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设计,Jami’Al-Hurriyah 清真寺 / AGo Architects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 Kafin Noe’man
“建筑应该体现它的时间和地点,但渴望永恒。”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这座被动式设计的 3 层清真寺位于通勤车站前的密集居住区,底层是学校,同时也是周边社区的游廊。在 Masjid Jami Al-Hurriyah(光之清真寺),通过与这一场地的阳光、气候和高密度公共互动建立对话,并在建筑设计元素中加以“翻译”和体现,我们试图创造出一个不受时间束缚但具有强烈环境信息的建筑。这是对清真寺建筑的新理解。
© Kafin Noe’man
倾斜屋顶创造了序列
屋顶分区将清真寺划分为迎宾门廊、梯田式礼拜区和主礼拜区三个部分。倾斜的屋顶可以遮阳、避雨并且隔热。每个屋顶顶部开有“天窗”,在礼拜者和时间之间建立起对话;自然光透过天窗显示一天中不同的祈祷时间。
© Kafin Noe’man

从火车站方向的侧面看,3 个屋顶段和塔共同形成了“安拉”一词。

© Kafin Noe’man

© Kafin Noe’man
楼梯、露台和庭院作为公共空间
清真寺的功能不仅是为了宗教目的,同时它也是社区互动的中心。通过不设围墙的庭院、可以充当座位的楼梯入口,邀请周围社区来进行活动。

© Kafin Noe’man
这座清真寺没有设计人工空调,而采用了最大程度的交叉通风,木网格起到窗帘的作用并控制过热的渗透,使建筑能够保持热舒适性。
© Kafin Noe’man

© Kafin Noe’man

© Kafin Noe’man
历史方法
在公元 13 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印度尼西亚之初(伊斯兰教诞生之后的 1200 年),许多印度尼西亚的清真寺仍然保持着原始形式,形似(例如)印度教/佛教寺庙,甚至东亚的宝塔,也有些采用了当地典型建筑的构造和装饰,进行本土化适应。在随后的发展中,清真寺建筑采用了更多来自中东的形式,例如,荷兰东印度群岛政府在殖民时期引入的洋葱头屋顶和装饰物。
© Kafin Noe’man

© Kafin Noe’man
从本质上讲,清真寺建筑在形式上没有规定,重点在于礼拜和社交的功能。我们认为,清真寺的建筑形式可以在不同的背景下发展并具有独特性,因为它体现了它所庇护的社区的身份和一种成为周围社区的天才之地的力量。

早期清真寺是在中东气候条件下,依照伊斯兰传统建造的,往往主体建筑周边即为开放空间,没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自伊斯兰黄金时代开始的建筑技术的进步,清真寺设计的象征意义越来越强烈,周边更加开放(门廊),并具有一定的几何、材料特点以及绚丽的风格。在 Jami Al-Hurriyah 清真寺中,我们试图通过对现场环境的强处理,包括气候、文化、人们的习惯以及被动设计策略,设计出一座永恒的清真寺。
© Kafin Noe’man

© Kafin Noe’man


环境平面图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平面图

剖面图

爆炸分析图

分析图
建筑师:Ago Architects
地址:South Jakarta, South Jakarta City, Jakarta, 印度尼西亚
项目年份:2020
建筑面积:745.0 平方米
主导建筑师:Abimantra Pradhana, Osrithalita Gabriela
项目建筑师:Muhammad Luthfan Rizal, Danindra Adrian Wicaksono
摄影师:Kafin Noe’man
编辑:戴乐; 译者:许青云
*本文内容来自建筑事务所
标题及版式由 ArchDaily 整理
转载或任何形式的引用请联系设计团队



点亮“在看”和“点赞”,
将创意灵感放在第一位👇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