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路遥:我的作品一直围绕着身边的环境和日常的场景,是自我作为“个体”对生活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夜景题材是最日常又最特殊的创作题材,具有朦胧性和偶然性,在夜境中当“社会的自我遇到镜像的自我”,使得主体意识的建构变得错综复杂,而这正是夜景题材在当代语境中所特有的审美内涵。
作品以夜景对“自我认识的建构”为核心,关注其内在空间、观念、媒介上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谯丹:我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没有原始材料,画面大多来自于对一些几乎不存在的空间的自我记忆或者是对熟悉的体量的感觉,通过抽象构图与半形象意象的模糊混合,研究观察表现外部动机和艺术自我分析之间的创造性行为。




1999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在读。

谭景聪:毕业创作“未来进行时”是作者对当下科技的跃进,艺术的定义被刷新,未来越发感到不确定。作品中使用作为现代艺术的开创者之一的“马歇尔·杜尚”的图像作为代表曾经的先锋艺术,而手的符号代表未知的力量在重组与构建新的艺术语境。通过木材切割,形成独立的个体,再进行艺术重构。创作思考借鉴“活字印刷”方法,图像的“活”化,既去除图像固定的四边框呈现,而更接近“现成品”可以更大程度地自由组合产生新的语境。



本科、研究生毕业广州美术学院绘画学院油画系,现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工作生活于广州;其创作以图像区块化结合当下视觉进程艺术创作,以鲜明的色块组合,追求趣味的造型与题材;作品创作媒介涉猎绘画、涂鸦、装置等。

魏书龙:我更加关注内在表达和构建自我,作品中流露出一种焦灼般的试探,夹杂着沉重、不安和荒诞,直觉和情绪都是瞬息的。所画题材都源于这平凡世界里面的形象或物品,然而在这些平凡的、日常的形象中提炼抽取了我最具有心理暗示的精神化力量 ,对画面的一种结构与重组的探究,对原有信息的摒弃,重新建立一套画面秩序关系,不断的深化这种关系和感受,不论形式还是情绪都去服务于个体表达,一个图像是一张画的起点而并非终点,作品是传递作者感觉的媒介,但保留过多的原始图像信息其实会干扰到个体表达的准确性,对于原有图像的意义或叙事我想模糊这个边界,恰恰在含混中才更可能疏理出个体化特征及样态,这些反思让我警惕自己的作品的沦为图示化。










吴卓钊:创作的过程即是我和时间之间的每一场博弈。以这组作品为例,在有计划性、步骤性、可预见性的创作过程中,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上百次的涂刷,每一次涂刷的时间,每一次等待颜料风干的时间,总共需要的时间是多久,都表现在计划和步骤中。在这一系列的工作方式里看似我在精准地控制着时间,控制着每一个时间段,但反过来是时间在控制着我,它控制着我不能离开每一个步骤,假设我跳出其中一个步骤,就打破了自己的规律,和时间的节奏。最后时间看似在我的手指缝隙中流失了,但没有,经过着上百次的涂刷,它留在了每一个方格里,这些方格子则成为了时间的肖像。这件作品是将完整油画布拆成若干画布碎片后重组,每一块画布衔接的地方留下沟壑,我使用沟壑来储存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颜料的增加,沟壑储存的颜料越多,颜色就越深。创作是一个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我沉浸于平静地感受时间流逝的方式,但它又没有完全离我而去的结果。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