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论坛(2022年第2期)
刘中兴 主编
2022年6月出版
58.00元
978-7-5732-0431-8
本书为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集刊。常设栏目为专论、译文、书评、动态。内容不仅有海内外学者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也有学科综述,对于集中了解文史研究的前沿性成果具有重要价值。本期内容为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前沿论文及述评。研究时段为魏晋南北朝到宋明,刊出文章12篇,包括专论2篇、书评4篇等。内容包括“国忌与庙制:以太庙祧迁与后庙立忌为中心”“绍熙政变与南宋太上皇政治的垮塌”以及其他魏晋、宋明各代政治史研究等。
目录
【专论】
国忌与庙制:以宋代太庙祧迁与后庙立忌为线索/聂文华
绍熙政变与南宋太上皇政治的垮塌
——兼论虚构的赵汝愚主导绍熙政变历史叙述/吴铮强
【译文】
宋孝武帝及其时代/[日]越智重明(林晓光译)
北魏迁都洛阳与孝文帝改革
——关于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史上的位置/[日]川本芳昭(肖承清译)
宋仁宗时期的朝廷形势
——历史书写与新政治领域的创造(1022—1042)/[法]蓝克利(刘云军译)
【书评】
作为将军的太宗
——评费子智《天之子李世民:唐王朝的奠基者》/王乐毅
传记视角下的后唐王朝史
——读戴仁柱《从草原到中原:后唐明宗李嗣源传》/胡耀飞
绝对掌控下的授权与君臣关系
——评窦德士《嘉靖帝的四季:皇帝与首辅》/陈时龙
中国文学史的解构与重构
——读《有皇帝的文学史——中国文学概说》/岑天翔
【动态】
越智重明先生学述/林晓光
越智重明教授著作论文目録/林晓光译
各篇摘要
【专论】
国忌与庙制:以宋代太庙祧迁与后庙立忌为线索
聂文华
国忌在宋代主要指帝后的忌日成为国家性纪念日,有相应的仪式内容区分其等级。随着王朝的赓续,去世的帝后只会越来越多,就必然出现废罢不忌的现象。太庙神主的祧迁和回迁,与国忌仪式的废罢和恢复相对应。而宋代庙制研究的关键不仅在于太庙中皇帝神主的升祔和祧迁,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众多皇后死后祔庙问题。在礼制实践中,不同身分的皇后形成性质不同的诸后礼例与温成故事,正后、皇帝元妃、嗣皇帝生母逐渐都可立忌,而生前受宠死后追册之皇后虽曾一度能立忌,在时人观念中却不合礼。最终形成唯有能入祔太庙资格的皇后才可立忌,无论死后是先祔后庙性质的别庙,还是卒于皇帝之后得以直接入祔太庙。这些均可说明庙制决定立忌,进而影响到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秩序。
绍熙政变与南宋太上皇政治的垮塌
——兼论虚构的赵汝愚主导绍熙政变历史叙述
吴铮强
绍熙政变不是赵汝愚主导的为挽救光宗朝政治危机而紧急实施的政权更替行动,光宗朝政治危机的根源是李皇后嫡子赵扩的皇储地位无法确立,导致李皇后与孝宗、高宗吴皇后关系彻底破裂。吴氏出于对李皇后的仇恨以及掌控宫廷政治权力的需要,在排除赵抦继承皇位的同时,选择逼迫光宗退位、由宁宗直接继位。宁宗继位后没有获得完整的最高权力,韩侂胄与宁宗韩皇后成为吴氏掌控宫廷权力的代理人。韩侂胄败亡后,宁宗杨皇后与史弥远延续了皇后(太后)与权臣联合专政的政治形态,绍熙政变是南宋由太上皇政治形态演变为后宫与权臣联合专政的转折点。绍熙政变又表现为四代帝后权力的层迭与缠斗,但随着孝宗的去世与光宗的出局,中间两层权力迅速抽空,南宋太上皇政治因过度层迭而垮塌、终结。参与绍熙政变的赵汝愚在宁宗继位后大力借重理学政治势力,而韩侂胄败亡后赵汝愚又被构建为绍熙政变的主导力量,结果给读史者造成了绍熙政变追求理学政治理想的强烈印象。绍熙政变本身有严重的政治伦理的缺陷,各相关方均有在历史书写中掩饰其参与绍熙政变动机与行动的意图。
【译文】
宋孝武帝及其时代
[日]越智重明(林晓光译)
本文为越智重明《魏晉南朝の人と社会》(《魏晋南朝的人与社会》) 一书的第四章译文。全文在分析刘宋孝武帝个人形象的基础上,围绕其在位期间的施政举措进行考察。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宋孝武帝并非仅是传统史学话语中性情乖戾、昏庸无道的暴君,同时也是学识渊博的严正君主,日常所展现出的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天子形象。作为皇帝,宋孝武帝终其在位期间,也作出了一些强化皇权的努力,这些施政举措包括:皇亲政策、官僚机构改革、加强亲族回避和地缘回避原则、改革课税和徭役制度等。
北魏迁都洛阳与孝文帝改革
——关于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史上的位置
[日]川本芳昭(肖承清译)
本文从两部分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地位。第一部分作者认为北魏政权迁洛后的新式墓志形式的完善和数量的激增与孝文帝改革紧密相关,是与孝文帝诸汉化改革相辅相成的施政措施之一环,也是中华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一环。第二部分孝文帝政治改革当中还涉及对五德秩序的变更。在整个中国王朝的五德继承传统中,孝文帝的改革是其后的一个大的分岔口,延续性被破坏,此后五德之说仅保持到宋、金,而在元代后,这一古老的政治传统则被抛弃,基于儒教的“积德累仁”之理念成为王朝正统性的根据。
宋仁宗时期的朝廷形势
——历史书写与新政治领域的创造(1022—1042)
[法]蓝克利(刘云军译)
宋仁宗亲政后,他为了消除刘太后摄政之后存在于朝廷与行政机构中的“弊端”,首次使用了“祖宗家法”一词。“祖宗家法”是一系列禁例和规章制度,包含了治国以及政治决策的几种基本方法,同时也制约了皇帝本人的施政方略。在此后的时间里,在不断诠释和改写规则的过程中,士大夫们也能够选择并规范这些规则,在这种共识下,官员们成为君主独裁和政治权威的担保人。本书阐明参与史实解读和历史写作的机构,考察各级官员讨论历史所依据的材料,并揭示出朝廷内外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历史书写的影响。同时考察谁在朝廷上拥有编纂历史的“权力”,以及关于历史的言论方式如何影响朝廷组织,从而为创建独特的政治领域做出贡献。最后,简要地审视士大夫们自身如何塑造从历史得到的规则,并将其形成原则,形成新的政治秩序,从而获得使皇权合法化的权威。
作为将军的太宗
——评费子智《天之子李世民:唐王朝的奠基者》
王乐毅
《天之子李世民:唐王朝的奠基者》一书是英国汉学家费子智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的出版时代正处于英国传记文学“新传记”浪潮发展的鼎盛期,因此费子智在这本书中的书写方法无不反映了“新传记”的特点。围绕这一时代背景,作者分别对序章和正章进行文本分析,认为文中充满了“新”型的思维方式和独具匠心的布局技巧,以此来全面展现传主的性格。作者同时提到,费子智为了完成这部作品,在1931年对中国北方进行了旅行考察,正是这一段经历,对这本书的书写产生了深刻影响。最后,作者认为本书透露出的时代特征,其价值更多地存在于学术史当中。
传记视角下的后唐王朝史
——读戴仁柱《从草原到中原:后唐明宗李嗣源传》
胡耀飞
著名汉学家戴仁柱所著《李嗣源传》是其五代史人物传记的其中之一,以后唐明宗李嗣源为传主,展现了整个后唐的历史面貌。作者认为戴氏此书主要从后唐明宗李嗣源巩固王朝和融合胡汉两大方面来表现传主的成就和局限,这两大方面也正是李嗣源开创和延续帝业最重要的课题:通过糅合唐庄宗王统和自我王统的方式,确立了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以此巩固统治;又采取多元的措施,融合沙陀与汉人的关系,稳定王朝基础。最后作者提出本书中译本的某些疏漏错误与可讨论之处。
绝对掌控下的授权与君臣关系
——评窦德士《嘉靖帝的四季:皇帝与首辅》
陈时龙
美国明史专家窦德士长期关注明代专制体制下的政治生态,本书即是其在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成果。不同于一般传记的单一传主的写作方式,本书将嘉靖皇帝及其四位内阁首辅贯穿起来,构建了多主角的政治史呈现。作者肯定了窦德士在书中对数位主角人物的个性描写和点评,特别是集中对四位首辅与皇帝之关系分析,表现了专制皇权的体制下,不同的历史人物获得不同的权力授予,又是在各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下遭遇差异极大的人生际遇,反过来展现了专制皇权的特征与内涵。同时作者对几处史料与译文也作出了商榷。
中国文学史的解构与重构
——读《有皇帝的文学史——中国文学概说》
岑天翔
本文对日本汉学家浅见洋二、高桥文治、谷口高志三位学者合著的《有皇帝的文学史——中国文学概说》一书的中文版进行解读。作者首先对各章内容作了简明介绍,阐述了本书的主要观点与问题意识,进而讨论本书呈现出的整体构想与特色、价值。最后针对该书论述不足之处提出商榷。作者认为本书不仅拥有学术的深度与广度,而且叙述流畅得宜,角度新颖独到,使人读之趣味横生。
【动态】
越智重明先生学述
林晓光
越智重明教授著作论文目录
林晓光译
越智重明是日本学界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屈指可数的重要学者,其声名早已播于中国学界。不无遗憾的是,他的研究成果虽已引起国内学人翘首,但至今罕见译介;至于其生平治学大体,知者亦尚属寥寥。二文将他的一生治学经历和著作论文成果作了详细全面的展示,为今天的学者提供了参考。
责编:王赫;排版:王曦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