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ing:Hujiebin's Solo Exhibition
CURATOR|策展人
洪 隐
ARTIST|艺术家
胡杰彬
OPEN|开 幕
移日卜夜者与不确定之物
——胡杰彬个展“卜Being”前言
文/洪隐
胡杰彬擅长自问自答,借由内化的博弈,与故乡,与世界,与自己,一次又一次重新构建更为微妙的关系。每一场个展或抛出问题或给予答案,展览中的作品作为问题或答案的部分或全部,都在去蔽与显现的孤独之途中,将大漆、瓦灰、金箔等物的物性发挥到暂时完成的境地。自第一场个展作为彼时过往创作的回答开始,第二场问第三场答,以此类推,上一场个展《幽篁Time Shadow》是一次发问,这一场《卜Being》正是再一次的回答,以近阶段最新的思考和创作为答案。如此这般在一问一答中循序渐进,并逐步梳理出其自身的生长轨迹、思考触点和创作脉络,其中“物派”是胡杰彬移日卜夜、不断反刍与践行的坐标原点。
海德格尔在一篇写于1950年的关于“物是什么”的讲稿中以一个被制造出来的壶为例,探讨壶的虚空与实存等状态,壶如何作为一个物而在场?如何被遮蔽与显现?壶的壶性特征如何体现?在装满物再倾出之后,探讨壶与诸神及万物的关系。有一句神来之笔:“在壶的壶性中,栖居着天空和大地”,或许物派正是从中获得源头式的启迪。物派本是难以清晰追溯源头的概念,1968年关根伸夫的作品《位相-大地》被公认为物派产生的契机,物与物的存在强度,通过与严密的凹凸土块和洞穴之空的对比,将充满材料感与物质感的“物质”揭露出来。
10月初胡杰彬带着一家人游玩平潭的海岛,前所未有地被眼前的潮汐图打动。大海的偏执和浪漫,看似去留无意,其实惊心动魄。那些被海浪日复一日冲涮成毫无棱角的浑圆之物,石头、玻璃、泡沫等,便如匠人以手抵心经年不息打磨后的作品,胡杰彬恰此进一步领悟物派的美学诉求“自然本身是最美的”,从自然出发,从物的本身派生出关于美或其他思考,于是有了《卜Being》中“十二时辰”、“风化”、“质量”等作品。胡杰彬将大漆与泡沫合为一体之物和瓦灰盛放在透明亚克力容器中,手动模拟海水的流动与摩擦,在大漆自身仍可进一步演化的特质之上增加不确定性,粗细、虚实、轻重、深浅、阴阳等相互关系,时而清晰时而混沌,整个作品以不确定之物的征兆呈现。《幽篁Time Shadow》的发问,源于空间光影和作品几何形态的关系,《卜Being》的回答则是将这种关系微缩到参展的每一件作品自身的构成和彼此相互的关系中。这种微妙的问答所涉及的关系与易数,或可呼应白灼空间之于沙坡尾,沙坡尾之于海洋的关系,在变与不变之间,在可预料与不可卜之间,耐人寻味。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只有我们的思首先达到作为一个物的物时,我们才抵达物本身。这一次,胡杰彬自卜自推敲,如水如石,如切如搓,如琢如磨,便如刘禹锡的《砥石赋》:“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卜为时间,卜是选择和赐予,卜为占卜之术,卜也代表着不确定。移日卜夜者,或可未卜先行,即便身处不确定性之中,对于胡杰彬而言,那种因被喻为“东方神血”的大漆而触及“物派”,一开始就深入传统脉络又跳脱于固有观念与技法束缚的创作之路,会以更为精进的方式推进,一次次从蓬莱到洪塘,一次次经由德勒兹的“纯粹差异”与“深邃重复”,继续流注于不确定的时间和物态之中。
乍暖还寒,大雪将至
写于三坊七巷 本草书房
/// 艺术家 ///

30X40 cm
大漆、瓦灰、金箔、银箔
2022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