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总监
李小山
策展人
林书传
展览时间
2022.10.26 – 11.16
展览地点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出品人
张凯 张宗喜
参展艺术家
杜滋龄 冯海涛 何家英 江宏伟 李中诚 林海钟 潘汶汛 王 法 王孟奇 王子武 萧海春 徐乐乐 袁 武 张 捷 张孙哲 赵跃鹏
邓箭今 管怀宾 黄靖杰 黄宇兴 江 衡 康海涛 刘 炜 刘子建 毛 焰 邱岸雄 邵 戈 申 亮 史金淞 孙 逊 王光乐 邬建安 杨佴旻
偏锋画廊艺术家康海涛、邬建安参展“CHUO:
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该展于2022年10月26日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前言
面对“水墨”下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又一次的老生常谈,我们面对的哪个“水墨”?这是中国当代水墨年鉴的第六次学术邀请展又一次抛出问题。2020年,同样在南艺美术馆,李小山先生提出的主题“逐渐形成的闭环”,将“水墨”画放置在一个假想中却又极度真实的现状下来进行讨论,水墨画的创作和与其有关的批评都好像都被封锁在闭环之中。其表露出一些悲观的情绪和与之而来的担忧。在展览中李小山先生感慨到:“水墨画与传统相比,它是当代的;与西方相比,它是本土的。在这样的闭环里,一切都是自我循环、自我论证、自我定位。万事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在水墨的闭环并非铜墙铁壁,趁着光透进来,艺术家仍然是有所作为的,我深切地满怀希望地期待着”。
面对上期所谈到的“闭环”,以及一直期待着的“裂缝”。我们似乎需要更加锋利的“器物”来完成挑起“裂缝”的工作。展览作为提出问题的一种实践方式,本该就是一件有棱有角的“器物”,面对逐渐叠加与扩张的“水墨”问题,我们需要讨论它,批评它,或者赞美它,其前提条件是要找到它。你谈你的主义,我谈我的规则,他谈他的标准,终究会回到自我构建的城堡中,仅仅只够欣赏到自己的庄园。
与其鸡同鸭讲的讨论,不妨直接把问题放置在空间中,这也是中国当代水墨年鉴接下来会一直持续下去的展览创作方法。在这一次的展览中,面对“闭环”接下来的问题,我们再次面对“传统”与“当代”的讨论,能有效行进下去的方法之一便是回到“语言”,如果“水墨”还能回到一种艺术语言来被进行探讨的话,那么这次“传统”与“当代”一定不是孰优孰劣的肉搏战,其同根不同源的自然生长方式,像是一场棋盘间,有游戏规则的博弈,贡献的该是进退之间的思考过程。
回到本次展览的主题“Chuo(进退)”。进退共用同一个偏旁,可被想象为在同一个时间轴线下,在当下,所有与“水墨”相关的判断一定是在行走中的。我们通过展览制定游戏规则,而制定规则的人便是第一个被规则所束缚的。面对繁杂的“水墨”概念,面对概念下不断衍生而出的遣词造句,我们同样造了一个具体的字——“ Chuo(进退)”。这个字谈不上正确与错误,更不是口号与态度,它应该算是我们当下面对“水墨”时,目光之所及的现状吧。
林书传
2022.10.24

康海涛
反光
2017
纸本丙烯
160 × 200 cm
康海涛
墙
2016-2017
纸本丙烯
140 × 243 cm
对于深谙中西方现当代艺术演化历程的人而言,康海涛最近完成的一幅名为《墙》(2016-2017)的绘画作品或许多少有些奇特:简约的几何形态和沉郁内敛的心理氛围,会让人想起罗斯科后期的抽象绘画;但画面虚淡迷离的光色效果,以及对那堵历经风霜、陈旧而斑斓却又如真如幻的墙的耐人寻味的描绘,又似乎有托伊曼斯的图像绘画的味道。
显然,《墙》并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的审美折中物,因为在它貌似折中的视觉语言背后,有一种虽然很隐晦,但一旦会意就让人不禁喟然长叹的深沉的社会感触:无论是那老旧墙面,那高低错落的大门,还是那一大片灰扑扑的海蓝色,都能唤起一种我们曾经如此熟悉的生活记忆——由厂区、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城市生活。事实上,这样的厂区与单位仍遍及中国大小城市,但在新世纪以来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它们早已悄然蜕变为淡出公共视野的一种边缘存在。
在《墙》注重审美锤炼的绘画语言中,曾经熟视无睹的日常景物显得如此虚无缥缈,仿佛对陈年旧事的淡然一瞥。画面中肃穆而又壮阔、恢宏而又神秘的心理氛围,也为这“淡然一瞥”注入了一份耿耿于怀的心灵焦灼。
——摘自方志凌《光的记忆——康海涛的风景绘画》


“CHUO: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展览现场
邬建安
蜘蛛的脸上有只蝴蝶之一&之二
2021
背绢宣纸,彩墨,丙烯,剪纸、刻纸拼贴
280 × 200 cm × 2
在《无限绘画》系列的创作中,邬建安进一步探索个体与整体的秩序关系,并将其推演到另一种极端。他首先生成一个轮廓清晰的整体——一幅具象的线描图像,然后将其打碎、分解成为数百个被独立编号的笔画,将这些绘画中最小的单位作为独立个体进行单独创作,再因循编号将它们“放回”原本的位置,组合成一幅幅完整的作品。该系列较早的尝试是2019-2020年创作的一组《蜘蛛的脸上有只蝴蝶》,两幅作品是基于同一图像的不同变体,创作时间长达几近一整年。如若近看,会被繁复的笔触、迷人的色彩牵绊,退远后则又能从两幅作品中辨认出同一形象,绘画单元被释放的超脱“身份”的表达活力,带来了各种意料之外的差异,给观众的视觉辨识制造了困难。
——文字来自邬建安工作室


“CHUO: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展览现场
康海涛
1976年生于重庆,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成都和绵阳。
康海涛曾多次参加香港、美国、韩国、捷克、意大利等地的国际展览。他的作品被龙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吉林省博物馆、武汉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意大利国家旅游局等艺术机构收藏。
邬建安
1980年生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外聘专家,成都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文旅部恭王府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传统工艺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动物园学术委员会委员。
邬建安的身上很自然地融合了学院和民间两种特质。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和皮影大师汪天稳合作,邬建安将皮影、剪纸这些传统技艺纳入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语言,也打开了当代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通道。
邬建安曾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并在北京、上海、香港、纽约等地举办多次个展。作品被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康奈尔大学赫伯特 F. 约翰逊艺术博物馆、伯克利美术馆及太平洋影像艺术中心、巴西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嘉德艺术中心、澳大利亚白兔艺术基金会等机构及个人收藏。
延伸阅读
媒体 / 图片垂询
Press enquiries/images
张梅颖 Mabel Zhang
mabel.zhang@pifo.cn
T: +86 10 59789562
其他垂询
All other enquiries
王彧涵 Sophia Wang
sophia.wang@pifo.cn
M: +86 18210011135
孟玥辰 Meng Yuechen
mengyuechen@pifo.cn
M:+86 13466332576
关于画廊
偏锋画廊坚持对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洞察以及对欧洲及战后艺术大师的探索,并在两者的对话与碰撞中寻找各种可能的艺术力量。偏锋既是中国最早推动抽象艺术研究与发展的重要画廊,也是持续探讨具象绘画在当下多种可能性的主要机构。我们深信,艺术的体验产生于一个又一个的变革中创造的新世界;艺术家的作品正是探索世界的第三只眼睛。对于收藏家,偏锋为其提供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发掘个人独特的视角,只因两者的充分结合才能构建卓越的收藏。我们希望更多的藏家可以秉持鉴赏家的心态,更深入地理解当代艺术以及欣赏画廊发掘、重塑并坚信的艺术家。
About the Gallery
PIFO Gallery concentrates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cours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exploration of post-war European master artists and seeking for all possibilities of art power in the dialogue and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o aspects. As a major gallery in China specialized in the study and promotion of abstract art, and also the main institution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possibilities of figurative art at present, PIFO is convinced that the experience of art emerges from the new world created by one revolution after another; The artist's work is the third eye to explore the world. For collectors, PIFO provides expertise and encourages them to explore their own unique perspective because onl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an make a great collection. We hope to see a growing number of collectors to take on the roles of a connoisseur, with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Asian and Western contemporary art, and appreciate the artists discovered, reshaped and firmly believed in by the gallery.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