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我自己生在北京,但祖籍辽宁。在东北既有亲近感又有陌生感。对于人情的亲近,对于近现代各国在这里争夺占领的历史遗迹,都感慨万千很难下笔,抚今追昔,一言难尽。都说写生所画的是自己主观感受,问题在于那感受本身恰恰是说不清楚。剪不断,理还乱。


戴士和

2022年11月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兴安岭林场 37x37cm 布面油画 1997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秋风 48x48cm 布面油画 1996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林场的傍晚 48x48cm 布面油画 1996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深秋 48x48cm 布面油画 1996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五营林场 37x37cm 布面油画 1997




戴老师作为画家,透着一股冷静的特立独行,画里有上下文,却剑走偏锋,深刻的直觉的信念,是他作为画家行动的精髓。他在美院的大环境里,整个中西美术史中的各种风格,他一定是烂熟于心,但在他的画里,我读出了他的特别,他的作品告诉我们,在可见的形式形成的背后存有非常多的其他的可能性。从容不迫,冷静刚毅,超凡脱俗地走出了一片自己的明朗的天地。在他的小画里,我看到了一地宝石,因为作为画家的我完全体会到,他把那些自然界的东西,变成有形的过程中的快感,同时又流露他清高意向的选择。戴老师的大画有一种人性的信仰的力量,弥漫于整个画面,尤其是他的历史画,温暖人心就像初冬的阳光洒在身上。然而这正是很多的历史画所缺失的地方。

摘自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闫平《特别的戴老师》,载《中国油画·戴士和》2017年10月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阴雨 小兴安岭 48x48cm 布面油画 1996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中秋兴安岭 37x37cm 布面油画 1997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黑河的傍晚  60x80cm 布面油画 2014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落日 60x60cm 布面油画 2002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吉雅河 60x60cm 布面油画  2002




油画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阶段:首先,要学会像欧洲古典油画家一样画画;其次,要形成新的或者中国式的油画语言;最后,要体现中国式的审美趣味和格调。在前两个阶段,中国都有艺术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直到21世纪,随着中国人的文化意识的觉醒,对趣味和格调的追求才在一些艺术家那里变得自觉起来。戴士和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艺术家。在学会像欧洲大师一样画画之后,戴士和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在不断向前探索,力争创作出体现中国趣味和格调的油画。油画到了戴士和这里,就像佛教到了慧能那里一样,原来的规矩和法则已经抛到九霄云外,剩下的只是明心见性和自由表达。

我特别喜欢戴士和作品中所体现的生趣。这不仅因为他将写生当作创作,而且因为他特别强调绘画手法,强调一笔一画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换句话说,戴士和作品的生趣,不仅体现在对象的鲜活上,而且体现在笔画的生动上。郑板桥曾经讲到过他的一次画竹的经历,其中的竹子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有烟光日影露气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的“眼中之竹”,有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的“胸中之竹”,还有落笔倏作变相的“手中之竹”。郑板桥总结说:“意在笔先,定则也;趣在法外,化机也。”我特别欣赏这里所说的“落笔倏作变相”和“趣在法外”,因为他们触及艺术的根本。

摘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趣在法外——戴士和油画的魅力》,2013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开原东街 25x35cm 布面油画 1996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湖畔下午 60x80cm 布面油画  2014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岸边写生 100x100cm 布面油画 2014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柏岚子码头 60x80cm 布面油画  2014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大连渔民 100x120cm 布面油画  2014




在西方,自从照相技术诞生以来,就有绘画死亡的说法,因为从对物象的再现来说,绘画无法跟照相竞争。但是,绘画是艺术家一笔一画画出来的,有笔法,因而有个性;摄影只是成像的光学和化学过程,跟体现个性的书写关系不大。在郑板桥看来,好的作品不仅有笔法的定则,而且有法外的妙趣。戴士和绘画的生趣,正体现在他对法则的坚守与破坏之间的适度把握上。戴士和通过法外之趣的追求,不仅要让我们看到他所画对象的生机活态,而且要让我们看到他的绘画过程的一气流通。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戴士和用他的绘画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它既不同于我们亲眼所见的现实世界,也不同于艺术家为我们讲述的语言世界。眼见的现实世界缺乏语言,讲述的语言世界限于语言,只有借助语言并超越语言的世界才是艺术世界。因为它超越语言,艺术世界永远是在创作过程中敞开的惟一世界,包括艺术家自己在内都无法重复,更无法由他人来捉刀模仿。戴士和在画面上直接留下的,就是那些无法重复的绘画痕迹,这些痕迹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从中又能够看到图像的生动呈现,通过图像的生动呈现看到自然背后的精神。用郑板桥的术语来说,在戴士和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手中之竹、胸中之竹和眼中之竹之间的相互牵掣和发明。

在戴士和的作品中,绘画的痕迹既是物象的印迹,也是画家的心迹。每幅作品,不仅是自然的面纱的揭露,也是画家的心扉的敞开。通过戴士和的作品,我们一方面走进了生动的自然,另一方面遭遇到洒脱的心灵。戴士和的画常常给人痛快淋漓的感觉,因为他的心灵与自然一样真诚而深邃。我们从戴士和的作品中看到的既有天真烂漫,又有老辣深沉。

摘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趣在法外——戴士和油画的魅力》,2013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大勇 70x70cm 布面油画  2014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黄主任 49.9x29.8cm 纸板油画  2005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原野  40x60cm 布面油画  2002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海雾来袭 100x120cm 布面油画  2014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那一支歌 100x150cm 布面油画  2015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长图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路口 30x60cm 布面油画 2002




戴老师的绘画,既不是创世性的也不是末世性的,它是过程性的东西。他画都是风景,但不是怀旧的。这个工作是过程性的,很当下的。他跟很多与当下很有关系的画家不一样,他有随意性和经典性,这可能跟美术学院这个氛围以及他良好的修养有关系。一个艺术家能够把“当下性”和“经典性”这两个东西结合在一起是非常少见的。有的艺术家非常有经典性,但是他没有当下性。一个人的内心能够把这两种东西综合成一套统一性的语言,我觉得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一个艺术家掌握一套语言以后,能够表述的是一套意象,比如说画竹子我顺带画兰花,这是一套语言。如果我又画竹子,又画兰花,同时又画毛主席,这是不同的语言体系。戴老师的语言似乎是抓着什么就可以表现什么,这种能抓着什么就表现什么的能力,就不仅仅是对符号语言的工作,而是对语言本身进行工作了。

摘自著名诗人、时任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西川《〈画我所要·戴士和油画写意展〉研讨会》发言,2008




戴士和1948年生于北京。先后学习绘画于北京景山少年宫,北京师范学院,北京中央美院以及彼得堡列宾美院。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艺术家简介

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造型学院院长,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长等。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等。作品于2008年、201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并先后在英国、俄罗斯等多国多地举办个展及展出作品。出版有《画布上的创造》、《写意油画教学》、《苹果落地》等专著。




鸿美解读


  “鸿美解读”是鸿美术馆微信公众平台继“海派油画名家”和“鸿美观察”后推出的新系列学术课题,以中国现当代油画名家个案研究为基本内容,据艺术家生平、求学、求法、求变等资料研究基础作命题总结和系列规划。旨在依靠名家个人专业探索和美学成长过程的归纳而出新,得以新的美学思绪与学术观点。在继鸿美观察·陈钧德系列后,再次推出鸿美观察·戴士和系列,敬请广大读者持续关注与批评。(推文仅代表鸿美术馆学术观点)



往期链接

鸿美解读|戴士和•岭南行(一)

鸿美解读|戴士和•岭南行(二)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鸿美解读|戴士和•东北行 崇真艺客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开馆情况说明:美术馆暂不对外开放,具体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电话:021-55122229
手机:18621536111
微信:Hong-Museum
地址:上海市黄兴路1818号11楼

       11F, NO. 1818 Huangxing Road, Shanghai

官网:www.hongmuseum.cn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