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两宋绘画艺术4:《雪景山水图》
12
绘画艺术
荆浩在五代后梁时期,因政局多变,退隐不仕,开始了“隐于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号洪谷子。洪谷位于开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县。林县唐时名林虑县,太行山脉于县西绵亘一百八十里,总称林虑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黄华、天平、玉泉、洪谷、栖霞等山。山势雄伟壮丽,幽深奇瑰,历代多有隐逸者。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认为林虑乃太行山脉最美之处。
荆浩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体察,善于图绘北方雄伟的山川风貌,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和突破。他曾说:“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不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同时,荆浩还善用皴法,在营建画面意境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天赋。

《雪景山水图》绢本设色 138.3x75.5cm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雪景山水图》又称《雪景行旅图》《雪山行旅图》画中有“洪谷子”小字款。传闻此画自古墓中出土,西方有的美术史家认为是荆浩的作品,也有人判定是一幅早期摹本。
画中溪流、山川、楼观等若隐若现,三三两两行走的身影组成五组点缀在被银白色装点的雪后晴朗的天空下。其中,可以辨别出肩负行李的妇人、骑驴的男子、领着幼儿的人等,他们在途中互相闲谈的氛围非常宁静悠闲。
画卷设色浓重,画法以秃笔细写,整幅画面画家以墨取韵,用细笔勾勒出山体的形态结构,表现出了山的阳刚之美,再用墨渲染则表现出山的仪姿,体现出了山脉的阴柔之美。



此图构图十分怪异,呈倒“S”形的山脉,占有画面的三分之二,这显然是表现龙脉之磅礴气势,随着脉络从下一以贯之,又在近景的大大的山坡上配上几棵高大的松树,由此绘成了画幅的主体。而从山下缓缓而上的水气,到日头达到饱和,充满浑厚之气。从整体来看中间采用仰视主峰的高远、左边采用眺望江水和远山的平远、右边采用窥溪谷、楼观等的深远的构图手法。
因为年代久远,荆浩的作品留存很少,但是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却贡献巨大,他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于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同时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法记》)。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三鱼纹彩陶盆》(史前美术1)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魏晋南北朝绘画5)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江帆楼阁图 (隋唐绘画11)
公益课堂:讲话孩子的中国美术史|王羲之(魏晋南北朝隋唐书法1)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颜筋柳骨(魏晋南北朝隋唐书法2)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颠张狂素(魏晋南北朝隋唐书法3)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龟兹石窟(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1)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2)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3)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麦积山石窟(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4)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炳灵寺石窟(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5)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炳灵寺石窟·下(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6)
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云冈石窟·上(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7)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云冈石窟·中(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8)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云冈石窟·下(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9)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龙门石窟·上(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10)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龙门石窟·中(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11)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龙门石窟·下(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12)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天龙山石窟(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13)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栖霞山千佛岩(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14)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广元石窟(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15)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南朝石刻(魏晋南北朝隋唐雕刻艺术1)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昭陵六骏(魏晋南北朝隋唐雕刻艺术2)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唐三彩(魏晋南北朝隋唐雕刻艺术3)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中国美术史|重屏会棋图(五代两宋绘画艺术1)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西方美术史|拉斯科洞窟《大公牛》(原始美术1)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西方美术史|《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古代美术7)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西方美术史|老彼得·勃鲁盖尔(上)(尼德兰3)
公益课堂:讲给孩子的西方美术史|老彼得·勃鲁盖尔(下)(尼德兰4)
资料来源: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网络。
鸣谢!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开馆时间:9:00 — 17:30;周一闭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