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豪瑟沃斯香港展出的瓶子投影:迈克·凯利(Mike Kelley),《瓶子4》(Bottle 4),2007,有声视频投影,18分25秒,版数 3/5 + 1AP,尺寸可变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已故洛杉矶艺术家迈克·凯利(Mike Kelley)于大中华区的首场个展「次谐波橘色深渊」现已开幕,重点呈现凯利生涯后期的重要系列「坎多」(Kandors)

我们为本次展览特别出版了展览手册,收录了艺术家讲述「坎多」系列构思过程的历史文章,及写作者李安琪的评论文章。本文将为您分享其中李安琪的文章《迈克·凯利的“家”》。

11月16日(明日)晚6:30,豪瑟沃斯总监李英瑜将与香港大馆策展人Tobias Berger及李安琪,向观众介绍迈克·凯利丰富的艺术创作,欢迎届时通过Zoom「一条」收看直播。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长按扫描二维码,进入「一条」直播间
或访问原文链接,预约Zoom席位





豪瑟沃斯香港展览手册
李安琪
《迈克·凯利的“家”》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迈克·凯利:次谐波橘色深渊」(Mike Kelley. Subharmonic Tangerine Abyss)展览现场,豪瑟沃斯香港,2022,摄影:South Ho


坎多城在香港

迈克·凯利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美国艺术家。他通过对流行文化的再创作,深远地影响了抽象艺术的发展。凯利出生于底特律市的郊区,在密歇根大学获得纯艺术学士学位后,于1976年移居西海岸,前往加州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洛杉矶为凯利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实践素材,而凯利也以视觉艺术、声音作品、行为表演和文学创作的形式,为世界留下了他对当代文化的丰富批判与反思。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摄影:Cameron Wittig

凯利对「家」这个概念的运用——或者说,他将个人经历化作创作原料——是贯穿他艺术生涯的一条隐藏的线索。1995年,凯利在德国科隆的雅布隆卡画廊举办了他与画廊合作的第四次个展「十三个季节(重于冬季)」,回顾并模仿了自己在大学期间创作的绘画。他在展览图录中发表了一首充满双关和文字游戏的诗《回家,回家》。诗中,他写道:

回望过去,

这就是你的人生 [1]

历史窥视洞。

时光穿梭机 [2]

舷窗通向灵魂……

每当“重新发现”自己过去的创作时,你是否觉得这种满足感很可笑?就像婴儿对着他/她们的粪便那样专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是一次过去的中断,让你那些荒废的实践重获技能提升。

你会问自己:

“为何我曾经放弃如此?我怎么会忘记了自己?为何我需要重新找回我已知的事物?”

然后你会想大呼:

“我要再一次回家!”[3]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教育建筑综合体》,1995,涂色泡沫核 玻璃纤维 胶合板 有机玻璃 床垫,57 3/4 x 192 3∕16 x 96 1∕8 英寸;展览现场,瑞士马尔默罗森塔当代艺术中心,1997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同年晚些时候,凯利在纽约Metro Pictures画廊为其举办的个展「迈向乌托邦式的艺术综合体」中,首次展出了「教育建筑综合体」(Educational Complex,1995)。作品是一件大型桌面建筑模型,是根据艺术家对他就读过的每一所教育机构的记忆而建造的,其中包括他接受早期教育的儿时位于底特律郊区的家。如同记忆会出现漏洞且并不精准的特质一样,凯利将已被他遗忘的建筑元素以留白处理。这些作品中未完成的结构是凯利个人故事的缩影,也是他在回应对「假记忆体综合症」(Repressed Memory Syndrome)[4] 等更广泛的社会性理论的关注。在文化史学者杰弗瑞·斯康斯(Jeffrey Sconce)看来,这就是凯利在直面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压抑与创伤[5]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解构与结构(模型“中国城许愿池”,由迈克·凯利制作,于“模型‘七星岩’,由H.K. Lu教授制作”之后)》(Framed and Frame [Miniature Reproduction “Chinatown Wishing Well” built by Mike Kelley after “Miniature Reproduction ‘Seven Star Cavern’ Built by Prof. H.K. Lu”]),1999,混合媒介装置,尺寸可变,「迈克·凯利」展览现场,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2014

从衰败的美国中西部工业城市移居多元化的南加州后,凯利进一步将他对空间和历史的敏感延伸到身边的社群中。1999年,凯利完成了装置《解构与结构(模型“中国城许愿池”,由迈克·凯利制作,于“模型‘七星岩’,由H.K. Lu教授制作”之后)》(Framed and Frame [Miniature Reproduction “Chinatown Wishing Well” built by Mike Kelley after “Miniature Reproduction ‘Seven Star Cavern’ Built by Prof. H.K. Lu”]),灵感来源正是被边缘化的洛杉矶华裔社区及其中国城的地标建筑。

与「结构」模仿的红色中国传统木质结构和铁丝网相对的是「解构」,一座在今天洛杉矶中国城中依旧存在的许愿池。它在本地居民和游客长年累月为其增添或移除各种元素的过程中,形成了今日难以辨认的模样,令人无法想起它最初的形象。对凯利而言,它映射的是华裔社区在洛杉矶虽被排斥却又饱含韧性的历史。这与他先前在探索建筑和记忆时为无形的伤痛创造叙事空间的初心不谋而合。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坎多展 2000》(Kandor-Con 2000),1999/2007,混合媒介装置 影像 声音,尺寸可变,「时代转折:展望」展览现场,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onn),1999-2000,©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在千禧年来临之际,已经功成名就的凯利接受了一份来自艺术机构的参展邀约,探索「历史上特定的世纪之交」[6]。这个契机令日后成为凯利事业高光的「坎多城」系列项目正式生根发芽。「坎多展2000」在由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于1999年主办的群展「时代转折:展望」上首次亮相。出于对超人神话流行现象的好奇,凯利最初的设想是为这位外星英雄的出生地坎多城建立一个网站,并通过互联网收集其关于信息。在研究超人漫画的过程中,凯利开始着迷于坎多城从未统一的设计和画稿。他于是计划制作坎多城在虚拟世界和实际生产的多重版本,这也是自「教育建筑综合体」起艺术家对于「空间记忆」(“spatial memory”)[7] 这一概念的延续探索

为了将他个人对建筑和幻想的创作兴趣拓展到公共领域,凯利畅想在展览开幕时组织一次类似美国「动漫展」的活动,并邀请所有坎多城网站的贡献者和超人漫画书迷出席。由于预算限制,网站和动漫展最终并未实现。「坎多展2000」的最终版本呈现了坎多城的3D模型、有关凯利最初对项目完整设想的文献资料、和一件名为《超人诵读希薇亚·普拉斯“钟形罩”节选和其他作品》(Superman Recites Selections from 'The Bell Jar' and Other Works by Sylvia Plath,1999)的录像作品。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坎多展 2000》(Kandor-Con 2000),1999/2007,混合媒介装置 影像 声音,尺寸可变,「时代转折:展望」展览现场,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onn),1999-2000;《超人朗诵“钟形罩”及希薇亚·普拉斯其他作品选段》静帧,1999,视频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录像中,一个装扮成超人的男演员正在诵读美国诗人希薇亚·普拉斯(Sylvia Plath)的半自传体小说《钟形罩》(The Bell Jar)[8]。凯利将坎多城和普拉斯的钟形罩进行类比——一个是在被超级反派布莱尼亚克(Brainiac)缩小后,被超人保存在自己「孤独堡垒」里的瓶中城,一个是小说中女主角在男权社会中无法挣脱的枷锁。这两个钟形罩的形象亦是两位艺术家对自己、和对自己创作的人物那充满创伤却无法摆脱的过去的隐喻。凯利借助超人之口,点出了这种共通的精神异化:“对于困在钟形罩里的那个人,那个大脑空白、生长停止的人,这世界本身无疑是一场噩梦。”[9]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在工作室创作「坎多」系列,2011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迈克·凯利:坎多 1999-2011」(Mike Kelley: Kandors 1999 – 2011)展览现场,豪瑟沃斯洛杉矶艺术中心,2014

凯利形容坎多城是 “一个从未存在过的时代的形象——是未来从未发生的乌托邦” [10],像极了香港,一座经常被想像成岛屿的城市。一方面,香港是全球对神秘东方的幻想对象,同时它还是象征自由的灯塔和免税的消费主义天堂。另一方面,从过去的殖民地到如今的特别行政区,香港始终被困于自己的「钟形罩」中。因此,香港孕育出了一种赛博朋克式的城市气质,并为经典萤幕形象提供了终极灵感——它赋予了《阿基拉》(1988)中鳞次栉比的钢筋混凝土丛林,《银翼杀手》(1985)中雨夜迷离的霓虹灯,《攻壳机动队》(1995)中九龙城寨(现已清拆)。在影响科幻作品的视觉美学之外,香港还预言式地呈现了乌托邦实验的残酷和失败。多次无疾而终的社会变革和苛刻的抗疫举措让这座城市正在逐步失去与世界畅通的自由。在悄无声息的移民潮之中,这里是否正在变成一座孤岛?正如超人可以保住他的出生地却无法将其从最终的毁灭中拯救出来一样,香港或许已经成为了众多移居海外的港人心中的尘封记忆。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迈克·凯利:坎多 1999-2011」(Mike Kelley: Kandors 1999 – 2011)展览现场,豪瑟沃斯洛杉矶艺术中心,2014

在这样的背景下,辉煌耀眼却也命运多舛的香港或许可以完全拥抱「坎多城」存在于黑暗中的模样。自1999年的初次展示以来,「坎多城」已经发展成为一组野心勃勃且工艺精湛的大体量项目,其中包括了瓶中城雕塑、树脂城市、洞穴装置、录像投影、和从超人漫画的插画中渲染出的动画作品。凯利孜孜不倦地实验材料和技术,生产出的迷你城池由不同的天际线和质地组合而成。

当我们进入豪瑟沃斯香港空间时,在灯光昏暗的展厅中,录像投影《瓶子 4》(Bottle 4)正在迷幻的音效中散发异彩。气体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一只巨大的玻璃瓶,低气压的轰鸣声营造出鬼魅怪异的氛围。展厅中央,多件「城市」雕塑呈现出各异的媒介。其中《城市 13》(City 13)的两个版本虽由同一模型铸造,但是由于使用了不同的染色树脂,分别散发出祖母绿色和透明水晶般的光芒。展厅尽头处,形似中国假山石的装置上播放著录像《糖果泡沫海豚门阴郁柔和的快乐》(The Lugubrious Pastel Joys of the Candy-Froth Dolphin Portal),坎多城变身成为瓶中的真菌生物,肆意地繁殖、衰败、重生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迈克·凯利:次谐波橘色深渊」(Mike Kelley. Subharmonic Tangerine Abyss)展览现场,豪瑟沃斯香港,2022,摄影:South Ho

走向下层空间的过程则像是走向超人不为人知的内心深处。当你经过装满空间的灯箱作品,坎多城的漫画插画会在透镜板上反覆消失、出现、或者变化形状和颜色,再现记忆稍纵即逝的本质,令观者思考记忆到底是真实的,又或是臆想的产物。两组也仿佛像发光水晶一般的录像作品——《红宝石——闪耀的地狱式高潮脉动热水池》(The Ruby – Hot Cistern of Glistening Hellish Orgasmic Pulsations)和《幽暗深处的次谐波橘色深渊》(The Subharmonic Tangerine Abyss of the Inner Region of Murkiness)——进一步暗示着超人故乡在前途未卜的命运。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豪瑟沃斯香港展出的水晶生长录像:迈克·凯利(Mike Kelley),《幽暗深处的次谐波橘色深渊》(The Subharmonic Tangerine Abyss of the Inner Region of Murkiness),2007,彩色影像 有声,18分59秒,尺寸可变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豪瑟沃斯香港展出的水晶生长录像:迈克·凯利(Mike Kelley),《红宝石——闪耀的地狱式高潮脉动热水池》(The Ruby – Hot Cistern of Glistening Hellish Orgasmic Pulsations),2007,彩色影像 有声,18分48秒,尺寸可变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雕塑《吉乔鼠的地形学模型》(Topo Gigio Topographical Model)神秘地出现在一处暗室,这也是展览中唯一一座瓶中城装置。一时之间,在大众文化中总是以正义凛然、英勇阳光形象示人的超人突然被阴郁的气质袭身,坎多城也从一个超人故事中的家国意象,在凯利的塑造中完成了从漫画到物化的转变,投射出超人模棱两可的精神状态。不同造型的坎多城背后也许存在着大相径庭的超人,象征着的正是他已然扭曲的心里。与其说超人将毁灭的家园留在了身边,不如说是他将自己也永远囚禁在了钟形罩中。超人的阴暗面被凯利发现并且释放,也让这位异化的角色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豪瑟沃斯香港展出的瓶中城装置:迈克·凯利(Mike Kelley),《吉乔鼠的地形学模型》(Topo Gigio Topographical Model),2011,混合媒材, 212.1 x 129.5 x 78.7 厘米 / 83 1/2 x 51 x 31 英寸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迈克·凯利:次谐波橘色深渊」(Mike Kelley. Subharmonic Tangerine Abyss)展览现场,豪瑟沃斯香港,2022,摄影:South Ho

回顾凯利近40年的艺术生涯,他最想问自己和观众的核心问题——我们要如何构建自己的身份?——经常被他挪用或参考的美国大众流行文化所掩盖和隐藏。2010年,凯利决定直面他自己的故事。《移动宅邸》(Mobile Homestead)复制了凯利儿时在底特律生活的家,白色隔板墙面下,它也是一座可移动的公共雕塑。在2010年9月25日的处女航上,《移动宅邸》从底特律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D)出发,一路被行驶到凯利在郊区的故居。2013年,《移动宅邸》在凯利过世后被扎根在临近MOCAD停车场的一片草坪上,正式以社区艺术画廊和公共空间的职能对公众开放。除了地上空间,《移动宅邸》还带有一间地下室。用艺术家自己的话说,这个地下空间被用作“具有审美性质的私人仪式” [11]。凯利生前从未成功从现任房主中买回自己的老房子,但或许在这座移动家园里,他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孤独堡垒,也最终与他的家达成了和解。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移动宅邸》(Mobile Homestead)制作过程静帧,2005-2013,图为2010年底特律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场域特定装置现场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注释:
[1] 《这就是你的生活》(This Is Your Life)曾是一档备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于1951年至1962年间在美国NBC电视台播出。该节目邀请名人与自己的家人和其他与他们的过去的有关人士进行面对面交流。

[2] 「时光穿梭机」(The Wayback Machine)是杰伊·沃德(Jay Ward)创作的电视卡通「百宝狗不可思议的历史」(Peabody’s Improbable History)中的时光穿梭机。故事围绕着可以时光穿梭的百宝狗和他的宠物男孩舍曼(Sherman)展开,于1959年首次播出。

[3] 迈克·凯利,《回家,回家》(Goin’ Home, Goin’ Home),出自「迈克·凯利:十三个季节(重于冬季)」(The Thirteen Seasons [Heavy on the Winter]),雅布隆卡画廊,科隆,1995[

4] 迈克·凯利, 《教育建筑综合体,1995-2008》(Educational Complex Onwards 1995–2008), JRP | Ringier 出版, 2010

[5] 杰弗瑞·斯康斯(Jeffrey Sconce),《当世界碰撞》(When Worlds Collide),高古轩/Rizzoli 出版, 2012

[6] 迈克·凯利, 《迈克·凯利:坎多城》,Hirmer Publishers 出版, 2010

[7] 迈克·凯利, 《迈克·凯利:坎多城》,Hirmer Publishers 出版, 2010[

8] 迈克·凯利,《超人诵读希薇亚·普拉斯“钟形罩”节选和其他作品》,1999年,7分19秒,彩色,有声

[9] 希薇亚·普拉斯,《钟形罩》,1963年首次出版

[10] 迈克·凯利,《超人诵读希薇亚·普拉斯“钟形罩”节选和其他作品》,Electronic Arts Intermix[11] 「迈克·凯利:移动宅邸」(Mike Kelley: Mobile Homestead),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







关于艺术家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在洛杉矶的后花园,2000年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摄影:© Gerard Malanga

在跨越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迈克·凯利(1954-2012)创作了一系列极具启发、领域丰富的作品,媒介包括素描、绘画、雕塑、视频、摄影、表演、音乐与批判性写作等。凯利出生于底特律,1973年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后于1976年移居洛杉矶,就读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的艺术硕士课程。

凯利的艺术混合了高端与低俗的流行文化,对社会关系、文化身份和信仰体系展开无情的批判。他的创作主题多样,涵盖了青春期、教育体制、性、宗教、后朋克政治、流行心理学、记忆压抑等等。凯利通过混乱的美国本土语言,展现出意想不到的联系,并揭露了背后的社会共识、冲突与矛盾。


关于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Mike Kelley Foundation for the Arts)旨在促进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批判性思维、冒险与挑战精神。基金会由凯利于2007年设立,为推动其慈善事业,基金会亦资助艺术机构与艺术家的多元艺术创作项目。

基金会通过展览、公众教育、出版、对基金会收藏与档案的保存保育等工作,进一步维护艺术家的艺术资产,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成就。


相关展览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迈克·凯利:次谐波橘色深渊」(Mike Kelley. Subharmonic Tangerine Abyss)展览现场,豪瑟沃斯香港,2022,摄影:South Ho


迈克·凯利

次谐波橘色深渊

Mike Kelley

Subharmonic Tangerine Abyss

展览详情


展览时间

即日起至2023年2月25日

展览地点

豪瑟沃斯香港






全球展览
点击图片浏览展览详情

- 亚洲 -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欧洲 -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 美洲 - 

深度观展 | 李安琪撰文《迈克·凯利的“家”》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