生于1949年,中国)和朱金石(生于1954年,中国)。

> 贾娜·⻉尼特斯,《菩提 (2)》,2022,布⾯油画,91.4 x 121.9 cm

> 贾娜·⻉尼特斯(Jana Benitez)
贾娜·贝尼特斯(Jana Benitez)的作品充满鲜艳的色彩,绘画在抽象与具象、混乱与秩序、蛮力与柔情间游走。同时亦传达一种充实与虚无,出席与缺席,收缩与扩展。《菩提(2)》参考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历史影像,当年共有1,100名菲律宾土著被当作展品在人类动物园中展出,作品揭示出在美菲战争和博览会下所带来的影响,正视菲律宾及菲律宾裔美国人的集体心灵创伤。

> 阿尔多·克⾥斯托法罗,《曼谷之夜》,2020,布⾯油画和丙烯,180 x 150 cm

> 阿尔多·克⾥斯托法罗(Aldo Cristofaro)
阿尔多·克里斯托法罗(Aldo Cristofaro)以网格和色域重叠的笔触描绘抽象图案,划分以具象元素为主的前景,与背景的结构相辅相成。《曼谷之夜》是一幅具垂直、水平和椭圆形笔触的玩味之作,凭借艺术家精湛的绘画技巧,所有元素在纠缠互锁的形态下传达视觉讯息。

> 安东尼·⻨克勒夫,《建造 · 氛围 No.12》,2020,亚⿇布, 油和蜂蜡,48 x 40 x 4 cm

> 安东尼·⻨克勒夫(Antony Micallef)
安东尼·麦克勒夫(Antony Micallef)被称为现代表现主义者,作品反映出他本人对社会的关注与自我检视。他以开创的方式利用油画颜料创作充满视觉冲击的肖像画而闻名。通过厚涂和分层技术,他能够重新配置油画的参数,在作品表面雕刻至极致。《建造·氛围 十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来模糊绘画和雕塑之间的界限。

> 扎内勒·穆霍利,《皇室》,2021,胶合板粘珠⼦,77 x 59.5 cm

> 扎内勒·穆霍利(Zanele Muholi)
扎内尔·穆霍利(Zanele Muholi)是一位视觉⾏动主义者和摄影师,展览的摄影作品是穆霍利⾃2012年开始展⽰的《向⿊暗⺟狮致敬》(Somnyama Ngonyama(Hail the Dark Lioness))⾃拍肖像作品系列,作品以⾃传与⾼度个性化的肖像照呼应穆霍利⾃⼰所说:“⾮裔在当今全球社会下的经历、⾃我形象和可能性。”一系列相关的绘画和珠饰作品亦会在同场展出,为观者理解穆霍利的多元化艺术实践提供了更广泛的视⾓。

> 倪志琪,《阿尔罕布拉宫 No. 20》,2018,综合材料,165 x 130 cm

> 倪志琪
倪志琪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的旅行经历所启发,他从窗户、地板、马赛克瓷砖中发现相互关联的感知意象,并提炼、组合成新的线索,成为内化的风景。这些经历也影响到他以几何构图为主的作品形式,他可以敏锐地把握几何形状的不同变体,结合绘画和拼贴,并在分层处理中使用柔和的色调,呈现出对感知的非指示性表现。《阿尔罕布拉宫No. 20》传达了一种渴望和怀旧感。

> 巴巴吉德·奥拉图吉,《部落标记系列III #72》,2022,布⾯粉彩和丙烯,150 x 150 cm

> 巴巴吉德·奥拉图吉(Babajide Olatunji)
《部落标记》系列是一组超写实主义肖像作品,生于尼日利亚的艺术家巴巴吉德·奥拉通吉(Babajide Olatunji)从其民族原始部落的面部划痕传统汲取灵感。在广泛研究下,他就划痕标记虚构不同的主题和身份,塑造出高度逼真的肖像画。

> 苏笑柏,《完璧-I》,2013,油彩、⼤漆、⿇、⽊,160 x 102 x 17 cm

> 苏笑柏
1980年代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苏笑柏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继续深造。他选择以深植中国历史的大漆为创作媒介,发展出感性、严谨而不落俗套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既愉悦又神秘,细致的表面极富立体感。从贝壳般的饰面,到感性的曲线轮廓和磨损的纹理,这些作品完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有着自己的历史、性格和自立性。

> 朱金石,《旅行者》,2012,布⾯油画,100 x 80 cm

> 朱金石
1980年代后期,应柏林DAAD基金会和贝坦尼艺术中心的邀请,朱金石开始了客居德国的生活与工作, 由此对⻄方当代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身份的认同感使他对东方禅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禅宗思想与激浪派艺术和博伊斯(Joseph Beuys)的社会雕塑融合为一体,开始了当代艺术的探索。《旅行者》从精神和虚无主义的角度审视绘画的形式语言,经精心构思下以高密度纹理化的表面和生动的色彩对比揭示个人标记。整体而言,作品由深不可测的各种叠加质感的笔触构成,每一笔的颜色、位置和形状都是眼手合一的体现。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