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Speaking like a man 像男人一样说话,2022

Language was a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humanity and, 

more specifically, of adult masculinity.

语言是人类的一个决定性特征,

更具体地说,是成年男性的特征。

 

The rite of passage for girls was not marked by the taking of an oath,

only for men.

女孩的成年仪式并不是以宣誓为标志的,

只有男人是。

 

The oath of women is like writing in water.

女性的誓言就像是在水里写下字。

 

Women only take oath to their shadows.

女性只对着她们的影子发誓。

 

Women cannot have words.

女性无法使用语言。


语言对李雨航来说是一切的起点。她执着于追随语言,并学会说属于自己的语言。

在南法小城Aix en Provence她与一个瑞典女孩Vera Holm相遇, 于是两人开始了持续半年的仪式性的咖啡约会。从那时起她开始了诗歌创作,用法语写了一首名为《Goodbye feelings》的叙述性诗歌。她拿去给美院老师Frédéric Valabrègue修改,Frédéric拒绝了,理由是:诗不可以被修改。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

《Goodbye feelings》(点击图片阅读)


一天她接到马赛国际当代诗歌中心的电话,电话那头邀请她在诗歌中心读《Goodbye feelings》,于是在一个晚上她用蹩脚的法语读了《Goodbye feelings》。与Vera相处的那段时光使她抱着希望寻找真正的诗人,在马赛的日子李雨航一不小心进到了一个颠倒的房子里,认识了一群不写诗,但是行动上的诗人,她把这个故事写进了《马赛故事》。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马赛故事》(点击图片阅读)

南法的时光是一个开始,但也是最有力量的。李雨航对语言提出新的问题,也意味着新的离别,她带着新的问题离开了马赛来到巴黎。而她最初的问题是关于无意义的语言和日常仪式,

初到法国学习法语的时候,我不单单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学习一门新语言,也在逐渐进入当地的环境。聆听当地人说话时,我最关心的是他们每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很多日常用语中其实有很多语句并没有很多的含义,它反而变成了一种发生在日常点滴之中的仪式。比如说How are you其实并非是在实质性的关心对象,说出这个语句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完成这个"日常仪式"。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How are you ,你好吗 21x10cm 活字印刷 2016

我在美院的时候做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的主题是在批判这种日常无意义的仪式。我有一个作品叫做《Cool医院》,我假设自己是医院里的医生,我的病人是一群喜欢说cool的人,这是一种丢失了语言表述能力的病,在这个作品中医生和病人讨论如何治疗。

李雨航的作品在语言游戏中,在语言的边缘反复试探,目的是对语言的松动,这种同义反复的形式会去向哪里?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Club Météo, 天气聚乐部 2016  

接下来,她从对日常仪式的观察转移到了语言和神圣性的关系上,

后来,我带着对无意义的语言的批判去了巴黎社科院继续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开始抛开道德批判,尝试用另一种较为客观、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这种现象。然后发现,这种日常仪式的核心,就是当代人的“神圣性”,这种“神圣性”需要日常的“仪式“来维护它的价值。如同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所研究的主题:「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Goffman也受到了中文的“丢面子”这个表达方式的启发,在"丢面子"这个词中,"面子"在当代被认为是神圣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需要重复履行维护"面子"的仪式。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Make an oath Follow it 发一个誓,跟随它, 圣海伦娜教堂,Douarnenez,2022

在希腊史诗中,誓言被描述为是一件经久不衰的事物,由神交给人。李雨航的关注点从神圣性来到了誓言,

虽然依旧是对语言的观察,但“誓言”是和之前观察的语言中失去原本意义的现象是完全相反的。不同于之前观察的语言中口与心的分离,在“誓言”这个研究中反而是在强调口与心的一致性。比如在一些宗教仪式上,婚礼或者是洗礼中,在那个场景下说出的“我愿意”,具有述行性。当人在说这句话时,他也正在做这件事。在“誓言”这个概念下,阿甘本提到“上帝”的语言就是誓言,它是不会被质疑的,没有人会去怀疑“上帝”说的是谎话。人在发誓的过程,也是向神性靠近的一个过程。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神谕 Oracle,  video,  1'22''  2022

维特根斯坦说,人就像生活在玻璃瓶里的苍蝇,我们只能通过玻璃看世界,阿甘本认为这个瓶子就是语言。对阿甘本来说,语言不仅仅是学习使用规则的游戏,他认为语言构成了作为人的身份。阿甘本把语言和人的存在结合起来,不像现代语法那样抛开经验去看语言的表达形式. "阿甘本没有分析我们所玩的语言游戏,而是对人类的存在和语言的存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拷问" 。对语言学家来说,语言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语言的力量不再来自直接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而是来自语言的语法本身。阿甘本想做的是脱离语言的逻辑,跳出语言的范围来理解周围的世界。人以何种方式拥有语言,也反映了人的生命形态。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荷拉斯兄弟之誓》,Jacques-Louis David, 1785

当前的新问题是,誓言与游牧之间有什么关系?

誓言的可以被看作是对社会关系的保证,在游牧社会中的契约精神格外重要。当我询问一个来自汉地的朋友和青海牧区当地人之间交流有什么困难时,他回答说:“双方都需要有合作的意识,比如说契约精神。当你想与当地人合作并问他们:合同是否有效?他们回答说,这没有用,在这里我们只宣誓。” 誓言如何影响着游牧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答案正在寻找中。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贝叶挂毯 : 哈罗德誓言Le serment de Harole, 1066

以上是李雨航通过对语言的观察不断提出的问题,跟随着不同的问题为了寻找答案在不同学科中“游牧”。最近,为了搞清楚这种“游牧“方式,她决定翻开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千高原》,当她看到下面一句话时,似乎明白了什么:

“德勒兹曾写道,加塔利的生命自身就是一种永恒运动的韵律,难以被纳入到既成的意识形态、学科壁垒或确定的体质当中”。

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就像从一个“高原”游牧到另一个“高原”,这种存在方式,是否是德勒兹和加塔利所指的“一个尚未到来的民族”?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

李雨航,目前在巴黎高等实践研究学院(EPHE),她的研究课题是《誓言》。语言是她的创作与研究的切入点,雨航在她的行为和写作中以语言为材料,她的诗歌仍然接近语言的基本机制,并且语言在与空间和物体的关系中找到其维度。她的作品在语言的边缘反复试探,目的是对语言的松动。

Li Yuhang, currently studying at the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Paris (EPHE), her research topic is The Oath. Language is the point of entry for her writing and research,Yuhang works with the material of language in her performances and writings, where poetry remains close to the elementary mechanisms of language and where words find their dimension in their relationship to space and objects. Her work repeatedly experimenting with the edges of language in order to loosen it up.

个人网站:www.yuhangli.com




关于造空间
造空间是由艺术家琴嘎于2011年底创立的游牧空间,不设实体空间,搭建多元的组织方式,移动地选择社会性的公共空间,发起、策划实验性的艺术项目,探讨当代艺术在社会现场的蔓延,空间生产的意外性、临时性的结构、可持续生长的力,轮回的生命雕塑场。
已经完成的艺术项目有“包装箱计划”(2012-2014),“一个梦想”(2012-2013),“红旗小学”(2014),“造事”系列(2013-2014),“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2015-2020),“义工计划-百姓幼儿园”(2016-2017),“游牧计划”(2018、2019、2020、2021),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一起游牧”(2020-)。

About Rhizomic Space
Rhizomic Space, with no bricks or motar, is founded as a nomadic space by Qin Ga (Chyanga) at the end of 2011. Working through different channels and in different forms, it chooses social public spaces with mobility to launch and organize experimental art projects to explore the extension of contemporary art in social public places, the contingent aspect of space production, temporary structures, sustainable force, and the sculpture of transmigrated life. 

It has completed a series of projects, including “Packing Case Project” (2012-2014), “One Dream Project” (2012-2013), “Read Flag Primary School” (2014), “Make Waves” (2013-2014),“Fly Together: Shijiezi Village Art Practice Project” (2015-2020), “Volunteering Project: People ’ s Kindergarten” (2016-2017), "NomadRelays Project" , "Go Nomadic Together Project "(2020-) is currently on show. 


官方微博 : 造空间RhizomicSpace
微信公众号:RhizomicSpace
Facebook : RhizomicSpace
Instagram : rhizomic_space
E-mail : zaospace@qq.com
李雨航 ▎发一个誓 跟随誓言走下去 崇真艺客

文字、图片、视频的版权归艺术家和造空间Rhizomic Space所有,
转载必须和我们联系!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