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魏六朝实用文体互渗研究
赵俊玲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2年8月出版
88.00元
978-7-5732-0372-4
作者简介
赵俊玲,1981年生,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献研究。发表有《〈文心雕龙〉与〈文选〉“哀”体观辨析》等论文40余篇,出版有《〈文选〉评点研究》等专著,古籍整理著作《文选汇评》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古籍整理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
内容简介
汉魏六朝是文学急剧演进的时期,也是文体高速发展的时期。作家们一方面沿袭前代存留的文体规范,另一方面又各逞才情,肆意挥洒,冲破原文体规范的束缚,甚至主动引入其他文体的功能特征,从而形成了实用文体之间的相互渗透,非实用文体向实用文体的渗透,强势文体向弱势文体的渗透,相近文体与非相近文体的互渗等十分复杂的文学现象。本书即围绕汉魏六朝实用文体的互渗现象展开系统研究。
本书通过汉魏六朝人对文体互渗的认识、汉魏六朝破体为文的典型作家、汉魏六朝典型文体之间的互渗等,系统论述了汉魏六朝时期实用文体之间的互渗现象,实用文体与文学文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文体互渗发生的原因、特点、规律和美学依据,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汉魏六朝文体学研究在实用文体之互渗研究上的空白。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汉魏六朝人对文体互渗的认识
第一节 汉魏六朝人眼中的文体互渗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文体互渗观
第三节 《文选》对文体互渗的态度
第二章 汉魏六朝破体为文的典型作家
第一节 王褒
第二节 曹植
第三节 庾信
第三章 同一文类实用文体之间的互渗
第一节 哀策与诔
第二节 吊文与祭文
第三节 书与笺
第四节 颂与赞
第四章 不同文类实用文体之间的互渗
第一节 诔与碑文
第二节 论与书
第三节 启与表、奏、书
第五章 诗、赋对实用文体的渗透
第一节 诗与实用文体
第二节 赋与实用文体
第六章 复合型文体
第一节 设论
第二节 俳谐文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语(节选)
汉魏六朝时期诸多实用文体互渗现象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如下数条:
一、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学术风气、政治、礼制等变化影响的结果。汉魏六朝时期的实用文体,本因现实需要产生,其发展演变自然会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或催生于礼仪制度的发展变化,或源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或来自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或与哲学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甚或兼而使之。
二、对文体界限认识的模糊。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理论发达,背后反映的事实正是,人们对一些文体界限认识的不清晰,尤其是那些性质相近的文体,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论四科八体“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就是把两两相近的文体放在一起,强调了它们的共性,而未辨明它们的个性。相近的文体之间究竟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界限,很多时候人们的要求是相对松散、不那么严格的,这自然也使它们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成为可能。
三、追求新变与个性的作家的推动。卓有成就的作家,往往富有创新精神,他们善于向他人学习,渴望突破僵化的创作模式,也善于融会贯通文体,从而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作品。
四、崇尚与模拟优秀作品。优秀的作品总是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尤其是那些处于发端地位者,更对文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文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像很多事物一样,文体不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前演进,终会自取灭亡。
六、追求文学性。汉魏六朝时期,人们进行实用文体创作,首先是出于实际的需要,重视这些文体的实用价值。但不可忽视的是,因为当时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还不甚明晰,人们创作实用文体时,又看重它们的文学价值,追求文学性。这就导致了实用文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向着更趋文学性的方向前进,接受其他文体的影响与渗透往往也是出于追求更高的文学价值的目的。
汉魏六朝时期,实用文体之间互渗的发生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也较为复杂,有些文体甚至受到多种文体的影响,而且很多实用文体还向文学文体借鉴学习。虽然如此,彼时实用文体之间的互渗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
首先,总是文学性更强的文体向其他文体渗透。如上言,对文学性的追求,是汉魏六朝时期诸多文体互渗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文学文体与实用文体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文学文体单向向实用文体渗透,这表明了实用文体向文学文体靠拢的愿望,以及文学文体的强势影响力。实用文体之间,也往往是更具文学意味的文体向其他实用文体渗透,造成后者文学性的增强。基于此,文学性更强的文体向其他文体渗透便成为文体互渗的重要规律。
其次,总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文体向其他文体渗透。强势文体指向那些流行程度高、创作数量多、优秀作家作品多的文体,它们往往处于更受尊重的地位,更合时代潮流,较早产生且较早形成稳定的文体特征。相对性、时代性是强势文体的重要特性,而影响其他文体,向其他文体渗透,一定程度上改变其他文体的演进过程,则是强势文体“强势性”的重要意义所在。强势文体对其他文体的影响,既表现在影响于同一文类文体,又表现在影响于不同文类文体。
再次,实用文体之间的互渗往往发生在功能相近的文体之间。在本书的叙述中,我们用了“文类”和“文体”的概念,在文类的概念下讨论文体的互渗,发现文体互渗最多发生在同一文类的文体之间,其次发生在虽不属于同一文类,但功能、性质相对更为相近的文体之间。
最后,实用文体在发展过程中文体功能的改变,导致与其他文体的交叉、互渗。如吊文本源于人亡后即时而吊的吊礼,但今存汉魏时期产生的作品几乎全是借凭吊古人以抒作者之怀的凭吊吊文,与其他哀祭类文体相比,有着鲜明而独特的文体特征。两晋时期,它向祭文渗透,产生了祭古人文。祭古人文借古自喻的写作模式及富于理性沉思的特质等特点,都来自凭吊吊文。
责编:张卫香;排版:王曦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