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混沌之眼》:山水之神,万物之悲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图1 《混沌之眼》 冰逸 2022 费城美术馆 photography by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2022年9月15日,冰逸的《混沌之眼》项目展在美国费城美术馆开放。该项目属于费城美术馆策展人Hiromi Kinoshita 策划的《自然》展的第二期。冰逸的大型跨媒介项目《混沌之眼》是后疫情时代在国内和国际美术馆同时开放的第一个大型空间水墨跨媒体项目。《混沌之眼》创作于2020年至2022年三年疫情时期。它的内容包括2021年6月冰逸在云台山溪山神庙举行的艺术现场《招魂》,2022年在费城美术馆开放的大型绘画装置《混沌之眼》,2022年9月在美国纽约开放的绘画现场 《太行系列》,和2022年底在美国即将展映的长篇诗歌电影《2020》。 这是在海外唯一的明代中国宗庙,第一次完整地被当代山水绘画激活和开启。 《混沌之眼》的主题,来自冰逸跟她的鉴赏家朋友同读的《庄子》之文: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从远处看她的画面是异常清晰的山水。在近处,反而看不到山水,而是看到新鲜颤动的万物之躯。从绘画语言和笔法而言,《混沌之眼》有笔无痕。似乎每一笔都在,但每一笔都是形而上的痕迹。每一笔都超越了笔法的描述性而成为纯粹精神的痕迹, 冰逸认为:“山水,不是有关看见,而是有关感知,有关超越视觉和感官的内心经验。所谓崇高,在中国人的世界里,意味着人和宇宙超越视觉而有关心灵的共体感。”2022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度。这一年,人类必须面对一系列根本问题。第一:人类必须面对从未有过的彼此隔绝的现实。虽然很多人无法接受,但是全球化即将彻底崩塌。不仅国家和国家之间隔绝,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崩塌。人应该如何跟世界共处?当跟人类曾经带来安全感和希望的结构一再崩塌的时候,创作者将如何自处?第二:人类的自我边界从未受到如此巨大的挑战。如果今天,AI已经比人类更有创造力,更善于学习,那么人类将如何定义和理解自己?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而每一个个体却空前孤独的今天,人何以为人?第三:技术和数字让人类抵达从未有过的信息自由。既然如此,纯粹的绘画语言还能独立于数字,线上,和媒体而存在么?中国山水,在这个语境中还可能被严肃地讨论吗?当人类精神的力量被所谓高科技不断耗散的时候,纯碎形而上的艺术和精神将如何凝结和表述自己?中国人的山水,在冰逸看来,足以回答今天这些重要而根本的问题。 冰逸认为:人跟自然的关系,是身体和山水的关系。人的身体和山水原本就是一体的,犹如,人跟万物是一体的。因此她的山水绘画是万物的波相,也是身体律动的波相。万物皆有相,相是律动的化身。如果人即万物,那么人类从来都是自然和世界的同一。 从山水来说,人类的自我边界即天地之举。AI跟绘画一样,也是人的设计,因此技术的哲学和美学,依然是人的创造。它的核心美学,依然是山水的根本哲学。 山水有关纯粹形而上。对山水而言,不仅观看是幻觉,任何对视觉效果的迷恋在《混沌之眼》之中,都是无效的。图2 费城美术馆,冰逸《混沌之眼》,神庙设计草图,Breanna Browning 2021在很多社会结构疾速崩塌的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面对人类的困境和危机?冰逸用她的全感山水实践呈现了她自己的思考。历经《混沌之眼》三年的创作和最后呈现,冰逸的创作提示我们:无论艰难的时局如何困扰和折磨人类,美好,伟大和崇高终究是永恒的。因此而油然而生的悲感,正是人与万物链接的深层纽带。 万物之悲,塑造了人类的思考能力和人类的永恒精神。这深刻的因为人类共同命运而带来的悲情和理解,也塑造了人类对世界的根本态度。 当一切逝去,人类自我封闭和彼此隔绝的场景将最终会被证明是毫无意义的。《混沌之眼》,远看是山水,近看是万物。它远看是中国人恢宏的历史,近看是每个生物每个灵魂每个生命全然的自在!
图3 2021年,冰逸作品在河南修武创作地点 。正在展示的是冰逸的《波相绘画:地质波相》。波相绘画是冰逸于2018发布的山水系列。它的哲学核心是山水的抽象属性承载了万物律动的波相属性。
2021年,冰逸在研究北宋山水的时候,发现范宽,郭熙和李唐都来自焦作地区的太行山脉。她注意到在宋代的神宗时期(1067-1085在位),郭熙的山水绘画覆盖了神宗的宫殿。但哲宗(1085-1100在位)登基之后,郭熙的画就从宫中墙上被撤了下来,甚至成了抹布。在哲宗年间消失的郭熙绘画,几乎就是皇宫的整个立体面积。冰逸决定回到当年范宽和郭熙观察真山真水的地方,去再造宋宫的山水绘画,同时再造宋宫的建筑系统。在策划人左靖的帮助之下,冰逸在河南省修武县的云台山找到了她的创作场景。地处云台山溪山美术馆的“神庙”建筑,成了冰逸创作的主场。图4 费城美术馆 明代宗庙内景 在中国之外唯一完整的大型明代宗庙建筑冰逸在地处云台山的神庙中,为在美国费城的明代宗庙,设计了再造宋代绘画的系统。此时的再造宋画,即《混沌之眼》。它不仅仅是重构,而是想象一个原本并不存在而又无比可信的山水世界 (图5)。 这一套共十二张的完整的绘画系统,覆盖了在费城美术馆的明代宗庙。它仿佛漂浮在神庙中的神奇现象,与屏风和门窗一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恢弘的、变化中的空间系统。这个明代家庙,是中国在海外唯一一个完整的明代宗庙建筑建筑。本次费城美术馆管的策展人Hiromi Kinoshita 支持了冰逸启动此空间的创想,也是第一次让当代艺术家激发了明代宗庙的生命力。
图5 冰逸 《混沌之眼:回眸》 纸本水墨 367 x 144 cm《混沌之眼》,因此构成了行走中的宗庙。通过绘制这些山水壁画,冰逸再造了一个崭新的,似乎属于过去,也似乎属于未来的神秘时代。这个时代,冰逸称之为《莲朝》。它有关时空再造,也是对我们自身经验的再造。绘画因此成为对时空的态度和对世界的主张。它提示人类应该如何去看待事物。它让我们感到莫名亲切和熟悉,仿佛是我们早就期待却一直未曾发生的事情。
图6 冰逸 《混沌之眼:寒林》 纸本水墨 367 x 144 cm《混沌之眼》绘制于在北宋画家集结的太行山脉,它是冰逸《太行系列》的核心作品 (图6)。它的绘画语言来自冰逸更早的波相绘画,但绘画的构图却植根于北宋的磅礴山水。《混沌之眼》的笔法让绘画有笔无痕,让整张绘画因一笔而生,用一笔画成,在一笔之中覆盖了全部世界中的山川河流。 图7 冰逸 《混沌之眼:寒山》 纸本水墨 367 x 144 cm《混沌之眼》让我们看到了貌似大宋山川的高远形象(图7),但它令人难忘的不是构图,而是颤动的笔墨之下的万物皆有的新鲜律动。它剥离传统笔法的确定性,剥离绘画语言静止不动的倾向。它让人产生初次遇见自然之踪时的赤裸之感。在艺术家的任意一笔中呈现了千奇百怪的细节和意外。远处望去,画面完全接续北宋的巨碑山水;而近处细看,我们发现笔触在颤动,墨气在涌动。它的细节是充满诗性的律动和波相的推演(图8)。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万物之灵的任何一种。 图8 冰逸 《混沌之眼:雾灵》 纸本水墨 367 x 144 cm人类在天地之间的存在,究竟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么意义是什么?人是否是万物之灵,如果不是,我们能不能接受万物必先我们而言说?2022年的后疫情时代,中国人的山水早在一千年前,就给了我们面对今天的困境的最重要的答案。比如:关于人的孤独和隔绝,宗炳告诉我们,“卧游”能让我们忘记隔绝,忘记身体的不健康,忘记自己的生理限制而获得极大的审美自由。(“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跕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比如,人们今天都在讨论的元宇宙,其中既有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也有虚拟世界的创造物;而山水在两个向度上都是大于真实生活的审美造物。从连接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囊括了网络、硬件终端和用户的永续的、广覆盖的虚拟现实系统,而山水是用审美覆盖一切系统的美学信念。山水的世界,将大于任何数字世界,也大于线上线下共振的世界,因为它是有关人类存在意识的根本哲学。 我们在山水中,不仅发现了古人的秘密,也发现了属于冰逸的信念和语言。山水,最终是人类关于美好世界的本真体验。
墨斋基于北京和纽约,其使命是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项目,展现中国实验水墨对国际当代艺术的独特贡献。墨斋展览均由深度艺评,学术交流,中英双语出版和多媒体内容作为支持。墨斋的项目包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韩国,以及日本的战后和当代艺术家,其中包括冰逸、张耀煌、陈海燕、程延平、戴光郁、何云昌、熊辉、黄致阳、井上有一、马文、郑光熙、金钟九、李仁、李津、李华生、林贤洛、林玉相、刘丹、彭康隆、苏煌盛、陶艾民、韦邦雨、王冬龄、王天德、魏立刚、徐冰、杨诘苍、郑重宾,并展出多媒介作品,包括绘画、书法、雕塑、装置、表演、摄影和影像。自2012年创立至今,墨斋多次被邀请参与纽约军械库艺术展,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海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等国际艺术活动,其代理作品已被大都会美术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和香港M+博物馆等公共机构收藏。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