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乐宫三清殿原供奉神祇仙真数量初探
︱耿纪朋︱
山西芮城永乐宫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重新关注以来,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就是备受学界瞩目的选题之一。王逊先生的《永乐宫三清殿壁画题材试探》(公元1963年)一文为研究三清殿壁画人物身份奠定了基础。因为三清殿正中神坛上的主尊塑像已被毁坏,所以对于三清殿雕塑的讨论较少,多是就扇面墙背后的太乙救苦天尊(刘科:《太乙救苦天尊图像研究》)身份进行讨论。关于三清殿壁画的论著颇多,除了对壁画艺术风格和绘画技法的讨论,多是就几位主尊的身份或北极四圣、五星、二十八星宿、五岳等神祇形象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至今仍有一些争议。对三清殿壁画整体的讨论以王逊先生、李德仁先生、景安宁先生、邓昭女士、葛思康先生、赵伟女士等学者的成果具有代表性,笔者也有多篇论文讨论三清殿壁画中的神祇身份。关于三清殿有多少位神祇仙真,之前并未深入讨论,现有研究成果中提及的有三种观点,分别是壁画人物二百八十六位(王逊)、壁画二百九十位和画塑二百九十七位(景安宁)、画像二百九十二位(奚纯)。笔者2006年发表在《中国道教》的《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冠弁浅考》一文中,统计三清殿壁画中神仙人物为二百九十位,当时并未计入塑像和扇面墙正面的二飞仙。结合塑像和壁画,笔者认为三清殿中应该供奉了三百位神祇仙真。
一、中央神坛和扇面墙上的神仙
三清殿的正中有神坛,其三面围以扇面墙。神坛上的塑像已经毁坏,无法辨识,根据碑文和殿名以及周边壁画的布局,可知主神为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清塑像虽然不存,根据神坛尺寸可以大致推测位置。现存扇面墙内侧正侧壁除了云气纹,有仙鹤和二飞仙,此前对二飞仙讨论也较少。2021年7月10日上午,山西博物院“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开幕。展览精选了二百八十余件展品,分“煌煌巨制”“壁上丹青”“遗珍重光”“观妙入真”四个部分。第二部分“壁上丹青”首次展出了《雕塑衣饰残件》,展览设计将这件残件和壁画中的人物线图相对比,颇有深意。这件雕塑残件应该在哪里呢?结合三清殿布局,可知这件残件是三清像两侧的真人像局部。此残件应该是处于太上老君的右侧,即信众朝拜位置的左侧。
三清像两侧的真人像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每位主尊身侧各有一位真人,这种图式主要出现在单幅卷轴画或全神图轴中。塑像的图式则多是在三清整体两侧各有一位真人,身份既有明确为哪一位祖师的情形,也有泛指随侍真人的情形,宫观设计不同则身份有异。永乐宫衣饰残件色彩亮丽,装饰精美,与残件组合的壁画人物线图选用的是扇面墙外侧道装人物形象,可知此残件的主人也是道装人物。根据景安宁等学者的研究,扇面墙外侧人物多为全真祖师,笔者认为三清两侧的塑像应该不是泛指的随侍真人,也不应该是尹真人(尹喜)与张天师(祖天师张道陵),而应该是全真祖师。这两位祖师在全真教史中应该有着重要地位,并且是实际的创教或传教祖师,结合全真教史,笔者推测是邱长春(丘处机)和宋德方(披云天师),根据位置而言,服饰残件的主人或是宋德方天师像。
扇面墙外侧神仙人物形象较为丰富。东、西面扇面墙外侧分别是以一位帝君立像为主,周围有道装像、文臣像、玉女像。扇面墙东侧外壁绘有帝君像一、道装像五、文臣像五(其一似为道装像,待考)、玉女像三。帝君像的身份有南极长生大帝(王逊辨识)、纯阳帝君吕洞宾(景安宁辨识)、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邓昭辨识)、东极青华太乙救苦天尊(李德仁、赵伟辨识)等观点。笔者认同景安宁的观点,在2017年发表于《艺术探索》的《山西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壁画八位主尊新考》一文中考证此帝君为纯阳帝君吕洞宾。扇面墙西侧外壁绘有帝君像一、道装像五、文臣像三、玉女像二。帝君像的身份有东极青华太乙救苦天尊(王逊、邓昭辨识)、正阳帝君钟离权(景安宁辨识)、南极长生大帝(李德仁、赵伟辨识)等观点。笔者则在《山西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壁画八位主尊新考》一文中提出此帝君为重阳帝君王重阳。十幅道装像被王逊先生辨识为玄元十子,景安宁提出道装像和带头光的文臣像都是全真祖师,赵伟提出或和九圣、九真、九仙等非明确所指的仙真有关。笔者在认同此处道装像是全真祖师的基础上,与景安宁的解读有所不同。
扇面墙背面(北面扇面墙外侧)原有悬塑三尊,现在残存塑像两尊。主尊为太乙救苦天尊(另有一说为吕洞宾),其右侧为童子,左侧仅留悬塑连接墙体的木架,塑像无存。刘科《太乙救苦天尊图像研究》一文讨论较为深入。三像两侧各有十六位帝君,合为三十二天帝君。概而言之,神坛及扇面墙内外原有塑像五尊(不存)、悬塑三尊(残存两尊)、壁画神仙人物五十九身,画塑共计六十七位。
永乐宫三清殿 西侧扇面墙外壁壁画
二、西侧朝元队伍中的神仙
对东、西两壁和北壁,以及南壁壁画的解读,有两种不同的方位基础,一种观点认为两侧代表了左右朝班,并且和位置尊卑有关。李德仁提出传统的汉族政权观念中,以左为尊(以东壁为尊),少数民族政权包括元朝以右为尊(以西壁为尊),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三清殿壁画人物身份。另一种观点否认或淡化了东西朝班说,而是强调空间方位并且结合八卦位置予以讨论,以赵伟和葛思康的论述较具有代表性,但是其结论仍然值得探讨。笔者的研究曾一度弱化了朝班行列的作用,现认为八卦方位和朝班行列应该结合考虑。永乐宫的设计具有整体性,三清殿塑像和壁画的布置也具有整体性,方位关系的因素不能忽视。西侧队伍如果整体讨论,包括北壁西侧、西壁、南壁西侧三部分。北壁西侧主尊身份有勾陈星宫天皇大帝(王逊、邓昭、赵伟辨识)和中宫紫微北极大帝(李德仁辨识)两种观点。主尊身前有二十六位神仙。王逊先生的辨识中缺少引路的武将及其身后的三位仙官,或是因为这四位为明显的后补图像,但是缺少对这四位的解读便影响了这二十六位中一部分神仙的组合,故解读也颇值得商榷。主尊身后为十八位神仙。主尊身前身后的神仙主要是星宿神,对此,邓昭的《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廿八宿图像特征探源》一文中讨论颇多。关于主尊身份,笔者认同勾陈星宫天皇大帝的观点,主要基于引路朱雀真君和南斗六星君的解读。北壁西侧的神仙相对于北壁东侧而言,对应的是天空中南方星宿为主的神仙,兼顾了空间中的南方和西方。
西壁壁画中有两位主尊,北侧为帝君像,南侧为后妃像。关于帝君身份,有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王逊辨识)、太上昊天玉皇上帝(李德仁、景安宁、赵伟辨识)、南极长生大帝(邓昭辨识)等不同观点。笔者辨识的依据是方位处于乾位、以后土相配、周边神仙形象等,认同此帝君为太上昊天玉皇上帝的观点。帝君身前有十九位神仙,帝君身后至后妃之前有十七位神仙,后妃身后有三十一位神仙。后妃像的身份主要有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王逊、邓昭辨识)和后土皇地祇(李德仁、景安宁、赵伟辨识)两种观点,笔者根据坤卦符号、处于坤位、周边神仙形象、配于上帝等,认同此后妃像的身份为后土皇地祇。
南壁西侧只有一位武将和三位将佐,即白虎真君及其眷属。北壁西侧计有神仙四十五位,西壁神仙有六十九位,南壁西侧四位,西侧朝元队伍共有一百一十八位。
三、东侧朝元队伍中的神仙
东侧朝元队伍包括北壁东侧、东壁、南壁东侧三部分。北壁东侧主尊的身份同样有中宫紫微北极大帝(王逊、邓昭、赵伟辨识)和勾陈星宫天皇大帝(李德仁辨识)两种观点。只是持不同观点的学者的辨识结论和北壁西侧相反。笔者也认同此处主尊是中宫紫微北极大帝,主要原因是基于对北斗七星君的辨识和玄武真君的解读。对于玄武真君和朱雀真君的辨识不同于王逊先生的天罡大圣等,主要论据是对南壁青龙真君和白虎真君的辨识。北极大帝身前有二十五位神仙,其身后有二十位神仙,北壁东侧共计有四十六位神仙祖师。这些神仙多为星宿神,对应的方位以北方(北斗七星君)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八星宿的布局,据邓昭《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廿八宿图像特征探源》考证,北极大帝前后分别为东西七宿为主的星宿神君,北壁西侧勾陈大帝前后则是北南七宿为主的星宿神君。
东壁壁画和西壁壁画相对,同样有一帝一后两位主尊。北侧帝君像身份的识读主要有太上昊天玉皇上帝(王逊、邓昭辨识)和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李德仁、景安宁、赵伟辨识)两种观点。笔者基于后天八卦艮位、以金母为配、周围多岳渎山川和洞天福地真神,认为帝君主尊应为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在此处应该称为“东华紫府少阳大帝君”(元代封号)。后妃主尊的身份主要有后土皇地祇(王逊、邓昭辨识)和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李德仁、景安宁、赵伟辨识)两种观点。笔者基于此主尊处于后天八卦巽位而配震卦符号对应艮位实则是暗示兑位(西方)、配于东华(木公)、周围多岳渎山川和洞天福地真神等原因,认为后妃像的身份是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东华帝君身前有十七位神仙,其身后至金母之前有十七位神仙,金母身后有二十九位神仙,东壁共计六十五位神仙。
南壁东侧有一位神将和三位文吏,为青龙真君及其眷属。东侧朝元队伍计有北壁东侧四十六位、东壁六十五位、南壁东侧四位,共一百一十五位神仙。
永乐宫三清殿 南壁西侧壁画
四、三百位神仙的谱系关系
统计三清殿塑像和壁画中的神仙数量,其意义并不只是在于改变之前大家惯用的一个数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探讨三百位神仙的身份谱系。前文虽然提及了一些重要神祇的身份探讨,但是本文的重点并非一一辨识三清殿的神祇身份,而是从总体的角度讨论这三百位神仙的谱系系统。以王逊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在辨识三清殿壁画时依据的是南宋金允中编撰的道教经典《上清灵宝大法》,景安宁等学者则否定了全真派直接承袭宋代神仙谱系的观点,提出三清殿壁画并未依据一本具体的道经,而是结合全真道士登坛建醮必须奉请的神祇仙真和全真师真。
笔者认为,三清殿塑像和壁画的设计是经过全真派高层人士审定的,主要神祇和全真祖师必然在内,作为类别的“兵马神众”等在三清殿壁画中并未直接出现,主尊身边的侍臣和玉女或许不用一一辨认,其也属于类别出现的神祇仙真。三清殿壁画中,全真派主要奉请的神祇仙真不可能不尊重原有道教各派的信仰,宋代已经形成的神祇仙真谱系除了不得不回避的神祇(如宋代圣祖、圣祖母),多数神祇仙真仍然予以奉请,并基本按照宋代神系。宋代真宗朝神系和徽宗朝神系并不相同,真宗朝神系中圣祖和圣祖母替以东华帝君和金母,徽宗朝神霄派神系中的南极长生大帝和东极青华大帝也被淡化,替以全真祖师。东极青华大帝的另一身份被凸显,即以太乙救苦天尊的身份统摄冥界诸神。
三清殿塑像和壁画体现了天地水三界十方诸位神祇仙真祖师的神仙谱系,其中在地界以岳镇帝王为代表,并未表现冥界诸神。可知,三清殿以斋醮科仪需要为基础,重点结合黄箓斋奉请神祇布置雕塑壁画,庄严坛场,但是并未全部容纳,而是以三清殿为核心,前有龙虎殿,后面则可能设有露天坛场。道教斋醮坛场本就不设于一处,而是根据功能分设不同坛场。三清殿和龙虎殿之侧原有三官殿、城隍殿等,在斋醮科仪空间也不可忽视。
道教斋醮科仪中可以设三百六十分位,甚至三千六百分位,奉请不同神仙。永乐宫现存碑文中也记载了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重修四百多位神仙牌位一事。三百六十为周天之数,在道教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三清殿虽然未能绘塑三百六十分位神祇,但是布置三百位亦是颇具匠心。龙虎殿壁画在斋醮科仪中与三清殿塑绘应该一体讨论,龙虎殿壁画现有残像二十三位,根据空间和宫观布局,此处应该原有塑像,故推测龙虎殿塑绘原有三十位左右。
三清殿和龙虎殿塑绘中,未曾奉请的神祇有雷部诸神(神霄派)和冥界诸神。笔者推测南极长生大帝和雷部诸神或许在斋醮科仪中亦有奉请,但是其像或是小型塑像,布置在殿顶建筑间,一方面符合神祇的空间布置,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政治矛盾。在科仪中仍然布置供桌神牌,使其自成一坛的可能性是较大的。冥界诸神则布置在三清殿之后的室外,与太乙救苦天尊相对,一方面体现了阴阳相隔,使鬼魂不至于冲撞神祇神驾,另一方面也方便太乙救苦天尊和冥界诸神救赎冥界鬼魂。这种布置在道教科仪空间中也是符合经典要求的。如果雷部诸神和冥界诸神(十王为主,道教称地府十真君)等的数量为三十分位,则满足了三百六十分位的数量。这体现了元代全真派斋醮科仪奉请三百六十分位神祇仙真的新神系。
总结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的神祇仙真共有二百九十二位,塑像应该有八位,共计塑绘三百位。结合龙虎殿壁画中的二十三位神祇仙真,笔者推论龙虎殿或原有塑绘三十位。两殿未曾奉请的雷部诸神或隐藏在三清殿建筑装饰中,斋醮科仪通过供奉神牌奉请,既符合经典的空间布置,又能避免政治冲突。冥界诸神因为要接引鬼魂,在斋醮科仪中本就另置坛场空间,故推测在三清殿后面室外布置供奉冥界诸神的坛场,对应太乙救苦天尊,一方面便于接引救度鬼魂,使鬼魂不至于冲撞尊神的神驾。三百六十是周天之数,道教斋醮科仪奉请三百六十分位甚至三千六百分位神祇有其内在的文化意义。永乐宫三清殿塑绘三百位神祇仙真亦是颇具匠心,将全真派新神系的布置和道教斋醮科仪的传统结合起来,体现了全真派神系的权威性和全真派传承的正统性。
永乐宫三清殿北壁西侧壁画 (局部)
作者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授
(编辑:刘谷子)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㉝期︱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