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步中……
Sync in progress…
2022.11.19 -12.8
策展人:米开拉·塞纳
Curator: Michela Sena
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第一空间
Tang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1st Space
艺术家 Artists:
乔恩‧伯格曼(Jon Burgerman / 英国)
杰弗里‧布约特(Geoffrey Bouillot / 法国)
莫娜‧布罗莎(Mona Broschár / 德国)
妮娜‧巴赫曼(Nina Bachmann / 德国)
HIMBAD(英国)
海伦娜‧玛格丽特‧琼斯多蒂尔(Helena Margrét Jónsdóttir/冰岛)
尼瑞特‧塔克尔(Nirit Takele / 埃塞俄比亚)
唐槊(Tang Shuo / 中国)
阿尔伯特‧威廉(Albert Willem / ⽐利时)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11月19日下午4点在北京798第一空间推出国际艺术家群展“同步中…… ”。
展览由米开拉·塞纳(Michela Sena)策划,呈现 9 位国际艺术家的作品:乔恩‧伯格曼(Jon Burgerman / 英国), 杰弗里‧布约特(Geoffrey Bouillot / 法国), 莫娜‧布罗莎(Mona Broschár / 德国), 妮娜‧巴赫曼(Nina Bachmann / 德国), HIMBAD(英国), 海伦娜‧玛格丽特‧琼斯多蒂尔(Helena Margrét Jónsdóttir / 冰岛), 尼瑞特‧塔克尔(Nirit Takele / 埃塞俄比亚), 唐槊(中国), 阿尔伯特‧威廉(Albert Willem / ⽐利时)。
绘画,尤其是具象绘画,不仅得以存续,还以更现代的形式向前发展,这就是本次展览想传达的讯息。
绘画的韧性不仅在于让艺术家透过那份至关重要又无法遏制的冲动,沿着选中的道路勇往直前;同样也在于破译“当代”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意义的可视代码的能力。
九十年代“空燥”的观念艺术与不久前的数字媒介双双落下帷幕,此后脱颖而出的“新具象”主义,成为我们理解过去几十年里当代文化转型的绝佳艺术语言。
事实上,绘画的力量既不依赖于艺术家的技巧,也不依赖于观者的经验,它是独立发展的暗语,是破解当代生活新美学编码的真实答案。
当代绘画的独到之处并不在于技法或材料,而是运用精神与心理学手法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可视化处理。
本次参展艺术家都属于新生代,拥有相似的视野。他们运用与众不同的前缩透视法,将焦点从模特身上移开,转而在语言上着力,开发出全新的当代“艺术行话”。
艺术家们在插图、平面设计、街头艺术、漫画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他们扣开具象绘画的大门。
唐槊《捕蛇者》,亚麻布面油画,161 × 121 cm,2022
在他们成长的社会时代中,数码动画从写实绘画中汲取灵感,而电子游戏审美则仿效了宗教人像绘画中的后启示录场景。
哪怕在Instagram这样的社交媒体上,发帖者也必须本着便于分享与传播的原则,精心设计照片构图。
这就是绘画的发展方向,它选择了与社会文化状态并行的道路,变得越来越顺应时代潮流;它通过不同的媒介与手法呈现出来,有时与绘画传统相去甚远。
乔恩·伯格曼《影子游戏》,布面喷漆,174.3 × 127.4 cm,2022
关于艺术家

1979年生于英国,现居纽约。2001年获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一等美术学士。他受Levis委托创作的作品提名D&AD杰出插画系列银奖;为AOL创作的作品获得第57届戛纳国际广告节铜狮奖。
他的个展包括“热点”(Ojiri画廊,伦敦,英国,2022),“群体治疗”(WOAW画廊,北京,中国,2022),“新朋友”个展(WOAW画廊,香港,中国,2022),“模糊的脸”(Thinkspace,洛杉矶,美国,2021),“Face Time”(Dopeness实验空间,台北,中国,2021),“趣味工厂”(M当代博物馆,首尔,韩国,2019),“汉堡世界”(LOTTE艺术空间,首尔,韩国,2015),“赛车路线”(南岸中心,伦敦,英国,2013),“填补裂痕”装置作品(城堡博物馆,诺丁汉,英国,2011),“人才流失”(The Gallery,温彻斯特探索中心,英国,2010),“规模经济”(德山艺术空间,北京,中国,2009)等。
同时他的作品展出于英国泰特现代艺术馆、意大利那不勒斯马德雷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罗森塔当代艺术中心、美国纽约儿童艺术博物馆、纽约时代广场电影放映会、法国里昂Silka画廊、美国波士顿Praise Shadows画廊、德国科隆König画廊、西班牙L21画廊、香港K11人文购物艺术馆、中国成都时代美术馆等。其作品被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林茨Upper Austrian Landes-Kultur museum、伦敦科学博物馆、诺丁汉城堡博物馆和罗森塔当代艺术中心收藏。
在世界各地的会议上发表演讲,包括Offset,OFFF,Typo Berlin,FITC,It's Nice That,99U。他出版的作品有《It’s Great To Create》(编年系列丛书)《Splat!》《Rhyme Crime》《How To Eat Pizza》(企鹅出版集团)《Jon Burgerman's Daily doodle》(Laurence King出版社)《Everybody Has A Body》《Everybody Has Feelings》《Everybody Worries》(牛津大学出版社)。

作品“Instagram stories”展出于泰特现代艺术馆,伦敦, 英国,2017
个展 “热点”,Ojiri画廊,伦敦,英国,2022
个展 “趣味工厂”,M当代 博物馆,首尔 ,韩国,2019
艺术家杰弗里·布约特生于法国索恩河畔的沙隆,目前在日本工作和生活。
布约特的作品显然受到法国与日本两国文化影响,又糅杂了波普艺术、立体主义与意大利未来主义的活力。布约特擅长绘制肖像画、静物画和室内画,他的作品是当代艺术文化的化身,干净、清新又别致,他的纯色设计兼具空灵感与极简主义。
布约特的作品同样受到日系漫画文化的影响,画面构图与绘画对象以干净利落的线条精心勾勒,体现光影效果,与画家推崇的立体主义、波普等众多风格达到和谐平衡。只用纯色色调,将如此多样的流派整合到一起,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有人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将具有金属质感的圆柱形与球体堆叠组合,回忆中的卡通形象被扭曲成陌生的样貌,体现出古代与未来的文化碰撞。”
个展包括:“Génération Do”(克洛伊画廊,巴黎,2022),“Buyomon: Collect 'Em All”(YOD Tokyo,东京原宿,日本,2022),杰弗里·布约与松山茂树双个展“五十度灰”(Maison Ozmen画廊,巴黎,法国),“快乐·花朵·朋友”(银座GINZA SIX,东京,2022),“苹果”(Eligere画廊,首尔,韩国,2022),杰弗里·布约与马克·波西双个展“模糊模式”(Gr画廊,纽约,美国,2022),“钛钢”(YOD画廊,大阪,日本,2021),“灰色视角”(Jinkinoko画廊,东京,日本,2021),东洋界”(Colour Brown,香港,2021)等。


莫娜·布罗莎是一位画家,1985年生于德国巴特塞京根,现生活工作于德国莱比锡。于伦敦坎伯维尔艺术学院学习纯艺,并获得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的绘画和版画硕士学位。






妮娜·巴赫曼
Nina Bachmann

个展 “你眼中的蜜糖”, La Causa画廊, 马德里, 西班牙,2021

HIMBAD出生于1983年, 毕业于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他的涂鸦遍布世界各地,美国纽约、迈阿密、英国伦敦、西班牙伊维萨岛、德国柏林、中东地区、巴基斯坦、日本东京、泰国曼谷、中国的北京、上海、长沙、杭州等,不经意间你都有可能发现他的作品。他创作的⻆色和主题来源于探索人类心灵深处及潜意识层面的话题,许多灵感来自于他对凯尔特神话、埃及民间传说及东方神话的研究,并融入了他独特的幽默形式。
2015年继他涂鸦作品在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展出后,每年活跃于世界各地的涂鸦艺术创作和展览。除了边走边涂鸦的创作,他已与参与多个跨界合作,从滑雪板、潮牌卫衣到音乐项目等。


HIMBAD的街头涂鸦作品遍布全球
Himbad作品《Calm before the leap》被迈阿密大学美术馆收藏
HIMBAD《无题》,木上丙烯,30 x 30 cm,2018
海伦娜·玛格丽特·琼斯多蒂尔是一位视觉艺术家,现居雷克雅未克。她曾在雷克雅未克视觉艺术学院和海牙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并于 2019 年毕业于冰岛艺术大学。她的作品表现平凡事物以及无线和数字时代。




尼瑞特·塔克尔
尼瑞特·塔克尔1985年出生于埃塞俄比亚,在特拉维夫工作和生活。塔克尔在申卡跨学科艺术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2019年被评为文化和体育部青年艺术家。

个展“与天使齐飞”,Addis Fine Art画廊,伦敦,英国,2018
双个展“你属于这里”, c24画廊,纽约,美国,2020

唐槊,198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曾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2020年移居英国,现生活和工作于利物浦。
“我从记忆中取材进行创作。我小时候居住在中国南方的乡间,那里有多种多样的热带植物和野生动物。我作品的核心植根于童年时的一个游戏,叫做“过家家”。我和小伙伴们在这个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能是医生、樵夫、捕蛇人、农民或者父亲。这些角色是构成我目前作品的主要元素。我画中反复出现的蛇和黑猫的意象,源自于我幼年时的噩梦——梦中我被蛇和黑猫追逐,吓得着实不轻。”
他参加的展览包括:“无效规则”(Gallery Func,中国上海,2022),“喋喋不休”(El Jundi艺术画廊,西班牙马德里,2022),“多色画法”(实际画廊,黎巴嫩贝鲁特,2022),“回归肉身”(伦敦房间画廊, 英国伦敦,2022),“内心的荒野”(PRIOR艺术空间, 西班牙巴塞罗那,2022),“身份”(Artistellar画廊,英国伦敦,2022),“纸”(啤酒画廊,英国伦敦,2022),“Asia Now巴黎亚洲艺术博览会”(HdM画廊,法国巴黎,2022)等。
作品参展“多色画法”,实际画廊,贝鲁特,黎巴嫩,2022
作品参展“无效规则”,Gallery Func,上海,中国,2022
作品参展“Asia Now巴黎亚洲艺术博览会”,巴黎,法国,2022
1979年⽣于⽐利时,从未受过学院美术教育的他,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独特诙谐,充满童趣的绘画技巧。他的绘画主题幽默轻松,有意回避沉重或深刻的主题,聚焦⽇常⽣活中某个难忘的瞬间的欢快的回忆。
威廉对此解释:“我从未力求完美。我甚⾄可以规避完美,因为它会消解幽默感。”
威廉从黄金时代的佛兰德斯艺术家的创作中汲取灵感。⽼⽪耶特·博鲁盖尔画⾯上丰富⽽谐趣的⼈物和散落的故事让他痴迷不已。他认为黄金时代的艺术家在描绘多⼈群像,并在看似纷乱和层层叠进的诸多内容中描述不同关系,并将多个“小场景”融合联络,衬托出完整的画⾯情绪的⽅法使他受益良多。他稚⽓十足的画⾯继承了佛兰德斯风俗绘画传统中的戏谑和玩趣,着眼于⽣活⻆落中的快乐。
威廉的布⾯创作在不知不觉间,逐渐⾛向更⼤尺⼨。“⼤尺⼨会令⼀切变得抽象。⼈物变得就像⾊块,和不同笔触线条的集合。”
他的个展包括:“阿尔伯特·威廉”(鲁道夫·佛贾画廊,奥地利,2022),“放学了”(沃特豪斯&多德画廊,伦敦,2022)等,他的作品在德国、莫斯科、比利时等地展出。
阿尔伯特·威廉作品展出现场,伦敦,2022
阿尔伯特·威廉作品展出现场,伦敦,2022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