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晓明
项目位于咸阳市乾县薛录村—一个普通的渭河平原乡村,建制镇所在地,X218县道穿境而过,有一定发展潜力。村落内民居毗连成群,夹道而建,均质地沿街南北或东西正向排列。宅基地均为典型的关中窄基,面宽小进深大,尺寸多为 9 米×33.5 米,也是村落最小的生产生活空间单元。融合小院嵌于村民小组七组北二街,坐北朝南。屋主久居城市,计划改造老宅退休后回乡居住。
© 张晓明
© 张晓明为彰显当地村镇特色,传承该村保存较好的关中传统农业型村落肌理,项目组决定采用“尊重原型+创新调适”的有机更新策略,重在关注屋主“去农”后的现代住居需求与乡村环境的融合、生产生活的多元利用、城乡材料的在地构造、绿色节能的低技运用,旨在为屋主营造一处宜居的当代乡村居所。
村落肌理与融合小院区位图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
改造前基地与四至鸟瞰图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因门房常年空置衰败无法再满足居住需求,经与屋主讨论对其拆除新建,延续关中民居“门房—厦房—上房—材房”空间格局,设计门房与厦房以“L”形相连,框架结构两层,新增房间6间、厦房底层多功能走廊1处、阳台若干,改造原有上房建筑与之融合形成整体。拆除柴棚并新修材房作为公共后勤卫生空间。




同亮度的彩钢材料、琉璃瓦、机瓦材料对比 © 张晓明
前院布局 © 张晓明
杏树下休闲平台 © 张晓明多重院落与廊、檐、厅等过渡空间最能体现关中传统宅院的特色所在,衔接个人、家庭与邻里,人工与自然,既是交通、遮阳、避雨等空间,也是家庭日常与休闲,邻里交往的主要场地。项目在三面受限的窄基上尽可能多地创造房间与过渡空间、庭院的接触面,促进现代居住与乡村场所的体验融合,也丰富了建筑形态虚实对比与交错。
宅院景观面分析图
宅前空间与门斗渗透 © 张晓明
前院与厦房多功能厅廊相互渗透 © 张晓明
旧旋转楼梯再利用 © 张晓明
上房外墙瓷片与玻璃、黄色真石漆材料对比融合 © 张晓明
厦房上房封闭檐廊 © 张晓明
厦房多功能厅廊 © 张晓明
庭院斑驳树影落入厅廊 © 张晓明
上房建筑一楼带炕房间 © 张晓明
上房建筑二楼房间改造成四人宿舍 © 张晓明
© 张晓明
庭院上空与西墙活动式遮阳帘 © 张晓明
屋面廊亭与聚落景观 © 张晓明
屋面廊亭夜景 © 张晓明关中地区夏热冬冷,保温与隔热是改善民居性能的重要措施。融合小院运用被动低技术,利用过渡空间做阳光间,营造气候缓冲空间,防止室内外空气直接对流。为减少庭院对民居冷热舒适度的影响,在西墙和院落上空布置遮阳设施,活动式设计保证了温度适宜时节的庭院自然通风采光。
新建房间钢阁楼下空间 © 张晓明
新建房间钢阁楼空间 © 张晓明
厦房阁楼与天窗 © 张晓明乡村营建的主体是村民,但不仅仅是原住民。新型城镇化下,从城市返乡的新乡民逐渐趋多,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民居转型建设已成为近年来的建设热点。融合小院改造以业主需求为出发点,传承和创新为两大抓手——传承空间与材料的本底性,创新空间功能解决品质低下、利用率低效、特色衰败等问题,尊重真实的乡建,以期为乡村振兴下的民居更新提供有效的方法参考。
后院玻璃连廊与分隔小庭院 © 张晓明项目图纸
改造前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屋面层平面图
南立面
剖面图
项目信息
编辑:邵珠琦
*本文内容来自建筑事务所
标题及版式由 ArchDaily 整理
转载或任何形式的引用请联系设计团队

点亮“在看”和“点赞”,
将创意灵感放在第一位👇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